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小兒推拿全系列(附動態圖)

小兒推拿全系列(附動態圖)


點上面「

經絡穴位

」即可免費關注




關注後,每天和大家一起暢談【經絡穴位】驅病養生的獨特魅力,更新三集中醫教學視頻,歡迎您的加入!


一、小兒推拿手法

  1.清、補脾土
  部位:拇指

指腹(即末節螺紋面)


  操作:

順時針旋推為補

,名「補脾土」,中醫功效等於吃人蔘、白朮;從螺紋面根部推向指尖(

即離心方向——編者注

)的直推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補,而少用清。




  2.清、推大腸
  部位:

食指外緣

即食指橈側——編者注

),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從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腸」,為補,止瀉;從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腸」,治便秘。



  3.揉板門
  部位: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門」。揉法為補,自掌根推向指根(

即離心方向——編者注

)為「清」,作用同清推大腸。


 4.清肝木
  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補,補之恐動肝火。

  5.清心火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補,補後恐動心火。清肝木與清心火有清火、降熱功能。
  6.清、補肺金
  部分:無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為清,名「清肺金」;旋推為補,名「補肺金」。「肺金」實熱症用清法,虛症用補法。
  7.補腎水
部位:小指脂腹。
  操作:

腎水與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為補,名「補腎水」。


  注意:「水」宜補不宜清,補腎水相當吊鹽水與葡萄糖,也有健體與降熱作用。
  8.揉外勞宮


部位:第三掌骨背側,腕橫紋至掌骨小頭連線之中點。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勞宮」。有清熱、鎮靜、止痛作用。


  9.推上三關


部位:小臂前側,自腕橫紋至肘部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兩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關」或「推三關」,有發汗降熱作用。



  10.清天河水


部位:小臂內側,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側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是退熱重要手法,還有寧心與安眠作用。

  


11.退六腑
 部位:小臂後側,自腕橫紋至肘部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兩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注意:退六腑大寒,相當於中藥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熱,不可輕用。



  12.分推肩胛骨


操作:沿肩胛骨骨縫從上向下推如彎月,名「分推肩胛骨」(如箭頭所示),本手法宣肺止咳,對久咳急氣患兒適用。




  13.揉肺俞
  部位:第三、四胸椎間,正中線旁開1.5寸處。
  操作:用雙手拇指指尖作揉法(右手為順時針,左手為逆時針)。
  14.推脊柱


部位:上起大椎穴,下至尾骨之間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名「推脊柱」,為退熱重要手法。


  15.推尾椎


 部位:自第4節腰椎到尾骨之間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為補,又名「推七節」;下推為「清七節」。補法止瀉,清法治便秘。


  16.揉長強


部位:肛門與尾骨之間。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長強」。可止瀉。


 

 17.捏脊


 

 操作:以雙手拇指與食指併攏,從尾椎骨沿脊柱兩側向上捏(成人高血壓患者從頸部向下捏至尾椎骨),連皮帶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頸部髮際處為止,以脊柱兩側皮膚微有潮紅為有效。說明:捏脊多用於治療小兒積聚一類的疾患,如食積、疳積、嘔吐、便秘、泄瀉等,故又稱「捏積」;還可消除肝、脾腫大,並有醫治百病與抗癌作用。




  18.揉內關

 部位:伸臂仰掌,腕橫紋上2寸

(以患者的手量)

兩筋之間。有寧心安神,鎮靜止吐作用。



  19.揉、壓足三里


部位:外膝眼下3寸

(用患者的手取),

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說明:在周老小兒推拿諸多病例中,唯有「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兒」一例,用的是指壓雙足三里附近的「高升點」,其餘皆按揉足三里。有強壯、消炎、治胃腸道疾病作用。


  20.揉三陰交

 部位:內踝尖上3寸(

用患者的手取

),脛骨後緣稍後。
  附:小兒推拿用潤滑劑
  為減輕摩擦,避免損傷小兒皮膚,損傷時可將薑汁、蔥白汁、酒精或清水等塗於推拿部位,這些潤滑劑可根據病情、時令選用。有強壯、消炎作用,對治腸炎、泌尿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二、小兒常見病的推拿方


