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子脾氣有多「臭?孔子跟他比是小巫見大巫

孟子脾氣有多「臭?孔子跟他比是小巫見大巫

來源 | 解放日報

作者 | 韓立平

原題《孟子脾氣有多「臭?讓人又愛又恨》

作為影響後世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遺產,孟子的「英氣」首先表現為一種瀟洒不拘、獨立自由的主體精神。然而,由私人領域移到公共空間,在實際的社會交往或者政治倫理中,過分孤往的「英氣」又可能造成偏頗狹隘,增加社會和政治運作成本。

「孔孟」雖並稱性情卻不同

「孔孟」向來並稱,但孔子與孟子很不同,不僅表現在思想學術層面,而且反映在二者的性格氣質上。研究史料可以發現,孔子相對溫柔敦厚,偶爾發點小脾氣。比如,心情不好時會賭氣說要到海上漂流,即「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但是,與孟子的「臭脾氣」相比,孔子的小性格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孟子脾氣之「臭」,就連宋代名儒都有些看不下去。北宋程顥認為,「仲尼,元氣也;顏子,春生也;孟子並秋殺盡見」「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氣象也」。顏回若是春天的和風青雲,孟子就如同肅殺秋風中的岩岩泰山。程顥之弟程頤也說:「孟子有些英氣,才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這裡一針見血地指出,孟子的性格會「害事」。南宋朱熹更是把孟子說成一個揮臂準備干仗的人:「孟子則攘臂扼腕,盡發於外。論其氣象……孔子則渾然無跡,顏子微有跡,孟子其跡盡見。」

宋人於孟子愛之深、知之深,故最能同情了解孟子的脾氣。自韓愈之後,兩宋文人士大夫接續推崇《孟子》,終於使之升格,由「子」入「經」。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周易》《尚書》《儀禮》《詩經》《春秋》 正式成為儒家經典。南朝劉宋時期,《論語》《孝經》等補入經典成「十經」。唐代文宗刻石經於長安,將《爾雅》收入,擴為「十二經」。到南宋光宗叢刻「十三經」,《孟子》始正式進入「經典」,是諸經中最晚的一部。

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以天下為己任,有「事業付之書生」的政治擔當,呈現「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的氣象。杜維明曾以「士的自覺」論述孟子價值。這種自覺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那裡得到了回應。

無論進退都需掌握主動權

作為影響後世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遺產,孟子的「英氣」首先表現為一種瀟洒不拘、獨立自由的主體精神。

孟子嘗言:「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成語「綽然有餘」即出於此。無論進與退,致君堯舜抑或抱才退隱,孟子都認為需要掌握主動權。《周易》說「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講的就是同理。在陶潛那裡,則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在李白那裡,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王冕那裡,則是「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孟子還強調,遊說君王的時候,內心要有自信:「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吾何畏彼哉?」同時,要注重人格獨立與尊嚴,拒絕來自權力的傲慢:「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在君臣交往中,孟子反對過於主動,希望以一種相對的被動來獲取尊重。對於公孫衍、張儀這類迎合、順從君主的人,孟子斥責他們是「妾婦之道」。我國歷史上一直有「不召之臣」的佳話,如伊尹之於商湯、管仲之於齊桓公、諸葛孔明之於劉玄德。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中,韓信唱道:「身懷角書不輕獻,方見英雄非等閑。」這裡面,「不輕獻」即是保持高姿態。相較之下,孟子的孤傲不免過於天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一個念佛的人,永遠都不會害怕孤獨
人死後去陰間時的對話,讓世人如夢方醒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