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金剛經》研習(63)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金剛經》研習(63)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金剛經》研習(6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經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講義:【讀誦受持大乘經典。受持即觀照也。】

這句話說明,教下每個宗派修行的方法,沒有離開觀照。讀誦是預備修學的階段,先要把經讀熟。不讀熟,從哪裡觀照起?沒法子觀照。所以要想用功,先要把經念熟。古人修行比我們認真,比我們守法,古人老實,現在人聰明,什麼叫聰明?投機取巧。古人不會投機取巧,老老實實的,所以古人那個功夫比我們好,比我們也快。我們看《高僧傳》、看《居士傳》都看到,無論在家、出家,都相當可觀,不像現在人。老實從哪裡看?第一個,肯念,這就老實。現在人不肯念,一聽說要背書都嚇跑了,古人都是從背誦下手。讀誦,讀是看著本子讀,誦是不要看本子,背熟了;他能背得很熟,能記得很清楚,他才能受持。佛在經中講的道理,他接受了,佛所講的方法,他也接受了,持是什麼?持是真正做到,那個叫持。

現在有很多人把受持兩個字搞錯了,完全搞錯了,認為受持就是把經念一遍,我就受持了,這個完全弄錯了,那是讀誦,那不是受持。每天把課誦本念一遍,那不叫受持,叫讀誦。受持是真正明達其義,依教修行,真正做到,這個就是受持。《金剛經》上一再說較量功德,很多遍,這我們很熟的,於這個經上,乃至受持四句偈,再加上為人演說,那個功德福德無量無邊!四句偈,四句,哪四句偈?任何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任何四句。不要說四句,兩句都夠了,一生受用不盡,就憑這兩句,可以照住、可以照見。只要這兩句、四句常常在心裡,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換掉,它就管用,這叫受持。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受持就是此處講的觀照。

講義:【眾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狹小。】

要知道,心量狹小,難,不但修行不能成就,不能開智慧,得一點小定還可以。心量狹小的人,能得一點小定,不能開智慧,再者,不能往生。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心量跟阿彌陀佛的心量不一樣,怎麼能往生?念佛就能往生,這個話似是而非。古人說得很好,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去不了!什麼原因?心量太小。西方世界佛菩薩諸上善人,心量都是那麼大,你這個小心量跑到那裡去,天天跟人家鬥爭,你跟人怎麼相處?所以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心量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行!才保證這一生決定往生。

我們的心要同佛、願要同佛、解要同佛、行要同佛,心愿解行都跟佛一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叫保證往生。所以我們定的課誦本,早晨念四十八願,《無量壽經》的第六品,目的何在?希望我們的心、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要用他的願行,把我們自己本性裡頭的本願引發出來。四十八願是我的本願,依照阿彌陀佛的本願,把我的本願給引出來,我的心愿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晚課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都很清楚,持戒念佛,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這個意思。《無量壽經》講得很具體,這一段經文裡面,仔細觀察,它的內容就是五戒十善。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生活、如何辦事、如何處事待人接物,給我們很具體的原則,只要能遵守,那就是佛菩薩的行持。所以我們的解行,又跟佛菩薩相應,這樣念佛功夫才會得力。所以心量小是很大的毛病,一定要拓開。要知道善與人同,不要把好事自己都攬在一身,那個實在講很可憐,一天到晚真的叫累死了。好事分給別人做,都分完了自己沒事,這是最好的事,看到大家都做好事,我們心裡多歡喜!

「因狹小,即執我」,我執堅固,輪迴就出不去。「故佛教人將此心放大」,你把你的心放大。

講義:【潛移默化,大而化之,即是除我見、去煩惱之妙法。】

確實是如此,心要大、量要大,我們俗話也常說,量大福大。心量狹小,縱然有福也很有限,縱然有福他也很苦,他的日子過得很辛苦。我們要是冷靜觀察一下,這世間人不少,發大財、億萬財富的,一天到晚勞碌得不得了,我們看到那個日子過得好可憐,煩惱多、憂慮多、患得患失多。他還怎麼樣?還省吃儉用。億萬財產,還省吃儉用,一生到最後不曉得給誰!這是我們常說:有福報,沒有享福的命。還有一些有享福的命,沒福,哪些人?就是那些「大富長者」家裡的傭人。特別是他們的別墅都很多,自己一年難得去住一次,很漂亮的房子,請幾個傭人在那裡,請他們在享福,每個月還要給他工錢,供他吃供他住,還要給錢給他,請他在那裡享福。那個人很有福報,他的主人沒有福報,一年難得到別墅住兩天渡個假。所以諸位冷眼去觀察,你就曉得,那個主人真可憐,他們才是真正有福!世間人這種顛倒,佛法裡面常講「迷惑顛倒」,還真不少,迷惑顛倒的人真多。

