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Hopper 都市加班狗的心靈捕手
Edward Hopper, Office in a Small City, oil on canvas, 71.1 x 101.6 cm, 1953, George A. Hearn Fund
我們很難不喜歡Edward Hopper(1882–1967)的作品,雖然他的作品沒有絢麗的顏色,也沒有深刻的意蘊,但是,他關心我們的生活,並且忠實地不帶成見地描繪出來。
Edward Hopper, 1948, photo by Berenice Abbott, Gelatin silver print, ? Berenice Abbott / Commerce Graphics Ltd. Inc.
一直以來,他的重要性與關注度一直被鎖在美國中產階級的群體中,而在藝術圈的知名度也有所局限,畢竟出生於1882年的 Edward Hopper 從繪畫的突破和觀念的挑戰的角度來看,不能跟畢加索(出生於1881年)或者杜尚(1887年出生)相提並論,此外作為一個新興國家——美國,還沒有悠久的油畫傳統與訓練積澱,所以,並沒有讓人嘩然的藝術大師也是可以理解。而在美國歷史中,儘管他是土生土長紐約人,但是,其作品並不直接跟美國建國精神相關,以至於 Edward Hopper 在美國藝術史上也不能算作一位極具代表「美國」的藝術家。
Edward Hopper, New York Office, 1962 ? Montgomery Museum of Fine Arts
2018年,如此印象倒有些改變。舉例來說,2018年上海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國際展覽「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主打作品就亞洲首次展出的Edward Hopper 最出名作品 《夜遊者》,以此彰顯點題「現代主義」。此展以「南北戰爭之後」、「現代西部」、「東方元素」、「世界主義」、「都市生活」、「激進派的探索」、「美國景象」、「自畫像」和「新的探索」9個版塊全面了解美國藝術的成就,並設置了「聚焦惠斯勒」與「聚焦霍普」兩個專題讓人聚焦美國藝術的特性。
上博「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現場,全部是工薪階級的人在拍在看。
同時,在紐約佳士得拍賣上,Edward Hopper 1929年的作品《中餐廳(雜碎)》(Chop Suey)以藝術家個人作品拍賣最高價,美國現代藝術拍賣最高價的9187.5萬美元(人民幣以6.383億元)成交,刷新大家對Edward Hopper 作品的認識與市場接受度。事實上,Edward Hopper 夫婦在過世後將自己的藏品全部捐贈給美國4家博物館(其中Hopper的作品大都捐給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因為其專註於美國本土藝術家),這讓市場上能夠流通的作品緊俏,同時,Edward Hopper的作品量也不多。這次在佳士得拍賣的作品《中餐廳(雜碎)》只易過3個藏家,第四個藏家巴尼·艾伯斯渥斯(Barney A. Ebsworth)自從1973年購得後直到今年才賣出,可見Hopper的作品堪稱「壓箱寶」。而同期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上,另一幅Edward Hopper 過世前的作品 1966年的《兩位戲劇演員》,有著曾被法蘭克·辛納屈收藏的記錄,卻以不到最低估價的1080萬美金成交,也證明市場營銷與藏家加持的重要性的影響力。
和Edward Hopper同代藝術家John Sloan的作品, Renganeschi"s Saturday Night, 1912, 描繪的是紐約高級餐廳里用餐熱鬧的場景
Edward Hopper 是一位對都市生活體會得非常深刻的畫家,同時,他關注的人物並不是上流社會每天只需要吃喝花錢的階層,而是每一個跟他一樣需要為了生活而工作的人。他來自一個和諧的家庭,父母有著浸信會的傳統,在兒女的教育上是因材施教,不強加自己的願望在小孩身上,所以,當 Hopper 5歲展露繪畫天賦與興趣時,母親樂見其成,仔細引導。而後成年獨立後,也沒有對其金援,Hopper 自力更生,也因為這樣 Hopper 的關注點才會落在普羅工薪階層上,同時,從畫面元素來看,Hopper 善於使用女性來呈現畫面的一種模糊卻又明確,大家都懂的感受,並且使用類似「舞台光」的光線來加強構圖當中的角色(這個技法來自於 Edward Hopper 吸收荷蘭藝術家倫布朗作品當中對於光線的運用),讓人進一步地關注與畫面中的人物。此外,由於人物的表情一直都是默然,無法分辨與確認情緒,所以,給人摸不著情緒,猜不透的吸引力,增加了繪畫的可看性。
Edward Hopper, 夜遊者 Nighthawks, oil on canvas, 84.1 × 152.4 cm, 1942, Friends of American Art Collection
以著名作品《夜遊者》為例,藝術家對於城市街景的描繪,非常像是電影製片廠里的布景,十分乾淨沒有多餘的元素,場景中沒有任何明顯的入口,但是,可從窗戶看見有人在其中,觀者像是偷窺者或者局外人般地看。高亮的光線打在主角(一對緊挨在一起的男女)身上,默然的情緒,吧台上也沒有多餘的東西,這種極簡帶出的孤寂感,使得這幅畫成為描述工薪階級生活的最佳心靈寫照,而這幅畫的重要性也隨著美國有越來越多的「都市」,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工薪階層」而越來越重要。Hopper 自己曾經解釋過他的方法,「在開始之前,我對這幅畫的構思非常仔細,但是除了一些根據事實製作的黑白手稿外,我沒有其他具體的參照物,只依靠經常觀察來刷新我的記憶」。
《夜遊者》草圖
在佳士得拍賣上那件《中餐廳(雜碎)》,依舊是典型的布景手法,從構圖上像是在欣賞電影當中某一個被停滯的畫面,但是,所有日常物品都被謹慎地編輯過了。桌上只留了一個中式的茶壺,窗外不全的標誌,暗示著這兩位女性正在當時紐約曼哈頓島上最流行、性價比最高的「網紅」餐廳。
Edward Hopper, 中餐廳(雜碎), oil on canva, 81.3 x 96.5 cm, 1929
「雜碎」,事實上是一個中菜菜肴的做法,由於快炒、性價比高,所以,華人中餐廳以此作為餐廳名字。而在這個餐廳背後,則是一段華人移民史。18世紀 中國人作為「契約勞工」來到美國加州舊金山(San Francisco,後來澳洲有新的金山,這個地方故名「舊金山」)、加利福尼亞等西部挖金礦,但是,由於中國人太能吃苦耐勞了,一度有著「可以依賴的唯一的勞動力來源」的肯定,而且,一點金子都不放過,把廢棄的金礦淘的乾乾淨淨,這樣的勤勉與能力,遭到當地人的注意,於是,華工被拉去造橫穿美國大陸的鐵路,並在短短的5年內完成。但是1869年打入最後一根道釘的鐵路完工慶典上的照片,卻沒有一個華人。隨後,美國政府也不惜動用法律來限制華人入境,於是,在西岸的華人們便來到了費城、波士頓和紐約等城市。也就因為這樣,才有了「雜碎」餐廳。
紐約市曼哈頓島哥倫比亞圈區的「雜碎」中餐廳
