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期已到!支付機構告別備付金賬戶 野蠻生長時代告終
來源: 零壹財經
作者:夏心愉
聽支付行業里的人說,今天,是一個歷史性的節點。客戶備付金的集中繳存,意味著支付行業野蠻生長時代的結束,靠吃利差「躺著賺錢」已經成為歷史。
據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於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有關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1月14日是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的大限之日,換言之,也是支付機構備付金100%交存的大限。
這事怎麼看?對於支付行業而言意味著什麼?如果您懶得閱讀文字,我們為您附上一段語音解讀。(不過由於這段語音製作於去年12月初,有些時間用詞放到今年已不準確,煩請您略作腦補更正。)
備付金集中交存,支付機構該有多哭瞎呢?給大家講幾個「愉見財經」觀察到的小故事吧。
海航系最近想出清下面的某塊支付牌照,想賺FA的中介一路找下家找到我這裡來。我看了一下牌照資質,很全,最值錢的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預付費卡發行受理等都有。
這種接近「全牌照」的資源,放在前兩年動輒10個億朝上,搞出20億我也不會太驚訝。但對方說,現在報價能上10億的接盤方几乎絕跡,最近一段時間支付牌照貶值得厲害——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備付金沒得玩了。
是呵。備付金賬戶,那可是一張支付牌照里,曾經最性感的支點。有了它,路子野的支付機構簡直可以干起理財、投資、放貸……
明明只有一張收單牌照,業務卻做得像拿了「銀行牌照」。
彼時,不少支付機構,靠備付金賬戶里的資金沉澱做「餌」,到銀行那裡釣兩下,台詞一般是「你不跟我合作,我就找XX銀行了」,一些銀行就乖乖地從了,比如給支付機構「放通道」。
再者,就算是同一家銀行,在其內部,個金、網金、總行、分行都掌握一些支付介面,形成「九龍治水各管一段」的格局,支付機構也可以拿著備付金的「餌」來各個擊破。
還有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賬戶多而分散,從而導致支付機構可通過客戶備付金,多頭、超額獲取銀行授信額度。這筆發財錢,就妥妥地被用來運作了,比如去理財、甚至是去做風險投資。
性感的玩法是,本該「T 1」的支付結算,被做成「T N」(資金留存)或「T 0」乃至「T-N」(信用放貸)。
對此銀行們啥態度呢?咳咳,「愉見財經」給您扒扒銀行人肚子里的那句順口溜:存款立行、貸款興行、結算瞎忙。
您知道了吧。跟支付機構只搞死腦筋的結算,沒啥錢好賺,接近義務勞動。考核最重要的因素是存款。所以備付金賬戶,就是支付機構在銀行面前最大的談判籌碼。
現在玩完了。大限已至,意味著籌碼被「央媽」沒收了。
第一道原因,備付金賬戶統一管理能保障資金安全,說白了,這本來就是咱們這些客戶留在賬戶里的、屬於我們的錢呀(好比網購買完東西付了錢,這筆錢還沒到賣家賬上;好比趴在餘額里但沒投貨幣基金的錢等等)。
第二道原因,有什麼牌照做什麼生意,只有支付牌照就老老實實做支付嘛。「央媽」一看備付金模式都被你們玩壞了,能不管管嗎?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楊濤指出,備付金在成為支付賬戶功能拓展和支付機構商業模式創新的載體的同時,也出現了信息不透明、資金挪用、功能模糊等問題,這已成為監管者、支付機構、公眾所面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實,支付機構在商業銀行多頭開戶、多頭連接,他們通過在各銀行開立的備付金賬戶辦理跨行資金清算,屬於超範圍經營。
這輪管教的發端,是人民銀行在2017年1月13日下發的《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實施集中存管,亦即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客戶備付金,今後將統一交存至指定賬戶,由央行監管,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
這輪管教的衍生,是2017年底的《關於調整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強化備付金集中存管,規定從2018年起,1月仍執行當時集中交存比例20%,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至4月份將集中交存比例調整到50%左右。
去年6月29日,人民銀行再發《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宣布自去年7月9日起,再按月提高繳存比例,直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既然截至今天,備付金都要100%集中交存了么,那支付機構們原來自己的客戶備付金賬戶就沒啥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乾脆斬草除根也關關掉算了。於是《關於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就規定了今天作為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的大限。
除跨境人民幣備付金賬戶、基金銷售結算專用賬戶、預付卡備付金賬戶和外匯備付金賬戶外,支付機構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註銷在商業銀行的其餘備付金賬戶。
從備付金集中繳存的進展來看,更新到去年8月末的數據是,第三方支付機構交存客戶備付金規模已達7638.43億元,環比增長1225.12億元。
對支付機構的影響幾何?
首先表面來看,支付機構們涉及備付金的盈利點,無非是:
1,備付金產生利息;
2,賺賺手續費差價。
那麼OK,反過來,影響就是:
1,減少利息收入,現在的利息顯然不比往日了(估全行業備付金近一萬億);
2,跟銀行談判的籌碼沒了,底氣就不足了,銀行收的手續費可能會變高,銀行以前願意合作的灰色地帶也會大面積收縮。
再深一層次,就是上文里依託備付金的類存貸玩法基本告終了。
此外,銀行的「合作」收縮,勢必也包括「斷直連」。截至2018年12月31日,支付機構與銀行間合作開展的支付業務99%已經通過銀聯、網聯處理。
嚴監管之下,擺在支付機構們面前的或許也是生死命題:老的模式路到盡頭,新的合規模式路向何方?
平安壹錢包CEO諸寅嘉表示,隨著備付金集中存管、斷直連等監管政策的持續推進,支付行業必然會有一段行業陣痛期,但這也推動行業向更為縱深的科技服務方向的轉變。
支付行業新媒體「支付百科」分析稱,備付金交存之後,支付場景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這一方面,支付寶和財付通也已通過不斷拓展生態版圖來增加支付入口,而中小支付機構由於自身實力等問題將面臨轉型難題。
聲明:本文系第三方投稿,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零壹財經立場。本文系作者授權零壹財經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END /--
※有利網成交規模小幅減少 投資人數大幅下降
※借三千還百萬?你可能遇到了套路貸!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