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七、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後蜀、南漢、吳越、北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

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代表書家介紹

楊凝式(873-954年)

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也稱「楊太師」。他曾佯瘋自晦,所以「楊瘋子」便成了他的雅號。他能吟詩,多雜詼諧,尤善於書札。楊凝式的字多寫在牆上,筆法縱逸遒放。黃庭堅至洛陽遍觀僧院壁間墨跡,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又說:「有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彷彿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後,書壇以「顏楊」並稱。

楊凝式留下的墨跡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楊凝式變晉,唐楷行書勻密成法,黃庭堅有詩指出:「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後人以為善評。楊凝式的行草書也奔放奇逸,有《盧鴻草堂圖跋》,氣勢雄渾,極似顏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縱橫恣肆,《海岳書評》說其「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題懷素酒狂帖後》詩,可視為他自己書法創作的經驗總結:「十年揮素學臨池,始識王公學衛非。草聖未須因酒發,筆端應解化龍飛。」(《全唐詩》卷七一五)

他的書風直接影響北宋書壇,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樞紐。

其主要作品:

韭花帖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楷書,麻紙,可視為楊氏楷書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為此帖題跋,稱此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以此視帖,我們會發現不僅字體,用筆有蕭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開至極限,然而其行氣縱貫而舒朗空靈,因此在行款上獨樹一幟,為前代未有。僅此一點,便使它獨立於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單字結體上獨出機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離,或重心偏移,或輕頭重腳,妙趣橫生。又似出於自然,並無造作之感。

神仙起居法帖:

小草書。麻紙本。《宣和書譜》說楊氏「尤工顫草」,此帖草法,可窺一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書中,還時時夾入一些行書,後人稱其為「雨夾雪」。此法始於顏真卿稿書,而楊凝式能融會貫通,使人望之無跡可尋,幾入化境。黃山谷曾評此帖為「散僧入聖」,米芾則稱其「天真縱逸」。初看似粗頭亂服,其實在用筆上輕重、緩急,結體上縱橫取勢都十分講究,並於一氣貫注之中,顯示出其控制韻律節奏的高超技藝。

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屬江蘇省)人,一說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五代詞人。初名從嘉,號鍾隱,為南唐後主。他繼位時宋已代周。南唐形勢,岌岌可危。及後其降宋,被鴆殺。後人把他的詞與李璟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其前期詞多寫其對宮庭豪華生活之迷戀。如《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寫沉醉於歌舞享受,《一斛珠》(曉妝初過)尤為綺靡。當時南唐一詞人寫道:「桃李不須誇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細緻入微地刻畫了比亡國之君的精神面貌。這些詞都與西蜀花間派風格相近。被俘後,亡國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淚洗面」,故一改詞之風格,轉琦香綺麗為哀怨傷婉,豐富了詞的意境。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白描的手法、貼切形象的比喻和質樸明凈的語言,都顯示它洗掉了花間派的綺羅香澤之態,表現了獨特風貌,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後期詞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等為代表作。生平詳見《新五代史》卷六二。有《南唐二主詞》。

徐鉉

徐鉉(916-991),五代宋初文學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早年仕於南唐,官至吏部尚書。後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淳化二年(991)被貶謫為靜難行軍司馬,不久就死在貶所。

他擅長李斯小篆,也工於隸書。他與其弟徐鍇是當時最傑出的篆書書法家,被稱為"二徐",他們考訂了《說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嶧山刻石》,即根據徐鉉的摹本。徐鉉所書的篆書,映日視之,筆畫中心有縷濃墨,因其筆鋒直下不倒側,故筆鋒常在畫中,故人也稱其如"屋漏痕"、"錐畫沙"。黑龍江省博物館藏有他的《篆書千字文殘卷》(宋摹本)。

彥修

梁乾化時人。他的草書寫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緒題其書尾說:「乾化中僧彥修善草書,筆力遒勁,得張旭法。惜哉名不振於時。」他還把彥修草書模刻上石「以貽同好」。王世貞對彥修的狂草看不慣,他在《王氏法書苑》中說:「彥修與亞棲,訾光齊名,書法如淮陰惡少年,風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細分析,彥修草書氣勢磅礴,狂態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粗」、「生獷」的瑕疵。