講義:【因緣聚合,當體皆空。】

前面都曾經說過這個道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聚合而生起的,緣生之法沒有自體,佛經上講無有自性,無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是種種條件聚合而現的現象,所以「當體皆空」。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自自然然就不會執著,也就是說,不會把它放在心上,心常常保持著空,心空就靈了。心裡有東西就迷,就迷惑、不靈,冥頑不靈。為什麼人搞到這種地步?心裏面東西太多,牽腸掛肚的太多,所以他智慧沒有了,冥頑不靈;心要是空的,心裏面什麼都沒有,那個心生智慧。我們看六祖大師所說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老人家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見五祖的時候,告訴五祖,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能大師為什麼會生智慧?「本來無一物」,他無一物,他心裡什麼都沒有,就生智慧。所以心不可以有東西,心要有東西,心就壞了。心不能有東西,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一定道理!心有東西的時候,大病!病根!不但是我們一生痛苦毛病的病根,也是生死輪迴的病根。知道當體皆空。

講義:【又眾生同體】

眾生同體,我們對眾生特別有一份親切之感,一切眾生不是外人,是自己心性所變之物,同體!因為同體,慈悲心就生出來了,大慈悲心是從這裡生的。清凈、平等心是從當體皆空生的,從同體上生大慈悲心。

「則不知不覺,我執自然化去」,能常常這樣觀、常常這樣照,好啊!我執、法執不必刻意去斷,自自然然就化掉了,所以叫大而化之。「此乃消歸自性之善巧方法」。的確比小乘高明太多,大乘權教菩薩也望塵莫及,這個方法的確非常巧妙。《金剛經》上講這個原理原則,而凈宗法門一心執持名號,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他是實行這個法門。《金剛經》上是解釋,念佛人真做!他所做的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理論與方法。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確是消歸自性的善巧方法。

講義:【一切眾生,無不有欲、色、識。】

欲是慾望,我們今天講的感情;欲裡面也講的煩惱,貪瞋痴慢這都是欲。色是身體,任何一個眾生他有身體。識是分別心、執著心。有分別、執著,有身體,有貪瞋痴慢,「欲、色、識」這三個字就代表了,這叫做眾生。

講義:【此三者若不轉移,則永遠輪迴三界六道。】

這三樣東西,這裡說得好,轉移,不是講斷,為什麼?斷不掉,不能斷,它是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它要是斷了,那真如本性也斷掉了,也沒有了。要把它轉變,把欲轉變成智,智慧,貪瞋痴即是戒定慧,把這個轉成戒定慧。把色轉成圓滿報身,我們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都是金剛不壞身,不生不滅。把識轉變成真如本性,叫你轉!因為識就是真性迷了就叫識;悟了,識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性。轉!要會轉。如果不能轉,那就永遠在輪迴裡面受苦受難。要問為什麼?輪迴就是這三個東西變現出來的,在六道裡面,永遠不能出六道,就是欲、色、識在那裡面有加減乘除的變化。一念善心,貪圖好境界,三善道;一念噁心,造作惡業,就墮三惡道。善惡在那裡加減乘除,六道升沉,就這麼一個現象。這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唯獨佛跟我們說得清楚。

古印度有不少的宗教家,他們能在定中觀察到六道輪迴的現象,他統統看到,他可以上面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地獄,這是定功。但是他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他見到這些事實了,不曉得這些事實怎麼來的,這些事相的所以然他不明白,他沒有這個智慧。我們知道佛教出現在印度,並不是很早,在佛教之前,印度的宗教就相當發達,對於六道裡面情況,他們就說得很多很多,而且說得沒錯。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最先說的,婆羅門教,印度的數論派、瑜伽派,他們比佛教都早,他們都說得很清楚,但是他們沒有解決的方法。一直到佛出現於世,才把六道輪迴來龍去脈,跟我們說清楚了;以及怎樣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佛法裡面才說清楚了。這就叫我們轉移。

講義:【而轉移之最善巧,無過於念佛求生凈土。】

這個話是真的,實實在在的。因為用這個方法來轉移,幾乎每個人都做得到,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成功!這才說的是善巧到極處了。如果我們對於其他的大小乘佛法,有濃厚的興趣,又非常的喜愛,你要覺悟。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去研究、去探討,我們的壽命有限,時間太短,又沒有善知識,又沒有良好的設備,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想研究個究竟,那是很難的事情。何不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首先,我們得無量的壽命,唯有無量的壽命,換句話說,我就有足夠的時間。第二,西方世界環境好,阿彌陀佛是老師,諸上善人那些等覺菩薩無量無邊,是我們的同參道友,隨時隨地都幫得上忙。何況每天你一定還會到十方諸佛那裡去拜訪,聽諸佛講經說法,怎麼不開智慧?供養諸佛菩薩修大福報,那個福慧雙修,我們生生世世比不上人家一天,你想想看對不對?無量劫來所修的,比不上人家一天,因為人家一天,有能力去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一天當中能聽無量無邊諸佛說法,怎麼能比得上人家!

