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大刀的宋代祖先,精工製作的夾鋼宋手刀什麼樣?

抗戰大刀的宋代祖先,精工製作的夾鋼宋手刀什麼樣?

在宋代,軍器生產是一件複雜而很具有多樣性的事情。官和民、南和北,以及王安石改革的前和後,軍器生產都有很大不同。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都聚焦在宋代的「軍國重器」弓弩上,對於士兵的基礎護身佩刀關注不多。這一篇就用一口宋代手刀來說明

先上一把著名的抗戰大刀,實物來自微信網友豬糯糯

現在當人們看到這樣一口抗戰大砍刀時,很多人都會說,這玩意的祖宗在宋代就有了。圓滾滾的刀盤,刀首有大圓環,刀鋒前銳後斜,和四川彭山縣江口鎮石龍村虞公著夫婦墓葬棺室壁畫的南宋武士手中的大刀,完全一樣嘛。

沒錯,是很像。但是文藝作品的刀和真刀仍然是有差別的。畫像和石雕看起來像,並不代表真東西就是這樣的。收藏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認識,就是中國刀劍的硬度,尤其是長刀劍的硬度,從唐和五代開始是不斷下降的。韌性增加,硬度下降。兩宋的刀劍普遍硬度不如隋唐。而且隋唐的長刀是包鋼,兩宋的長刀則是夾鋼居多。而夾鋼比包鋼便宜,代價就是武器看起來比前代更寬更重,也更短了。但這個普遍的認識有一個偏頗,那就是這個「普遍」把中央和地方,軍器監和都做院和各地自造的武器全都歸到一起說。因為大家在面對一把宋元時代的刀的時候,除非能明確這是哪個墓、哪個坑、的哪個堆出的,不然大家只能統稱這是宋元的。如果我們單單看國家軍器監和都做院的產品,那既不寬也不重,製造明顯精良很多。

以上都是浙江淳安出土的宋代刀劍。這幾把武器的鍛造是不夠精良的。我們判斷刀劍的鍛造水平,先從形制來說,長的比短的難造,窄而直的刃比寬而彎的刃難造。雙刃比單刃難造。所以我們單從形狀來判斷,一把隨身的配刀,如果寬、重、短,就說明他比較便宜,是地方生產的。反之,則有可能是官家生產的制式武器。如果有「物勒工名」,則基本可以判斷為當時的標準官造武器。比如下面這一把江蘇高資咸淳六年南宋鐵刀

經北京鋼鐵學院進行金相鑒定,這把鐵刀是由夾鋼工藝製成的,它以熟鐵作刀背,刃鋼用4%的碳鋼鍛接。明顯可以看到刀刃比上面的刀要窄,要厚,造型十分規矩。而下面這一把,雖然沒有刻上工匠和年號,但是鍛造工藝並不輸給上面這一把。

來自微信網友豬糯糯

這一把也是典型的宋手刀。全長74厘米,刀莖長16厘米,刀根部寬29.4毫米,厚7毫米,刀頭寬27.3毫米,刀頭厚2.8毫米,重心在握把前22厘米。可以看到全刀刀背筆直,但是刀刃有輕微內弧。

刀身上的白色是河泥敲開後的留存

刀莖上沒有打孔。有可能是宋初的產品

全刀平磨不起鎬。敲開硬化的泥沙後可看到刀身較為平滑,在落水前保養得十分仔細

這樣稍微後斜的藏界管這叫「鵝頭」。其實是「前銳後斜」這種形容詞的形象化表示。不過這個「鵝頭」還不太明顯,有些短刀的刀頭就十分像鵝的腦袋。

這個位置之所以鏽蝕相對明顯,是因為這裡是這把刀最常用的地方。經過多次仔細的打磨。任何一把武器的使用痕迹在時間面前都無所遁形。從這個細節來說,刀的主人用刀非常仔細,揮舞時很注意刀的落點,是個用刀的好手。有一些清代的武師用佩刀因為年代較近,痕迹還要更清晰一些,全刀只有物打區一個很小的缺口。看來,這把手刀的宋代主人沒有等到把這把刀用出那樣不可修復的缺口就已經……

鋼鐵古物鏽蝕是不可避免的。而綉分有害銹和無害銹。像這樣烏黑的氧化層就是無害銹,不用做什麼處理就可以在空氣中保存很長時間。

刀柄位置一般是沒有無害銹的。因為中式刀劍一般來說裝上刀裝,就不再考慮換裝的事情了。別說是普通的武器,就是官造的刀劍,夾鋼刀也不會精貴到要像日本刀一樣經常拿出來擦粉保養。和人命比起來,什麼刀劍都是消耗品。

這一把宋手刀的優質還體現在聲音上。一般來說,鋼質越純,敲擊時聲音就越清脆,回想就越遠。並不是敲擊的聲音越好聽刀劍就越好,比如漢刀漢劍敲擊時聲音就不太清脆,因為漢刀漢劍是複合結構,聲音在不同結構層肯定是傳不遠的。這把宋手刀敲擊聲音清脆說明這把刀整個刃部都是鋼,夾的鋼很長。而在冷研之前的文章《古代割腦袋領軍功的刀長啥樣?盤點三把宋代作戰生存兩用手刀》中提到的這些刀刀刃部就不全是鋼,只有刀頭到物打區有鋼,所以刀靠近握把處也根本不開刃。沒有鋼了開了刃也沒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靈吸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古羅馬軍團的三線陣,真是讓新兵頂在前面當炮灰嗎?
當一個歐洲中世紀僱傭兵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