八、帖學大行的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後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後,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宋代為後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其著名代表書家有: 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

蔡襄(1012-1067)

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於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於「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新意。

其主要作品:

蔡襄尺牘:

其楷書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筆不苟,似乎全用顏法,只是結體略扁。

郊燔帖:

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於《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草書風格。

蒙惠帖:

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陶生帖:

草書翰札。瀟洒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其主要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帖、羅池廟碑、赤壁賦、豐樂亭記、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

紙本,25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羅池廟碑:

行楷。羅池廟,原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廟內立有韓愈撰寫,沈傳師書寫的《羅池廟碑》,其石久佚。此碑據蘇軾所書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詩」真跡上石,刻於宋嘉定十年(1217)。楷書十行,字大四寸。清人書:「《羅池廟》健極,本唐人法而變其方整,本晉人韻而偏側取勢,擺宕有姿,大小長短,隨其結體。此碑筆力扛鼎,結體雄健,似乎從顏魯公《東方畫贊》化出,肥而不腫,厚而不軟,實為蘇字大字之冠。」

赤壁賦:

蘇軾真跡精品的代表作。紙本,行楷書。其書法豐腴勁秀。明董其昌對它評價很高,認為此卷書法「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筆法,況墨法乎。」這正是由於他的文學修養深厚,書法傳統功底堅實。結字在方整中有流動的氣勢,特別是用墨雖濃,而靈活不滯,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無窮,被稱為宋代第一,並不為過譽。

豐樂亭記碑:

楷書。《豐樂亭記碑》歐陽修撰文,原石刻於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間重刻。此碑是蘇軾晚年書法力作之一。前人稱「體度庄安,氣象雍俗」,確為恰當,字體楷中稍見行意,有「筆圓而韻勝」的特點。明人王世貞評論他「自顏真卿,徐浩,結體雖小散緩而遒偉俊邁」,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證。

黃庭堅(1045-1105)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其主要作品有: 花氣熏人帖、黃州寒食詩卷跋、李白憶舊遊詩卷

花氣熏人帖:

草書,紙本。黃庭堅的草書在「宋四家」當中應該說是水平最高。他「學草書三十餘年」,從張旭、懷素處窺到了筆法的堂奧。後人評價他的草書高於他的行楷書。此帖第二行還斤斤於行草之間,似覺拘謹,從第三行開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於點畫亦不大注意,而極得天然之妙。

黃州寒食詩卷跋是他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後寫的一段跋語,此跋歷來為人們所珍視,與原帖合稱「雙璧」。《寒食帖跋》表現了「黃書」的基本藝術特點。《跋文》用筆鋒利爽截而富有彈性。其字寫得藏鋒護尾,縱橫奇崛,其長筆畫波勢比較明顯。由於黃庭堅善於把握字的鬆緊,因此形成了中宮收縮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們也稱其為輻射式書體。在布局上,《跋文》常從欹側中求平衡,於傾斜中見穩定,因此變化無窮,曲盡其妙。從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從整體看,呼應對比,渾成一體。此跋給人以神情飽滿,氣勢貫通的感受,決無荒率之病,達到了藝術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後不無得意地說:「他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李白憶舊遊詩卷:

草書墨跡。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餘字。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後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洒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後定居江蘇鎮江。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又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宣和書譜》說他:「大抵書效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箍,隸法師宜官;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識者然之。方芾書時,其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他在繼承「二王」書法傳統上下過苦功,能夠登堂入室。真、草、隸、篆、行都能寫,而尤以行草書見長。他自稱「刷字」,是指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儘力,追求「刷」的韻味、氣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快刀利劍的氣勢。

其主要作品有: 蜀素帖、紫金硯帖、論書帖、多景樓詩冊帖、珊瑚帖、研山銘帖、三帖卷、向太后輓詞、寒光帖等。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蜀素帖:

米芾作。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紫金硯帖:

米芾作。行書。此帖書法飄逸靈動,看似漫不經意,而更得渾然天成之神韻,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趣。這是米芾書法功力至深的成果。

論書帖:

米芾草書墨跡。米芾的草書雖不如他的行書那樣氣勢開張,但也不同凡響。這與他的為人學識有重要的聯繫。此幅草書,基本上是取法晉人,字裡行間流露出米芾書法顛放舒展的獨特風格,從這幅草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米芾在學習古人書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多景樓詩冊:

米芾書。極為豪放,筆力雄偉,神采奕奕。誠如宋趙秉文所盛讚的:「此冊最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澗壑,截然如快劍之斬蛟龍,奮然如龍蛇之起陸,矯然如鵰鶚之盤空,烏獲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壯也,養由基之貫七札,不足以比其沉著痛快也。」見此冊,可以使人想像出米芾當時揮毫時「神遊八極,眼空四海」的驚人氣魄。

珊瑚帖:

行書。為其晚年所書。據帖後施光遠跋,此帖為米書中銘心絕品。

研山銘帖:

紙本,行書,是米芾真跡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書成就最高。此帖下筆倜儻縱橫,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制約,抒發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跡中,應推為上品。

向太后輓詞:

小字行楷。紙本。是其五十一歲時所書。其結字介於行楷之間,筆法精鍊,正如前人所說:「研筆如鐵,而秀媚之氣奕奕行間,風華類得大令(王獻之)之神,是南宮得意筆。」米芾這樣精緻的小楷是極為少見的。

寒光帖:

淡黃紙本。行草書。是其四十一歲以前書寫的。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記中寫道:「老米此尺牘似為蔡天啟作,筆墨字形之妙,盡見於此」。此帖書法與一般常見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筆時提處細若絲髮,圓潤遒勁,按處中鋒直下,沉著不滯;結字因勢生形,行間絲帶連綿不斷,熟而不俗,險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三帖卷

米芾作。《三帖卷》計《叔晦帖》,《李太師帖》,《張季明帖》,均紙本,行書。《三帖》合裝一卷,為米芾行書中的精品。項元汴認為米芾此帖書風於王羲之相近。米芾的書法的確得力二王最多。但與二王父子書法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緊斂古質蘊藉內含;而王獻之的筆致則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資個性於王獻之較為相近,所以,米芾的結體,用筆中多可以見王獻之的風骨。

宋徽宗趙佶(1082-1135)

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聰穎。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藝術上他是個天份極高的書畫家,也是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

其代表作品有:草書團扇、牡丹詩冊

關於草書團扇:

書法作品的精品,也是他書法的代表作。他的草書精意嫻熟,用筆多起以側鋒,險側跌宕而不失於露,奇趣橫生而終有法度;線條極具變化之能事。由於他精於繪畫,故於章法的疏密配置,構圖安排,皆能不精意處見精妙。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草書成就,不在瘦金書以下。牡丹詩冊趙佶作。瘦金體書寫的行楷。縱有行而橫無列,疏密大小,相映成趣。宋徽宗把楷書寫成這一面目,對瘦硬的極端作了嘗試,是有益的。不過由於走到了極端,後人若僅取形似,不求變化,則難有新的突破。

九、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歷九十餘年,是為元代。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曆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俯,鮮於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後於趙孟俯的康里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主要代表書家有:趙孟俯、康里夔夔、鮮於樞、耶律楚材。

趙孟(1254-1322)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

其代表作品有: 仇鍔墓碑銘、汲黯傳、福神觀記、膽巴碑、蘭亭帖十三跋、雪晴雲散帖、洛神賦、妙嚴寺記等。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汲黯傳:

趙孟俯作。小楷。他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云:「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引自《書林藻鑒》),用筆不下於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趙孟俯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時至吳興南潯鎮,獨孤和尚送給他一卷五字已損本的《定武蘭亭》拓本,喜之不盡,途次舟中不斷展閱此卷,多有書學心得體會,皆跋記於卷尾,計十三段,並自臨《蘭亭》一過。這就是所謂的《蘭亭十三跋》。後此件遭火毀,但有燒殘本傳世,已流入日本。