也許大家要懷疑,無量無邊諸佛菩薩,你的一天怎麼能訪問、怎麼來得及?一個地方一分鐘,也沒辦法、也來不及!你這個想法完全想錯了。西方世界菩薩去拜訪諸佛、供養、聽法,分身去的,不是一個一個去拜訪,那不累死了!分身去的,同時去的,也就是說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都有他,他都在座,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他也沒有離開,有這個本領!要是真曉得這個事實,相信你一定什麼都放下,趕緊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利益好處太大太大了,沒有辦法說得出,實實在在說不出的。所以福慧雙修,到那個地方才圓滿。因此,他方世界修行要修無量劫,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有個成就,西方世界三劫、四劫就成佛,什麼原因?你知道了,他修一天,我們無量劫都比不上人家,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願意往生西方凈土。

講義:【化除我見,即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這就講前面的轉移,轉移的理論知道了、方法清楚了,這說出轉移的效果,轉移的結果。轉第七識,第七識是執著,一切都不執著了,平等性智現前。為什麼叫平等性智?這個智慧是從平等心裏面生起來的,就叫它做平等性智;換句話說,你不平等,你這個智慧就現不出來。四智人人皆有,不是說佛有我們沒有,我們有,我們有為什麼不能現前?煩惱蓋覆住。因為我們不平等,平等性智不能現前。

講義: 【不起分別,即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我們偏偏要分別,因為分別,我們的妙觀察智不能現前,沒有了,道理在此。為什麼我們還要分別?為什麼我們還要執著?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會用功的人,在一切境界裡面,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用分別心,也不用執著心;換句話說,絕對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他不用,用的是什麼?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四智這兩條是因地上轉,這兩個一轉,八識跟前五識連帶就轉了,所以真正用功就在這上面。

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轉了!一切境緣之中,我們不會起心動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分別心轉掉,把你的執著也轉掉,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熟了,分別、執著沒有了,四智菩提就現前,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前面說過了,大修行人發大心、修大行!歷事鍊心,歷事,就在環境當中、就在生活當中,鍊什麼?不分別、不執著。如果你真在這上用功,那你是真會用功,你是修大行!所以你證的果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實報莊嚴土是大果。

講義:【此二既轉,則五、八亦隨轉。】

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所作就是你所做的,這個智慧。穿衣吃飯,穿衣吃飯的智慧,那是成所作智。你每天生活,每天工作,每天交際應酬,充滿了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對事的智慧。對人、對事都應付得很圓滿、恰到好處,這個智慧叫成所作智,成就你所做的智慧,不會生煩惱。第八識轉變成「大圓鏡智」,圓是圓滿,無所不知,像大圓鏡照虛空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轉八識成四智。

講義:【修行要在轉識成智】

這個要是重要、殊要,是關鍵的所在。你要不能轉識成智,那你修個什麼行?縱然這一句佛號念得很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過是凡聖同居土而已。凡聖同居土修行,在西方世界證果,剛才講了,要三、四劫,三、四劫時間就長了;如果你轉識成智,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經上講的一去就華開見佛,這才是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才叫真正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佩服的,禮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種讚歎不是沒有道理,真有道理!

所以真正會修行,實在講,念佛堂堂主常常掛在口邊的口頭禪,大家聽多了也就無所謂,這是真話:「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常說的一句話;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分別、執著,提起正念就是這一句佛號,馬上就轉識成智了。你之所以轉不過來,沒放下,那就轉不過來。分別障礙了妙觀察智,執著障礙了平等性智;放下分別、執著,自性裡面的智慧就現前。這兩樣東西,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執著,你沈淪墮落變成這個樣子,你不能恢復自性。妄想是什麼?分別,執著就是第七識,就是這個東西作祟。所以叫你妄想舍掉,分別舍掉,不分別了,執著也舍掉。難捨!想舍舍不掉。為什麼舍不掉?認為身心世界都是真的,就因為這個舍不掉,這就叫做沒看破,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佛在此地跟你講,當體皆空。如果你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試問問,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不執著?能不能不分別?自然就不分別、不執著了,因為分別、執著毫無意義,假的、空的,一場空,如夢!有什麼好執著的。這樣就轉識成智,不難!真的,放下之難因為沒看破。《金剛經》是開智慧,智慧是教你看破,念佛教你放下,只取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統統都不要了。

講義:【佛法看似廣大無邊】

廣大無邊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講義:【實則親切有味】

佛法,你要是能夠體會到親切有味,就欲罷不能!可是這個地方又怕麻煩,你又貪著佛法,那就又糟糕了,又壞了。其他的不分別了,分別佛法;其他的不執著了,又執著佛法。這就是《金剛經》後半部,須菩提尊者再發問,就是因為怕有這個毛病,所以後半部不是沒有道理!怕的是前半部明白了,什麼都不執著,執著佛法,所以後半部是徹底把我們破得乾乾淨淨。後半部講的是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心沒有,所執著的法已經講清楚了,一切法是空的,當體皆空。你能執著的、所執著的都沒有,你還搞什麼?就沒得搞了。那個心才叫真的空了,真正叫究竟圓滿,一絲毫都不能夠有的,不可以有的。「看似高深,本是平實。」平是平常,「實」是實實在在,這是佛法。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一時」——《金剛經》研習(36)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18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