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難擺脫的吸引力是什麼?
上禮拜,「加拿大科學家發現來自宇宙深處的神秘電波閃光」的消息在朋友圈瘋轉。戲精上身的我,瞬間聯想到了《三體》中那句著名告誡: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不過這條新聞能有這種熱度,實在出乎意料,但如果仔細回顧一下整個太空探索史,一切似乎又很說得過去。
人類對於擺脫地心引力、探索太空的努力從未停止過,我們總是憧憬自己並不是這個宇宙中孤獨的存在。
今天挑了一些里程碑事件,與大家分享。
1961年,加加林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如果不算民間傳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應該就是已知最早「脫離地心引力」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由此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在此之前,至少有10隻太空犬被前蘇聯送入空間軌道。
加加林的「捷足先登」,讓當時正與前蘇聯爭霸的美國坐不住了,於是他們把目光瞄準了月球。
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荒涼而沉寂土地的宇航員,也是第一個在地球外星體上留下腳印的人類成員。
他和搭檔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停留了兩個半小時,並留下傳世名言「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最近,這個故事被拍成了電影《登月第一人》(《First Man》,由高司令主演),塑造了一個不同於以往歷史形象的阿姆斯特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1991年,伴隨著華約解散、蘇聯解體,長達44年的冷戰終於結束,為大國間友好合作的探索,提供了絕妙的契機。
被稱為「國際太空合作奇蹟」的國際空間站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於1993年被建立,成為人類向太空探索的「前哨」。
多年來,大量科學研究,通過國際空間站得以實現;而對普通人來說,也經常對由國際空間站傳回的地球照片發出「美到流淚」的讚歎。
2020年,國際空間站將會結束27年的服役使命,脫離軌道,直接墜入大海。
到了21世紀,「脫離地心引力」的誘惑絲毫不減。
2018年年初,馬斯克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他通過SpaceX獵鷹火箭,將一輛櫻桃紅特斯拉送上太空,面坐著一個叫Starman的模擬航天員,特斯拉屏幕上寫著Don"t Panic,車裡放著一條毛巾和一本《銀河系搭便車指南》,還放著David Bowie的音樂,浪漫過所有太空電影。
最動人的一個細節還是:SpaceX回收火箭助推器的停泊船叫作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不問你是誰,也不問結果為何,我的愛意都始終一意孤行」。
這個壯舉,無疑達到了馬斯克個人浪漫主義的頂點,是他移民火星計劃的初步嘗試,也是未來太空貨物運輸方面的小試牛刀。
不過馬斯克最多只是把車和模擬人送上太空,本人至少還好好待在地球,更猛的是維珍航空創始人——67歲的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
他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正在接受航天員訓練,期望在近期開始他的第一次太空旅行。
馬斯克早先聲明希望自己能「在火星上退休」,而布蘭森的步子邁得更大膽一些,他要做第一批進入太空的旅客,開拓商業太空旅行領域這片藍海。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樂觀地暢想:也許脫離地心引力,俯瞰蔚藍太空的美好期待,真的能在有生之年實現。
在現階段,沒有人可以真正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但科技的進步,足以使我們具有力量,和地球引力對抗。
這種battle,絕對不是科學家們和富豪們的專屬。UNDER ARMOUR安德瑪,早在2018年初就喊出了「懟上地心引力」這樣霸氣側漏的slogan,而這要歸功於神奇的UA HOVR緩震系統。
通常來說,跑者每邁出一步,都要承受至少2至4倍自重的衝擊。
受此啟發,UA於2018年聯合陶氏化學,首度推出UA HOVR緩震系統,成為繼 Micro G、Charged Cushioning 後的第三代獨家王牌緩震科技。
※僅3mm厚,能抵擋-196℃嚴寒!
※是鏡子、是檯燈,還是個手機無線充!
TAG: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