趙孟俯此件是以自家筆法臨《蘭亭》,臨得形神畢肖,生動自然,如見《定武》本的原跡,堪稱趙書中的精品。

鮮於樞(1254-1322)

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官太常博士,趙孟俯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二人書法當時並稱「二妙」。他的功力很紮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可見他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願歸盤谷序》,現藏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結體謹嚴,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自作詩《大字詩讚》和《唐詩草書卷》,筆法縱肆,欹態橫發。

其代表作品有: 唐詩草書卷、臨神仙起居帖

唐詩草書卷:

鮮於樞作。草書。筆法縱肆,欹態橫發。他自己說過,寫草書要把筆離紙三寸,取其指實掌平虛腕法圓轉,寫出的字則飄逸飛縱,體態自能絕出,觀其草書,確有懸腕回鋒之妙。

臨神仙起居帖:

鮮於樞作。草書。這是他臨寫的楊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跡,一方面我們可以對照原帖去發現鮮於樞在臨帖時如何達到形神兼備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能體會到只有博臨眾帖才有可能獨立門戶的道理。

倪瓚

倪瓚(1306—1374,一作1301—1374)[元]初名烶,字元鎮,又字玄瑛,號雲林、雲林子、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民居士、朱陽館主、蕭閑仙卿、幻霞生,嘗自署倪迂、嫩瓚、東海瓚、奚元朗、元映、經鋤隱者、風月主人、幻霞子、滄浪漫士、曲全叟、無住庵主等,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家豪富,有嘉樹異卉,亭台樓閣,築「雲林堂」、「清##閣」藏法書名畫、仲鼎古琴。為人品清操高,多才多藝,最後盡散家財,浪跡五湖三泖間。生平好,詩文音律、琴棋書畫俱精。擅水墨山水、竹石,宗董源,參以荊、關法,用筆方折遒勁,創「折帶皴」畫山石法,所作家鄉太湖景色疏林寒月,水澄湖清,林汀遠諸,古木遙岑,意境曠遠蕭疏,自謂「聊寫胸中逸氣」,「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其畫風對明清文人畫影響極大,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合作「元四大家」。其山水著色者甚少,皴染亦得古法。傳世作品有洪武元年(1368)作《雨後空林圖》軸、五年作《容膝齋圖》軸、七年作《修竹圖》軸及《紫芝山房圖》軸,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作《#山圖》軸、洪武五年作《漁庄秋霽圖》軸藏上海博物館;《水竹居圖》軸,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幽澗寒檢圖》軸、《梧竹秀石圖》軸、《竹枝圖》卷等藏故宮博物院;《叢篁古木圖》軸藏南京博物院;《江亭山色圖》軸藏美國王已千先生懷雲樓。兼工書法、詩文、意格高尚,有晉人之風。著有《倪雲林詩集》、《清閣集》12卷。

張雨

張雨(1277--1348)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澤之,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年二十餘棄家為道士,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書法、繪畫皆工,風格清虛雅逸,有晉、唐遺意。書法初學趙孟睿笊鮮鉉擼乘氐取4媸朗榧S小渡驕蛹詞率貳ⅰ兜悄戲迨貳ⅰ對郵懟返取