  1.早產女嬰(不足2公斤)
  每天捏脊一次(5遍),取左手補脾土2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100次,補肺金200次,補腎水200次,揉板門150次,推上三關150次。
  2.先天性哮喘(1歲以下/2歲以上)
  取左手補脾土200/300次以上,清心火、清肝木各100次/各200次,清肺金300次/300次以上,補腎水200次/300次以上,揉外勞宮100次,推上三關200次,分推肩胛骨(此是主穴)50次/100次。
3.先天性心肌炎(2歲)
  取左手補脾土300次,清肝木200次,清心火200次,補肺金300次,補腎水300次,揉內關300次,揉三陰交300次,捏脊5遍。
  4.中毒性肺炎,高燒41℃(2歲)
  清肺金300次,清脾土、清肝木、清心火各300次,補腎水400次,揉外勞宮200次,推上三關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
  5.百日咳(1-2歲)
  取左手補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肺金300次,補腎水300次,揉外勞宮200次,推上三關300次,分推胛骨100次,揉肺俞50次。
  6.疳積(2歲)
  取左手補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補肺金、補腎水各300次,揉外勞宮150次,推上三關300次,揉雙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7.疳積兼腸炎(2歲)
  取左手補脾土300次,推大腸200次,揉板門2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補肺金、補腎水各300次,推上三關300次,捏脊5遍,揉雙足三里200次,揉雙三陰交200次。
  8.腹瀉(3歲)
  取左手補脾土300次,推大腸200次,揉板門200次,推上三關300次,推尾椎300次,揉長強300次,揉雙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9.中毒性菌痢,高燒40℃(4歲)
  治痢與退熱雙管齊下:取左手補脾土300次,推大腸200次,揉板門15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補肺金各150次,補腎水300次,推上三關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捏脊5遍,指壓雙足三里附近的「高升點」5到7分鐘。
  10.白血病,高燒40℃(4歲)
  採取以捏脊為中心的降熱與水腫的醫治法:取左手補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補肺金各150次,補腎水300次,推上三關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捏脊5遍。
  11.休克(5歲)
掐人中,掐揉手精威兩穴,捏雙腳太溪、崑崙及揉背部雙肺俞。
  說明:「精威」是「精寧」與「威靈」之合稱。此兩穴在手頸部兩側用單拇指甲掐之,或用中指端作揉法,兩穴掐5-10次,揉100-200次。
  12.感冒發燒(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補腎水、脾土各300次,推三關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脊200次,若高熱40度以上,加退六腑300次。
  13.感冒咳嗽(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肺金300次,補脾土、腎水各300次,揉外勞宮100次,推三關300次,分推肩胛骨50-100次,揉肺俞100次。
  14.嘔吐(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脾土300次,清大腸(從虎口推向指尖)100次,推板門(從掌根推向指尖)100次,按雙足三里3-5分鐘,揉湧泉100次(左旋)。又吐又瀉,加揉尾尖300次,推尾椎300次(由下向上)。
  15.便秘(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大腸3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脾土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補腎水300次,清肺金200次,指壓雙外關穴3-5分鐘。
  16.小兒夜啼(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清脾土各15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補清肺金各150次,補腎水300次,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7.遺尿(五歲以上小兒,五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脾土800次,補腎水800次,推三關300次,揉丹田20分鐘,按壓百會2-3分鐘。
  18.脫肛(五歲小兒,五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脾土300次,推大腸100次(從指尖推向虎口),補肺金300次,推三關300次,揉外勞宮100次,摩丹田5分鐘,推尾椎(向上)300次,揉尾尖500次,壓百會2-3分鐘,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4.小兒盜汗(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肺金300次,補脾土、腎水各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揉外勞宮100次,捏脊,從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20.小兒口舌生瘡不吸奶(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心火、肝木各200-300次,清肺金300次,清脾土300次,補腎水300次,揉內、外勞宮各100次。
  21.小兒皮膚病與瘙癢症(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與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補腎水300次,清心火與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補腎水300次,捏脊從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揉雙曲池穴各100次。
  22.小兒腹脹不適(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脾土300次,清大腸2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板門200次(由指根推向指尖方向),清心火、肝木各100次,補腎水300次,捏脊從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壓雙足三里2-3分鐘。
23.小兒厭食(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脾土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補肺金、腎水各300次捏脊從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壓雙足三里2-3分鐘。
  24.小兒舞蹈症與多動症(四歲小兒,四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脾土400次,清肝木、心火各300次,清肺金300次,補腎水500次,揉雙合谷、雙太沖各3-5分鐘,捏脊,從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5.小兒大腦發育不全(四歲小兒,四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脾土500次,清心火、肝木各300次,補肺金、腎水各500次。揉雙合谷、雙太沖各3-5分鐘,捏脊,從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6.小兒自閉症(五歲小兒,五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補脾土500次,清肝木、心火各400次,補肺金、腎水各500次。揉雙合谷、雙太沖各5-7分鐘,捏脊,從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三、總論:


