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雖在,港片已完!再見!是時候該迎接新的情懷了!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看完去年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小風心中陡然冒出這句戲詞。
也許是因為,港片曾經的大起與如今的大落,實在令人唏噓。
2018,國語片形式大好的一年,香港市場卻慘淡的讓人絕望。
全年票房榜前十,沒有一部華語片。
而對比更加鮮明的,是另一組數據。
在票房數據高速膨脹的今天,2018 年香港華語前十榜單的票房數據,甚至還不如三十年前。
「港片已死」被說了很多年,從來都不是空穴來風。
畢竟,數據不會騙人。
隨著一代代香港電影人老去,更為新潮的影視因素衝擊。
八九十年代群星薈萃、風華絕代的香港,是真的逐漸謝幕了。
但相信很多人和小風一樣,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期盼著港片的起死回生。
畢竟曾經,大街小巷的人都在看著警匪片,扮著古惑仔。
畢竟曾經,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片。
八九十年代黑道縱橫、影視公司泛濫下的港地,即使是流水線化的拍攝,依舊佳片頻出。
這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年代,無論是產量、票房、口碑,都有著驚人的成就。
周星馳憑藉連續三年全面佔領香港票房市場的成就,將 1992 年定義為影壇的「周星馳年」。
很多電影拍攝不足一月,並不妨礙它們叫好又叫座。
十幾天東拼西湊出來的《東成西就》在今天看來,仍是喜劇電影的絕對經典。
鬼才徐克,詩人般的王家衛,細膩獨到的陳可辛,客觀犀利的許鞍華……
這些名導的鏡頭下,誕生的不僅僅是各種現象級影片,更是一個時代的影像。
但繁華之後,是長久的落寞。
《一代宗師》中講,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事實上,念念不忘的,只有還活在過去的影迷們。
港片已經死去很多年了。
2009 年,爾冬陞導演說:「你們喜歡看的港片,三年之內就會沒有了。」
從 09 年到現在,過去了好幾個三年,而港片的確如同這位導演預言的一般,潰不成軍。
從香港電影第一盛會金像獎的凋零,便可窺得一二。
前幾年雖然票房不佳,但仍有諸如《踏血尋梅》、《樹大招風》、《一念無明》等作品大放異彩。
但最近的一屆結束才發現,之前的短暫崛起,似乎只是迴光返照。
古天樂憑藉《殺破狼》封帝。
這部偏商業化的電影,並不算黑古演技巔峰,但同屆其他提名作品似乎更無亮點。
《明月幾時有》,口碑、完成度在小風看來均不及《相愛相親》,但出於地域保護仍獲最佳影片獎項。
其餘大多數的獎項,彷彿矮子裡面挑將軍。
對觀眾來說,幾乎沒有記憶點。
無怪乎 37 屆金像獎最受矚目的,是獲得專業精神獎的茶水阿姨楊蓉蓮了。
如今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一位影評人描述很精準。
就像一個自欺欺人的堂會,里子已經爛乾淨了,卻依然要死撐著表面的光鮮。
這個曾經港地電影人的最高榮耀,看似華貴異常,內里卻早已腐朽不堪。
就像逐漸迷失自我的港片,正被時代無情的拋棄。
而很多人依舊不明白,港片因何而死。
不是審查制度,不是導演水平下降,也不是各種政治原因。
而是因為,不新鮮了。
最開始,是因為香港電影界後繼無人,沒有了新鮮面孔。
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過去後,經歷了 97 金融危機、市場遇冷的香港電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張國榮,梅艷芳等巨星相繼隕落。
打星成龍、李連杰慢慢選擇向好萊塢發展。
雖然梁朝偉,劉德華,張曼玉等一眾影帝影后,也曾為香港電影迎來幾次小高峰。
但更加迅速到來的,是香港電影人的斷層。
只看近十年的金像頒獎,入圍的影帝影后們,基本上還是十多年前的那一批。
惠英紅 1982 年《長輩》,2010 年《心魔》、2017 年《幸運是我》。
梁家輝 1984 年《垂簾聽政》,2013 年《寒戰》。
劉德華 2000 年《暗戰》,2012 年《桃姐》。
劉青雲 2007 年《我要成名》,2015 年《竊聽風雲 3》。
我們一次次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們上台領獎,卻不見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生代誕生。
前兩天,央視公布了新生代小生小花。
除了主要在台灣發展的文淇,其他都是內地崛起的演員們。
香港無一。
而就算將範圍擴大到八零後,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號召,香港似乎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年輕電影人。
港片迷們歡呼著自己的偶像依舊所向披靡。
但似乎沒有人想過,或者是不敢想。
當這一批巨星們真正隱退之後,香港電影還剩什麼?
一杯被重複勾兌的糖水,無味至極。
而給予香港電影致命一擊的,是港片沒了港味。
這一次的不新鮮,是太多港不港、中不中的合拍片出現。
香港電影市場創作艱難,頻頻遭遇冷遇時,內地電影市場可以說正處於膨脹式的發展。
於是「合拍片」應運而生。
不知所謂的《白蛇傳說》,劉鎮偉大賣情懷的《情癲大聖》、《越光寶盒》。
以及各種跟風作品諸如《畫皮》之後的《畫壁》,《葉問》之後的葉問前中後傳。
我們在近十年時間內,見識到了無數香港導演的巔峰騙錢之作。
好在,終於迎來了走向正軌的合拍片。
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影迷口味眾口難調。
早期合拍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在港屢屢攬獎,但在內地評分堪堪及格。
導演林超賢應該是合拍片最成功的導演。
《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口碑票房雙雙炸裂,但香港本地票房十分平庸。
想要實現共贏,必須有所取捨。
最好的方法,就是犧牲掉過時的港片元素,向前景更大的內地市場靠攏。
合拍片的成功,意味著某種意義上港片的逐漸消失。
逐漸過時的黑道電影、老生常談的警匪片,已經屬於上個世紀了。
曾經港味十足,各種小人物在逼仄的香港街巷中的故事,正在逐漸走向歷史。
港片,終於死亡。
王家衛在《重慶森林》中有一句話,在今天問來非常合適。
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沒有的。
百佰收藏了很久的視頻《漫漫人生路》
如同 1995 年的巨星群像。
梅姐還是風華正茂時,靚靚笑得青澀逼人。
學友哥還不是表情包常客。
劉德華和郭富城兩個未來的天王,還只是連麥都沒有,只能打拍子的小鮮肉。
但無論台上的他們多麼星光璀璨,唱完這一曲,終究是要曲終人散。
如同時代的舊物——香港電影,待到繁華落盡,最終仍要歸於時代。
經典的確會永存,但雋永的永遠都只是回憶。
縱使千般難過,萬般不舍。
我們終將與時光里的昔日英雄,揮手告別。
這些年國內的電影做的挺好的,為眾人所知的《戰狼2》,《湄公河行動》,《我不是葯神》等等,漸漸走入人心!但國內的影片也開始慢慢的走向商業化,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期待2019年的《利刃破冰》,呼籲全國禁毒,期待多點為人民,多點走心的電影。因為缺信念的人國內也不少。一部好的電影能拯救那個時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