1880年代一群所謂的「波西米亞」人(即作家與藝術家)寫下了他們對於「雜碎」的點評:「雜碎是我們嘗試的第一道菜。這是一道美味的燉菜,由豆芽、雞肝、牛肚、從中國進口的龍魚、豬肉、雞肉和我嘗不出來的各種其他配料組成。這頓飯不僅新穎,而且很好吃,更讓人驚訝的是,這道菜只要63美分!」。很快,成千上萬非中國人定期到紐約莫特街去吃雜碎,中國餐館也在唐人街以外開設了餐廳,提供適合大部分非中國顧客口味的食物。雜碎被標準化成一道燉肉菜,裡面有豆芽、洋蔥、芹菜和竹筍,很容易辨認出來。到了1920年代,這道菜已經遍布美國,和熱狗和蘋果派一樣受歡迎。
美國中餐廳里的「雜碎」
不要以為 Hopper 是個吃貨,觀察一下 Hopper 所有的作品,其實都沒有餐具,同時,在真實生活中,Hopper夫婦的飲食是以罐頭食物為主。在《中餐廳(雜碎)》這張畫里,Hopper 試圖讓人們感受到紐約中餐館午市擁擠的魅力。畢竟「雜碎」是晚餐項目,但是,性價比、快速與好吃,連午市也有了。從畫面上來看,局促的一角,就坐了四個人,可以理解所謂的「擁擠」,但是,戴著1920年代潮流「鐘形帽」的女主角一臉默然。讓這個熱鬧的餐廳一下子變得安靜起來。不重視吃什麼,重視的是吃飯和喝酒地方的 Hopper 很細膩地也不著痕迹地將一種對於生活的疲勞與無望隱藏在其中。
Edward Hopper, Automat, 1927. Des Moines Art Center. ? 2018 Heirs of Josephine Hopper / 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oto: ? DeA Picture Library / Art Resource, NY.
儘管,1920年,女性可以工作,但是,畫面以工薪階級的女性做為主角的作品,並不多見。其默然的臉色,也許是對於只能吃吃不到1美金的「雜碎」感到絕望。一如當我們只能吃得起麻辣燙,還要回公司上班時的心情吧。
2017年,Edward Hopper 逝世50周年,英國創意公司 Orbitz做了一系列GIf圖,此為藝術家70歲時所畫的作品《Morning Sun》,現藏於美國Columbus Museum of Art in Ohio
以下相關作品,供加班時使用。
Edward Hopper, Tables for Ladies, 1930.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 2018 Heirs of Josephine Hopper / 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oto: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mage source: Art Resource, NY.
Edward Hopper, New York Movie, oil on canvas, 81.9 × 101.9 cm, 1939,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given anonymously 396.1941. Digital Image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Licensed by SCALA / Art Resource, NY
Edward Hopper, Room in Brooklyn, oil on canvas, 74 × 86.4 cm, 1932,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Erich Lessing / Art Resource, NY
Edward Hopper, Hotel Lobby, oil on canvas, 59.7 × 47 cm, 1943,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at Newfields
Edward Hopper, Morning in a City, oil on canvas, 112.5 × 152 cm, 1944, Williams College Museum of Art, Williamstown, Massachusetts; bequest of Lawrence H. Bloedel, Class of 1923
Edward Hopper, Soir Bleu, oil on canvas, 91.8 × 182.7 cm, 1914,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Josephine N. Hopper Bequest ? Heirs of Josephine N. Hopper/Licensed by VAGA, New York, NY
Edward Hopper, Eleven A.M., oil paint on canvas, 1926, Photo: Cathy Carver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Edward Hopper, People in the Sun, 1960, oil on canvas,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Gift of S.C. Johnson & Son, Inc.
Edward Hopper, Ryder"s House, 1933, oil on canvas,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Bequest of Henry Ward Ranger through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Edward Hopper, Cape Cod Morning, 1950, oil on canvas,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Gift of the Sara Roby Foundation
Edward Hopper, White River at Sharon, 1937, watercolor and pencil on paper,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Gift of the Sara Roby Foundation
Edward Hopper, Early Sunday Morning, 1930. Oil on canvas, 89.4 × 153 cm,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purchase with funds from 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 31.426. ? Heirs of Josephine N. Hopper/Licensed by VAGA, New York, NY
- E N D -
※「天才」畢加索與你不知道的思考
※她首先是愛人,然後才是天才:關於天才的另一種想像
TAG:YT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