推拿掐揉,性與葯同。用推既是用藥,不明何可亂推。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退下六腑,替來羚羊滑石。水底撈月,便是黃連犀角,引天河水,還同芩柏連翹。大指脾面旋推,味同人蔘白朮,瀉之則為灶土石膏。大腸側推虎口,何殊炣子泡姜,反之則為大黃枳實。湧泉右轉不揉,朴硝何異,一推一揉右轉,參術無差。無名瀉肺,功能桑皮桔梗,旋推止欶,效爭五味冬花。精威拿緊,忌羨牛黃貝母,肺輸重揉,漫誇半夏南星。黃蜂入洞,超出防風羌活,捧耳搖頭,遠過生地木香。五指節上輪揉,乃去風之蒼朮,足拿大墩鞋帶,實定摯之鉤藤。後溪推上,不減豬苓澤瀉,小指補腎焉差杜仲地黃。湧泉左揉類夫砂仁霍葉。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臍風燈火十三,恩符再造,定驚元宵十五,不啻仙丹。

附動態圖

一、補肺經/清肺經


穴位:

肺經(肺金)

位置:

無名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下圖,清200~400次。

主治:

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二、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內側正中至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次


穴位:

天河水


位置:

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

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見上圖。約推100~500次。

主治:

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三、開天門

開天門(自小兒眉心推向前髮際邊緣)100次



穴位:

天門(攢竹)

位置:

自兩眉中間至前髮際呈一條直線。

操作:

用兩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髮際,約推30~50次。

主治:

感冒發熱,頭痛,精神萎靡,驚風等。

四、揉太陽

揉太陽(按揉眉梢後太陽穴)100次

穴位:

太陽

位置:

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

操作:

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向前揉為補,向耳後揉為瀉。揉30次。

主治:

外感發熱,頭痛頭暈

五、治療兒童發燒的穴位按摩

臨床上小孩發燒以外感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燒可以試試上述手法,這樣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藥物的副作用。


由於小兒的體質不同,病情變化比較複雜,故小兒推拿必須結合時令、氣候和癥候表現的差異加以辨別和處理。


其實,發高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癥狀,它提醒你的身體可能有疾病出現了。


事實上,散熱對身體有好處,這個體內的防禦措施有消滅外來病菌的功用。如果溫度沒有上升太高,不妨讓它自然散熱,如此有助於排除毒素。

六、小兒風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風寒感冒:

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四肢關節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質淡,苔薄、白。

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關穴500次。



②揉外勞宮100次。



穴位:

外勞宮(外勞)

位置:

手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約揉50~100次。

主治:

風寒感冒,腹痛,腹脹,腹瀉,腸鳴等。

③雙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

肩井

位置:

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

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肩井,約捏拿5~10次。

主治:

