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發生在曹丕率三十萬大軍進犯東吳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丕、孫韶、丁奉和張遼。原文如下: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曹)丕問左右曰:「此何故也?」近臣奏曰:「想聞陛下天兵來到,故望風逃竄耳。」丕暗笑。及至天曉,大霧迷漫,對面不見。須臾風起,霧散雲收,望見江南一帶皆是連城:城樓上槍刀耀日,遍城盡插旌旗號帶。頃刻數次人來報:「南徐沿江一帶,直至石頭城,一連數百里,城郭舟車,連綿不絕,一夜成就。」曹丕大驚。原來徐盛束縛蘆葦為人,盡穿青衣,執旌旗,立於假城疑樓之上。魏兵見城上許多人馬,如何不膽寒?丕嘆曰:「魏雖有武士千群,無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圖也!」……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震,刺斜里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孫韶也……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魏文帝曹丕得知孫劉兩家恢復聯盟關係,勃然大怒,不顧大臣辛毗的反對,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進犯江東。孫權聞訊後,急招文武商議。大將徐盛獻出疑兵之計,用蘆葦偽裝成士兵、城郭、舟車模樣,布置在南徐沿江一帶,直至石頭城,一連數百里。此計若然奏效,令曹丕不敢貿然前進。曹丕又突然得知趙雲率部直取長安的消息,心中恐慌。就在此時,東吳大軍殺出,曹軍慘敗,名將張遼也被丁奉射傷,返回許昌後不久箭瘡迸裂而亡。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鼓角齊鳴」, 意為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小說中描述的這次曹丕伐吳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時間是在魏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三國志?徐盛傳》載:「後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計從建業築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瀰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這一計策收穫了奇效。曹丕隔江遙望,立即中計,以為東吳已經做好了周密的防禦準備。此時,正值長江水勢大漲。曹丕無奈,只好撤軍回國。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那麼,張遼是否如小說所言是在這場戰鬥中被丁奉射殺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據《三國志?張遼傳》載:「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謚曰剛侯。」文中的「是歲」是什麼時間呢?是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這個時間比小說中曹丕與孫權之戰的時間還要早兩年。這也就意味著曹丕被徐盛疑兵之計所迷惑而撤軍時,張遼早已在兩年前就去世了,他也就不可能參戰,更不可能死在丁奉的箭下。

張遼本該壽終正寢,為何卻倒在丁奉的箭下,原因主要有兩個

至於小說作者為什麼要讓張遼死於丁奉的箭下,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首先,這是作品主題的需要。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像張遼、徐晃、太史慈、甘寧這樣的曹魏或東吳名將,大都是壽終正寢。而到了小說當中,他們無一例外地慘死於疆場。為了「尊劉」這一出題,這些曹魏或東吳名將只能「憋屈」地倒在戰場上。其次,作者在第五十三回虛構了一個太史慈被張遼的部下亂箭射殺的情節,在此便又虛構了張遼同樣難逃被射殺的命運,這也算是因果循環吧。清人毛宗崗就在這一回的夾評中提到:「(丁奉射殺張遼)可謂太史慈報仇。」也就是這個意思。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此人被譽為江表虎臣,救過孫權的命,卻偏偏與甘寧關係惡劣
劉備為何不待見龐統,與能力無關,這一點才是關鍵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