JAMA帶你看偶發肺結節臨床指南,輕鬆搞定!
不想錯過每日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腫瘤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圖文並茂,快速掌握!
作者|青歌
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近期發布了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測到偶發肺結節臨床指南概要,該概要內容主要基於2017年弗萊舍納協會(Fleischner)發布的《CT掃描檢測到偶發肺結節管理指南》,讓我們一起學習下如何迅速掌握CT檢測到偶發肺結節處理措施。
表1:主要推薦建議
「高檢出率」 PK 「重要性」
由於肺癌是美國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CT掃描發現偶發肺結節可能使臨床醫生產生不確定性,也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焦慮感。偶發性肺結節並不少見。
一項關於CT篩查肺癌試驗的系統綜述指出,高達51%的研究對象被檢測出肺結節。這些結節超過95%是良性的,病因多種多樣包括感染、肉芽腫性疾病、錯構瘤、動靜脈畸形、圓形肺不張及淋巴結。
面對這1%-5%的惡性率,醫生及患者該何去何從,是放任自流,還是念念不忘緊密隨訪?怎樣對肺結節進行分型、風險評估、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尤為重要。
為盡量減少針對CT檢出肺部偶發性結節不必要的隨訪檢查,為放射科和臨床醫師更好的管理該類患者提供指導,Fleischner協會《CT掃描檢測到偶發肺結節管理指南》應運而生。
不忘前身,一圖秒懂「新意」
Fleischner協會是一個國際性的多學科協會,主要發布有關胸科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標準、指南和共識。
2005年,Fleischner協會發布了肺實性結節的處理指南,2013年進行修改,增加了亞實性結節的處理;
2017年發布了最新的《35歲或以上成人CT圖像上發現偶發肺結節管理指南》。
Fleischner指南適用的人群為35-74歲,無腫瘤病史,無免疫缺陷的患者,指南根據患者風險、結節數量(單個/多個)、亞實性結節的分型(純磨玻璃樣結節/部分實性結節)提供了更精準的建議,增加了隨訪檢測的靈活性。但本指南只限於對偶發肺結節的無創性處理,適當地應用有創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圖1:偶發肺結節隨訪路徑
評估結節惡性風險是關鍵
新指南建議評估結節惡性率時應綜合考慮結節大小、形態、位置、數量、增長率、肺氣腫/纖維化、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煙草/其他吸入的致癌物等因素。
基於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提出的風險預測模型(梅奧模型)可將結節惡性率分為低風險(<5%)、中等風險(5%-65%)、高風險(>65%)。
高風險因素包括高齡、重度吸煙、結節較大、邊緣不規則或毛刺、且位於上葉;
低風險因素包括年輕、較少吸煙、結節較小、邊緣規則、位於上葉以外的其他部位;
中等風險結節兼有低風險和高風險因素特徵,還可能包括其他較高風險因素如肺氣腫和肺纖維化、陽性家族史和吸入致癌物暴露。
本指南建議結合ACCP的中等風險及高風險共同納入高風險分層。
表2: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
表3:惡性腫瘤的概率評估
常規建議 & 隨訪建議
常規建議:適當的CT成像隨訪以準確地描述結節特徵,減少累積輻射暴露,並評估結節大小或特性的變化是必要的。
推薦成人行連續薄層(≤1.5 mm,1.0 mm為典型層厚)胸部CT檢查,以便能準確地反映肺結節的特徵並測量,建議常規行冠狀位和矢狀位的重建(1A級,強烈推薦,高質量證據)。若首次發現偶髮結節採用了厚層CT檢查,則推薦短期內複查薄層CT,以作為日後對比的基線。
推薦低劑量CT進行偶髮結節隨訪(1A級,強烈推薦,高質量證據)。
推薦與既往的影像資料進行常規比較,以判斷結節是否增大或是穩定(1A級,強烈推薦,高質量證據)。
隨訪建議:肺結節影像學上通常表現為直徑0.3-3.0 cm圓形或不規則肺部陰影。<6 mm的GGNs發病率高,一般是短暫,常與感染或出血有關,持續存在的GGNs則惡性風險更高。
部分實性結節具有較高的惡性風險,但如果實性成分小於6 mm,則不太可能具有侵襲性,例如原位腺癌或微小浸潤性腺癌;實性成分至少為6 mm,需要密切隨訪,對於高危病變,需要進一步評估(PET、活檢、手術切除)。據研究部分實性結節占惡性腫瘤63%,純GGN佔18%,實性結節僅佔7%。
對於至少有1個6-8 mm或>8 mm結節的多發性實性結節,最可疑的結節應隨訪。一般建議早期隨訪CT,注意轉移性疾病。對於<6 mm的多發性亞實性結節,應在3-6個月複查CT,如果結節持續存在,則每2年複查一次,共5年,因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和原位腺癌的可能性較高。
當多發性亞實性結節其中至少有1個結節>6 mm時,應在3個月複查CT,進一步隨訪應取決於較大/最可疑的結節以及結節是否持續存在(多發原發性腺癌的可能性較高)。
表4:2017版Fleischner協會成人偶發肺實性結節處理
表5:2017版Fleischner協會成人偶發肺亞實性結節處理
總結
1、Fleischner指南(2017版)適用的人群為35歲以上無腫瘤病史、免疫缺陷的成人,指南只限於對偶發肺結節的無創性處理,未涉及有創診斷和治療手段。
2、大部分肺結節是良性的,亞實性結節及磨玻璃結節惡性風險較實性結節高。
3、推薦應用薄層(1.0 mm)、低劑量CT掃描對肺結節進行檢查和隨訪,並與既往的影像資料進行常規比較。
4、直徑<6 mm且低風險的實性結節(無論單發或多發)以及< 6 mm的亞實性結節的患者,無需進行常規隨訪。對於其他類型結節,充分考慮所有相關的危險因素,制定合理的CT隨訪措施,或行PET/CT、活檢或切除。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IJ, Davis AM.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JAMA. 2018;320(21):2260–2261.
[2] 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et 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J]. Radiology, 2017, 284(1):228-243.
[3] Gould MK, Ananth L, Barnett PG. A clinical model to estimate the pretest probability of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J]. Chest, 2007, 131(2): 383-388.
[4] Gould MK , Fletcher J , Iannettoni MD , et 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When Is It Lung Cancer?[J]. Chest, 2013, 143(5):E93-E120.
[5] Henschke CI, Yankelevitz DF, Mirtcheva R, et al.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JR Am J Roentgenol. 2002;178(5):1053-1057.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實用乾貨:內鏡下胃早癌浸潤深度的預測方法
※肺癌早期篩查,僅靠低劑量CT將成過去式!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