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李公麟《五馬圖》「宋畫第一」的鞍馬人物範本
畫家邱漢橋帶你走進百幅傳世名畫背後的故事
名畫鑒賞
《五馬圖》是李公麟白描畫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據說此圖就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寫生稿創作而成。
《五馬圖》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五匹駿馬,它們各由一名奚官牽引。畫上有宋朝黃庭堅的題字,分別註明了馬的年齡、進貢的時間、馬名以及收於何廄等,並題跋稱此畫為李公麟所作。五匹駿馬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分別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它們雖毛色不一,形態各異,卻都挺拔健壯,溫順馴服。
五位奚官中,前三人為西域打扮,後兩人是漢人服飾,或成熟老練,或桀驁不馴,或飽經風霜。李公麟以「行雲流水」的線條和「十八描」的技法,將馬的輪廓、皮毛、斑紋甚至骨骼及人物各異的神態和衣服的褶皺生動細緻地刻畫了出來。雖線條簡單,但是比例準確,流暢圓潤,凝凍勁挺。李公麟雖師出吳道子,但是技過其師,線條建拔卻又粗細濃淡,構圖堅實而又靈動自然,畫面簡潔精練但富有變化;遊走於職業畫家和文人畫家之間,融合了職業畫家的縝密和文人畫的雅逸,表現了獨特的簡約、儒雅和淡泊的情懷。鄧椿在他的《畫繼》里說:「吳道玄(吳道子)畫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觀之,伯時既出,道玄詎容獨步。」因此,李公麟筆下「掃去粉黛、淡毫輕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畫,被後人稱為「天下絕藝矣」。
畫趣拾珍
在中國的繪畫技法中,勻細如蠶絲般細密流暢的線描就是獨具特色的技巧之一。而純用線條和濃淡墨色表現實物的白描畫法,稱得上是線描發展最成熟的階段,也是最高的境界。宋代畫家李公麟用單線的勾勒完成對景物的描繪,效果明顯,高度簡潔,樸素動人的畫風和優美別緻的情趣,更是將白描畫法發展到了極致,同代及後世畫家爭相效仿,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李公麟也因此在中國畫史上留下了「白描大師」美譽。
李公麟天資聰穎,博學多才,以文會友,詩作畫,與當時的諸多文人名流結成好友,其中就包括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等人,他的畫也得到了他們的支持,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蘇軾評價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內兼畫骨」,黃庭堅亦有「李侯畫骨亦畫肉,下筆生馬如破竹」的讚譽。李公麟是我國古代畫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熙寧三年,李公麟與其弟李公寅、李公權同中進士,史稱「龍眠三李」。雖在朝為官達十年之久,卻一直仕途不暢。「不游權貴之門,以訪名園蔭林為樂」,仕途的失意,使得李公麟將更多的精力投向繪畫藝術,比起那些宮廷畫師,不用迎合統治者的興趣和情趣,李公麟作畫沒有障礙,要更自由得多。他重視寫生,好游山林,喜隱居生活,人又稱「龍眠居士」。唐代以後,鞍馬畫逐漸盛行,自成體系。他年輕時初學畫,便從畫馬入手。傳說他每次去朝廷的馬廄觀看國馬,總是流連忘返,至於忘我,所謂「終日不去,幾與俱化」。曾有高僧見他太過痴迷,「恐墮入馬趣」,便指點他不可長此,他才頓悟。
名家小傳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因安慶桐城郊外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于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維摩居士像》、《免胄圖》等。
※油畫藝術家JenniferGennari動物畫
※藝術家LngerBS水彩風景畫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