吳鎮

吳鎮(1280——1354),[元]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晚號梅沙彌,浙江嘉善魏塘鎮人,祖父吳澤字伯常,為抗元猛將,父吳禾,字君嘉,號正心,叔父吳森,與趙孟鈧涼狻<揖薷唬撕擰按蟠狻薄N庹蠐肫湫值芪怵。ㄗ植紓┩Υ優陵柳天驥學首,得孔明、康節之秘,精易理奇門之數。曾教書於村塾,賣卜於崇德(今屬浙江桐鄉),武林(今浙江杭州)等地,其行為非為生計,而是其所信奉「全真教」教義所使然(以往美術史及各辭書謂其「一生清貧」、「隱居鄉里」等詞不確,現據(義門吳氏譜)等史料予以訂正)。工詩詞,文采四溢,造詣頗深。草書學弋##光,有唐情素、五代楊凝式遺意。尤善水墨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間學馬遠、夏圭,用披麻皴和點苔之法兼以斧劈皴和刮鐵皴,筆力勁健,淋漓雄厚,別樹一幟,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所畫松竹,清勁瀟洒,挺拔有致。兼工梅花,亦能寫真,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作「元四家」。將歿,自題墓碣曰:「梅花和尚之塔」。傳世作品有泰定五年(1328)作《雙檜平遠圖》軸、至元二年(1336)作《中山圖》卷、至正元年(1341)作《洞庭漁隱圖》軸。至元二年為子敬作《漁父圖》軸、至元七年(1347)作《竹石圖》軸、至正十年(1350)作《墨竹譜》等,現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墨竹坡石圖》軸、至元二年(1336)作《漁父圖》軸、《蘆花寒雁圖》軸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至元四年(1338)作《松泉圖》軸藏南京博物院;至正五年(1345)作《漁父圖》卷、十年(1350)作《竹譜圖》卷藏上海博物館;至元十二年(1352)作《漁父圖》卷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多福圖》軸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著有《梅花庵稿》《梅道人遺墨》《文湖州竹派》。

康里夔夔(1295-1345)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鍾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俯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里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

其代表作品是:

草書尺牘:

康里夔夔作。草書。該信札極為精彩,雖草草不工,卻筆筆合於法度。疏密欹正,隨性所至。寫到最後因語長而紙短,越寫越密,甚至字裡行間時有添加補寫,但並不覺得充塞擁擠,相反因字與行間能揖迎避讓而顯得通靈透氣,密而不悶。

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元史》本傳記載他三歲而孤,母親楊氏撫養教育他,「及長,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數術及釋老、醫卜之術,下筆為文,若宿構者。」卒後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他的書法繼承了唐宋顏真卿,黃庭堅書風,以端嚴剛勁著稱。明人宋濂說:「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鐵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宋學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

自書詩翰:

耶律楚材作,行楷書。筆力遒勁,氣宇軒昂,不拘於一點一畫的繁縟,呈現漠北潑辣雄勁之氣。

十、由宋元上追晉唐的明代書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歷二百七十七年。在這近三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很喜歡書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極愛書法,尤其喜摹「蘭亭」,神宗自幼工書,不離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臨寫的《樂毅傳》和米芾的《文賦》。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完全繼承了趙孟俯的格調。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閣帖》於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戲鴻堂帖》;文徵明刻的《停雲館帖》;華東沙刻《真賞齋帖》;陳眉公刻蘇東坡書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賞齋帖》可謂明代法帖的代表。《停雲館帖》收有從晉至明歷代名家的墨寶,可謂從帖之大成。

由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至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後入直翰林院和文淵閣,寫了大量的制誥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台閣體」。士子為求干祿也競相摹習,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所以,近代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總結說:「有明一代,操觚談藝者,率皆剽竊摹擬,無何創製。」

其代表書家有: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寵、張瑞圖、宋克。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宋克 書

宋克(1327-1387)

字仲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號南宮生,洪武初年任鳳翔府同知,博涉書史,喜歡走馬擊劍。《明史·文苑傳》稱他「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楊慎評他的真、行書在明代應數第一。宋克直承趙孟俯,他所寫的《李白行路難詩》筆墨精妙,風度翩翩。楷書有鍾、王法度,但是過於流麗圓熟,當時就有人說:「國朝楷、草推"三宋",首稱仲溫,然未免爛熟之譏,又氣近俗,但體媚悅人目爾。」(《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詩稿、急就章。

唐宋詩卷:

