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動脈疾病常被人忽視、心梗風險增5倍!
冠狀動脈和頸動脈堵塞問題備受關注,四肢的外周動脈障礙卻常被人忽視。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有外周動脈疾病(以下簡稱「PAD」),心梗風險會增加5倍,卒中及死亡風險增加2倍,可謂「病在肢體,險在心上」。
認知少,治療者僅0.2%
近日,一項涵蓋全國31個省市的3萬餘名居民的研究顯示,中國35歲及以上人群的PAD患病率為6.6%,75歲以上老年人可達11.8%。據此估算,全國約有4530萬PAD患者,但其中僅有0.2%接受了血運重建治療。
該研究研究者之一、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介紹,PAD是動脈粥樣硬化症的一種,主要指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的粥樣硬化,會影響下肢正常供血。「此病的認知度非常低,在美國和加拿大也只有25%~36%的人了解,但發病率卻持續上升,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王增武說,這主要是因為PAD病程進展比較緩慢,癥狀往往不明顯,且肢體上的動脈血管病變很少得到人們的關注,大多數PAD病人都是在做其他檢查時偶然發現的。
踝臂部血壓比值是判斷標準
外周動脈疾病的判斷方法並不難,只需測量踝部與臂部血壓的比值,即踝臂指數(ABI)。健康的人ABI為1.0左右,即兩個部位的血壓幾乎一致;如踝部血壓較低(踝臂指數低於0.9),則預示有PAD。下肢缺血導致的間歇性跛行是該病的典型癥狀,也可作為判斷標準之一。
不過,此次研究顯示,約90%出現間歇性跛行的患者,踝臂指數ABI≤0.9;但ABI≤0.9的參與者中,僅4.6%伴有間歇性跛行。王增武說,更多PAD患者可能只表現為步行、運動或爬樓時,腿部乏力、肌肉酸脹或痙攣性疼痛,休息後緩解。這些癥狀常被誤認為是勞動或運動過度,以致很多患者錯失早治機會,久之可造成局部供血中斷,出現皮膚組織壞死、潰爛、黑變,骨骼、肌肉也會受到影響,嚴重時需做截肢手術。更嚴峻的是,PAD患者多伴有其他部位的動脈粥樣硬化問題,心梗、卒中風險大增,致殘和致死率也會升高。
不吸煙、健康飲食、鍛煉下肢
外周動脈疾病的治療與其他動脈粥樣硬化類似,也是早期藥物緩解,如他汀等;後期考慮在嚴重狹窄處進行內膜剝脫手術、支架或搭橋。但王增武強調,這種治療手段無法從病因上根治疾病,只是對症治療緩解癥狀。因此,提高對外周動脈疾病的重視,降低發病風險是當務之急。
與心血管病相同,PAD的危險因素既包括高齡、家族史等不可改變的客觀因素,也包括可改變的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王增武建議,生活方式干預方面著重三點:1.戒煙。《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PAD跛行患者中有1/3以上是主動吸煙者。2.注意飲食,降低風險。低脂、少鹽,增加全穀物、水果蔬菜、魚等食物的攝入,少飲酒。3.堅持下肢鍛煉。每天做30分鐘以上快走或慢跑鍛煉是PAD治療中必要的運動處方,可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起到預防或改善跛行癥狀的目的。
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常乾重活的人,如果出現行走時腿痛,休息時消失,建議做ABI檢查;患有心臟疾病、頸動脈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的人,要定期檢查ABI,必要時還需進行動脈超聲檢查,以利於早期發現和治療PAD,也有利於預防心腦血管事件。
日常養血管 保證五個好習慣
法國名醫曾說:「人與動脈同壽。」將血管比作生命的蠟燭,可見壽命與血管健康息息相關。協和醫院心內科廖玉華教授、市五醫院心內科主任洪李鋒、市第六醫院老年病專家郭秋慧等在對病人的宣教中,也反覆強調保護血管的重要性。
首先,飲食上控糖限油。
現在生活節奏加快,餐館、外賣,連很多人自家炒菜都為了口味,多用「高鹽、高油、高糖」和濃油赤醬「炮製」出來,導致血管堵塞。所以飲食宜清淡,比如晚餐喝一碗雜糧粥,有利於預防冠心病,控制膽固醇。
其二,增強血管功能運動。
慢跑、快走、游泳各種有氧運動,幫助肌肉舒展、關節柔軟的體操,哪怕是輕微的肌力鍛煉等活動,都能改善血液循環,抑制交感神經活動,使人在常態時心律減慢,降低心臟負擔。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每周步行大於或等於4小時的65歲以上老人比每周步行小於1小時的65歲以上老人,心血管發病率減少69%,病死率則減少73%。
其三,保證睡眠。
長期因為勞累、壓力大、休息不夠導致猝死的情況並不少。一般人建議成人每天23點前入睡,睡夠7-8小時,不要被任何事情干擾。
其四,精神放鬆。
突然的精神壓力可能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內皮功能障礙使血管的擴張能力受損。最後導致血管不能隨血液需求的變化而調整其功能,增加心臟突然事件的發生。
其五,每年要查血管,監測血壓。
沒有癥狀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壓,是引發諸多血管病的導火索。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的幾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壓不僅累及微血管,還會導致大血管病變,一定要按時監測、服藥,讓它們保持在正常範圍。
心梗患者要牢記「3個1」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主席葛均波說,我國急性冠脈綜合徵發病率上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預防及管理滯後,尤其是急性期後的二級預防和隨訪不規範,患者長期依從性差。該項目倡導的「一年後延長治療」,與「第一時間」「一年內雙抗治療」等既有理念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構建了全病程管理的「3個1」創新方案。
「第一時間」:患者需要在第一時間使用雙抗藥物治療。
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對急性期患者而言,黃金救治時間為120分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浙江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王建安教授指出,心梗發作後需要及時利用藥物干預並儘早疏通堵塞血管、恢復心臟血液供應,這是降低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期患者死亡率的關鍵。因為每拖延一分鐘,就會有大量的心肌細胞死去,因此世界各國指南均推薦急性心梗患者儘早啟動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即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也被推薦為抗血小板的優先選擇。
「一年內」: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需要在發病後的1年內堅持使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一年後」:五大心梗特定人群需要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1年後延長治療。
王建安教授解釋說,規範抗血小板藥物的選擇、雙抗治療的時長是保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獲益最大化的基本治療原則。而合併冠狀動脈多支病變、二次自發性心梗、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及大於等於65歲的心血管病患者,是心梗後再發冠脈缺血事件的五大特定人群。即使這些人心梗後第1年無缺血事件發生,在未來3年內也有1/5的患者會發生心血管事件,一旦發生直接危及生命,因此這五大特定人群有必要將急性期1年的治療時間延長,以降低再發缺血事件的風險。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