感冒,驚厥,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門50次,揉時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

二扇門

位置:

在手背中指根兩側凹陷中。

操作:

用兩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

驚風,昏厥,身熱無汗。

七、小兒風熱感冒的穴位按摩

症見發熱重,微惡風或惡寒,咽痛,口乾,有汗,面赤,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黃,舌邊尖紅,苔薄黃。

1、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

肺經(肺金)

位置:

無名指掌面。

操作:

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右圖,清200~400次。

主治:

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穴位:

天河水

位置:

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

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見上圖。約推100~500次。

主治:

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2、按揉大椎穴1~3分鐘。



穴位:

大椎

位置:

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

操作:

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與食、中、無名等指作對稱用力,捏擠大椎。按揉約100~300次,捏擠10~15次。

3、以掌橫擦骶尾部,以透熱為度。

4、拿肩井3~5次。



穴位:

肩井

位置:

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

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肩井,約捏拿5~10次。

主治:

感冒,驚厥,肩背部疼痛。

5、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豐隆穴各1分鐘,推小橫紋100次,推膻中100次。



穴位:

天突

位置:

胸骨上窩正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約15~30次。

主治:

咳嗽氣喘,胸悶,噁心,嘔吐等。



穴位:

豐隆

位置:

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1.5寸,脛腓骨之間。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約1~3分鐘。

主治:

痰多,氣喘,胸悶等。



穴位:

小橫紋

位置:

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紋尺側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見上圖。約揉100~300次。

主治:

氣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

膻中

位置:

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操作:

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約50~100次。

主治:

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

6、高熱驚厥者,加清肺經300次,清心經300次,推湧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

心經(心火)

位置:

中指掌面。

操作:

①補心經:在小兒中指面作旋推,見中圖,約補100~200次。

②清心經:指尖向指根直推,見下圖,清100~300次。

主治:

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

穴位:

湧泉

位置:

足掌心前1/3與2/3交界處。

操作:

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稱推湧泉。見右圖,推100~500次。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稱揉湧泉,見左圖。揉30~50次。

主治:

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八、小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穴位按摩

1、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門100次,摩中脘3分鐘,按揉足三里穴1分鐘


穴位:

板門

位置:

手掌大魚際部。

操作:

用拇指端在大魚際中點按揉,約揉200~400次。

主治:

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積滯,阻瀉,腹脹等。





穴位:

中脘

位置:

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

主治:

泄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


穴位:

足三里

位置: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

用拇指端按揉。約1~3分鐘。

主治:

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泄瀉,便秘,四肢無力等。

隨證加減

如流鼻涕、咽痛等癥狀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點揉風池穴1分鐘。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鐘。


穴位:

虎口(合谷)

位置:

拇、食兩指之間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點邊緣處。

操作:

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對稱拿之。約拿3~5次,揉100~300次。

主治:

風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③多揉太陽穴。



穴位:

太陽

位置:

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

操作:

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向前揉為補,向耳後揉為瀉。揉30次。

主治:

外感發熱,頭痛,頭暈。

如高熱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經300次。

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

脊柱

位置:

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操作:

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脊柱,約推100~300次。

主治:

脫肛,便秘,泄瀉等。

③搓擦湧泉300次。

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100次,推三關100次。




穴位:

脾經(脾土)

位置:

拇指橈側面。

操作:

①補脾經:使患兒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兒拇指橈側緣向掌根直推,見中圖。

②清脾經:在小兒拇指面上直推,見下圖。約推100~300次。

主治:

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四肢無力等。



穴位:

三關

位置:

在前臂橈側,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條直線。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約推100~300次。


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鐘。





穴位:

中脘

位置:

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

主治:

泄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

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雖好,切記不可盲目灸,

長按下方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艾灸密碼】,

為您解密艾灸的前世今生,超全艾灸知識大普及。




■ 

如果覺得不錯,歡迎點贊或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穴位 的精彩文章:

《經絡腧穴學》第32講
《經絡腧穴學》第40講

TAG:經絡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