今草。是他三十四歲的早期作品,雜有章草的筆意,鋒芒畢露而精神外耀,然而也因此遭來「波險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之議。不過從每個書法家都應該追求自己的個性這一角度出發,這些貶詞恰恰說明宋克的草書具有了強烈的時代感,而所非之處也正是宋克學古能化的明證。

急就章:

草書。是他四十歲時臨皇象的得意之作,但與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離」,給人活潑清新熱情奔放的感覺,筆畫粗細變化強烈,較之趙孟俯寫的《急就章》更為生動精彩,富於感染力。

宋璲(1344-1380)明代書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屬浙江)人。濂次子,官中書舍人。《名山藏》稱其精篆、隸、真、草,小篆之工,為國朝第一。陶宗儀《書史會要》稱:「璲大小篆純熟姿媚,行書亦有氣韻。」何良俊《四龍齋書論》評其書師法康里巎巎,可稱入室弟子。

宋廣生卒年不詳,明代書家。字昌裔,河南南陽人。官沔陽同知。善草書,與宋克、宋璲合稱「三宋」。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在永樂年間當過翰林學士,算是義勇文人。善寫各體,尤其山長楷書,學智勇、虞世南,風格端正、秀氣、圓,潤,深受明成祖的喜愛,當時朝廷很多金版玉冊、重要制誥都出自他的手筆,又因為當時八股科舉,讀書人紛紛效仿,成為流行一時的「台閣體」。[敬齋箴]是他的代表作。

沈粲(1357--1434),字民望,號簡庵。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官太常少卿。與兄沈度並稱「二沈先生」、「大小學士」,均善書,度以婉麗取勝,粲以遒逸見長。粲尤工草書,學宋克而參以鍾繇情旨,行筆圓熟,意趣遒逸。豐坊《書訣》稱其「學宋克而得鍾(繇)體,大非其兄所及」。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出生在「二沈」的家鄉,自幼就受到書法藝術的熏陶。他曾自述學書經過說:「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謂逼古,……比游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畫禪室隨筆》)由此可見,他對於古代名家墨跡是認真臨摹的,在用筆用墨和結體布局方面,能融會貫通各家之長,《明史·文苑傳》稱他:「始以米芾為宗,後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他的楷書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楊凝式的閑適舒朗,神採風韻似趙孟俯。草書植根於顏真卿《爭座位》和《祭侄稿》,並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同時他又善於鑒賞,品題書畫雖片語隻字,也被收藏家視為珍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也說:「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

其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琵琶行、草書宋詞卷、煙江疊嶂圖跋、臨懷素自敘帖、草書詩冊等。

白居易琵琶行:

董其昌書。他的草書很少,且不甚好。此卷前人曾說是「筆勢縱橫,神氣飄逸,出入張,素之間。」他自己說「白太傅(白居易)琵琶行,恨不逢張伯高之,余以醉素筆意彷彿當時清狂之狀,白相似不?」現在看來,此卷雖系學張、素,實則姿態秀逸,筆力不足,仍是他自己的本色。

草書宋詞卷:

董其昌作。草書。該作品極富清遠散淡的情致。用筆清疏,流暢,意境深遠,似信手寫來,實則筆法嚴謹,一絲不苟,孕神采於筆墨之中,使行筆具在法度之內,而無雕琢的痕迹。

煙江疊嶂圖跋:

董其昌作。草書。以淡墨入書,濃淡兼施,加上流暢的行筆,空靈的行款,那種淡雅幽靜的書法,的確將人們帶入一個超越塵世的意境中去。

學習書法,就得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下)

文徵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擅長詩文書畫,詩宗白居易、蘇軾七年,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師法沈周,典雅秀麗,與沈周、唐卯、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後受他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徵明小楷:「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黃庭堅筆意,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與祝允明、王寵並重當時。

其代表作品有:草書七絕、奉天殿早朝詩、大行書七絕詩軸、行草七言詩軸等。

草書七絕:

草書,紙書,高109.6厘米,寬30.6厘米。詩為:

玉泉千尺瀉灣漪

天鏡分明不掩疵

老去常思泉畔坐

莫教塵土上鬚眉

這是文徵明的大草作品,現藏蘇州博物館。

奉天殿早朝詩:

行書。筆法蒼勁有力,結體張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應,左右映帶,血脈相通,氣貫神溢。

大行書七言詩軸:

行書。結體開展奔放,有黃庭堅的神韻,清人梁獻說文徵明「晚年作大字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此書即可為證。

祝允明(1460-1526年)

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五歲時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九歲會作詩,以後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他的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俯,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其書《出師表》謹嚴渾樸。晚年,臨寫《黃庭經》不注重點畫的形似,而結構疏密,轉運遒逸,神韻益足。嘉靖末的書法家王樨登說:「古今臨《黃庭經》者,不下十數家,然皆泥於點畫形似鉤環戈磔之間而已,......枝山公獨能於矩繩約度中而具豪縱奔逸意氣。」他的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詩卷》,《箜篌引》和《赤壁賦》,流利洒脫,奔放不羈。《名山藏》說:「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

其代表作品有: 唐寅落花詩和前、後赤壁賦

唐寅落花詩:

祝允明作。草書。紙本,縱21.2厘米,橫248.3厘米,每字有一寸見方。此卷瀟洒飄逸,神韻洋溢。有不少章草的筆法。用筆渾厚,含筋骨於筆畫之內。是祝允明草書中含蓄一路的代表作,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前、後赤壁賦:

狂草書。紙本,現藏上海博物館,內容是宋代蘇軾的兩篇散文。據考證,此卷為祝晚年傑作,千古絕唱之文,經生華之筆,構成變化萬狀的「畫圖」,堪稱「雙絕」精品。此卷下筆變化豐富,行筆沉著痛快,信手而作,隨意而行。正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里所說,祝允明草書「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結體上也大小相間,修長合度,引領管帶,疏密成趣。縱觀全卷,神采似行雲流水,飛動自然,形跡如行立坐卧,意態樸素。

唐寅(1470-1523)

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29時,鄉試第一,故有「南京解元」之稱。進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獄,經吳寬保舉出獄,妻子改嫁,精神上連受打擊。後遊歷名山大川,專事書畫詩文創作,並以此為生。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擊後的憂鬱之情和消極出世的思想。他以繪畫最為擅長,為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代四大家,又稱「吳門四家」。著有《六如居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

行書七律詩軸:

紙本,高146.5厘米,寬36.2厘米,共四行,釋文是:

龍頭獨對五千文,

鼠跡今眠半榻塵。

萬點落花都是恨,

滿杯明月即忘貧。

香燈不起維摩病,

櫻筍消除穀雨春。

鏡里自看成大笑,

一番傀儡下場人。

漫興一律,晉昌唐寅書。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此幅更見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洒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州山人稿》)

王寵(1494-1533)

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子、雅宜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而尤以書名噪一時,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

他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他是繼文徵明之後的著名書家。所寫詩格調亦清雋可喜,山水畫與唐寅齊名,當時稱為「三絕」。

其代表作品有:

滕王閣序:

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同。極為疏淡恬靜圓潤虛靈,有晉人遺意。

送友生游茅山詩:

草書。疏朗蕭散,俯仰多姿,饒有情趣,不失為高格調的佳作。

張瑞圖(?-1644)

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官至大學士,善畫山水,草書氣魄宏大,筆勢雄偉。清代秦祖永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桐陰論畫》)《評書帖》云:「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瑞圖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鐸)、張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其代表作品是:後赤壁賦

後赤壁賦:

行草。該作能把橫直筆畫密集在一起,縱橫牽掣,大折大翻,給人以極少使用圓轉用筆的印象。在章法上,他依靠點畫的疏密來體現字的節奏感,由於翻折的運用,橫畫得以突出,加上其行距拉開,形成字緊行疏的特殊行款,黑白對比十分鮮明,與王寵、董其昌的清疏典雅風格不同,大有咄咄逼人之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甲骨四堂」之羅振玉《集殷虛文字楹帖》(上、下)
具象藝術——寫實繪畫走進中國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