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貴州:一仗雙贏「黔」力大

貴州:一仗雙贏「黔」力大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特別報道 貴州篇

一邊是種了白菜而苦於銷路的貧困戶,一邊是為了尋找物美價廉白菜而苦於奔波的教師。原本不相關的兩個群體,卻因為一棵白菜,走到了一起。

這樣直面供需兩側改革的精巧創新,如今正在貴州的各級各類學校,釋放著無限的「黔」力。

「農戶+學校」:小手牽出大市場

平塘縣是貴州省重點扶貧縣,卡蒲鄉是全國唯一的較少民族——毛南族自治鄉,這裡人均佔有耕地不足一畝。穿行在山谷中記者看到,山坡上石頭中間「見縫插針」種莊稼,而且爬山種地很難,很多村民只好丟荒。就是這樣一塊扶貧中難啃的「硬骨頭」,2016年12月成了黔南民族師院的扶貧對象。

有一次座談,一位村民試探性地說,自己種的糧食得留著自己吃,要不把多出來的菜收一收吧。

黔南民族師院黨委副書記陳治松想,師院一共有1.6萬名師生,每天食堂消費大米、豬肉、蔬菜等農產品10餘噸,食堂每年至少需要採購農產品8000萬元以上。一邊是賣菜難、一邊是需求大,扶貧何不從收購多餘的蔬菜開始?

「第一次去村裡收購,老百姓挑著菜、抓著養的豬和雞,來到了收購現場,有的甚至拿著一把蔥來給我們。」陳治松說,量小、分散的問題擺在面前,「我們把這些農產品拉回學校,豬叫、雞叫響徹了整個校園,當天晚上一直安排到凌晨2點多,才全部處理好」。

訂單生產、規模種菜的想法應運而生。師院先後組織卡蒲鄉村幹部、村民代表兩次到鄰近縣考察產業扶貧,到學校食堂實地深入了解農產品需求情況,並組織專家召開座談會。

隨後,師院拿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聯合發改、工商等部門,按照不低於市場平均價收購;師院定期集中進村收購,現場直接給付現金;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村民種多少收多少,期限到2020年;師院組織涉農專業師生來村指導,一對一培訓種菜,教會為止。

漸漸地,村民的眼神從質疑到信任。這個學校不會跑、種多少都能收、價格不低於市場……一傳十、十傳百,給黔南民族師院種菜的好事,一下子就傳遍了山鄉。

於是,在師院和駐村幹部的引導和指導下,各村的合作社成立起來了,空閑的勞動力被分配到各個工種,弄種子、施肥、澆菜、收菜;原來一個村子分散種二十幾種菜,現在一個村規模集中種兩到三種菜。

不經意間,村裡的種菜結構得到了調整和優化,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激發內生動力、注重產業扶貧」的理念,被扎紮實實地落到了黔南的大地上。

小手牽出大市場。隨之,「農戶+學校」的這一巧妙牽手迅速走向全省。

2018年3月,貴州省教育廳出台文件,堅持「教育主動作為、協調部門配合,遵循市場規律、行政積極引導,以購買引領生產、以集團化(聯盟)統籌流通」的工作方法,推進5個方面的試點,把「校農結合」工作推向深入:

——由黔南州政府牽頭,成立黔南州高校「校農結合」集團,統籌建立若干種養殖生產基地,由省供銷社所屬的農產品流通企業作為購銷平台,實現訂單生產、合同收購、按需配送、引領產業的統籌運行。

——由省教育廳牽頭,成立職業院校「校農結合」聯盟,由聯盟成員學校共同推薦國有農產品流通企業作為購銷平台,組織收購、檢測、儲存並統一按訂單需求配送到聯盟成員學校。

——由貴陽市、黔西南州、銅仁市教育局牽頭,分別探索普通高中、義務教育、學前教育「校農結合」集中實施模式,全方位探索「校農結合」有效方法。

目前,5個集團化試點已全面啟動,每月向貧困地區貧困戶採購常用農產品達6000餘噸。全省教育系統實現了「校農結合」全覆蓋,全省學校食堂向貴州貧困地區貧困戶採購農產品占採購總量的40%以上。同時,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等高校在學校設立「校農結合」扶貧農產品直供窗口。

據不完全統計,貴州「校農結合」帶動省內3981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合作社)發展,促進產業調整170萬畝,覆蓋貧困人口10.9萬戶42萬餘人。

「線上+線下」:小需求孵出大數據

走進位於遵義市高坪工業園區的匯川區吉倉商貿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建築面積達21000多平方米的配送大樓里,常溫蔬菜初加工、肉類精加工、檢測中心、米面調味品倉庫等多個倉庫、功能區一應俱全,大樓外側的發貨月台上,30輛汽車正在有條不紊地裝載著即將送往全區148所學校的農產品。

平均每天3萬餘斤生鮮蔬菜、供貨對象近10萬人。這樣大批量的運送如何保證準確無誤?奧秘就在不遠處的指揮中心。

來到距離不遠的匯川區「校農結合」大數據指揮中心,幾十塊屏幕上閃動著全區學校農產品供需數據、農村土地數據和天氣氣象數據。

「大數據平台實現了農村城鎮信息互聯互通,解決了農村信息孤島問題。」中心負責人周良仁說,指揮中心把農產品特別是貧困戶的農產品更加快速高效地通過智慧物流配送中心配送到包括學生在內的匯川區市民手中。

「但大數據指揮中心發揮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周良仁說,大數據平台現已建成智慧物流配送中心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農村互聯網產銷信息發布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為中樞核心,通過分析用戶訂單需求數據、農村土地數據、天氣氣象數據得到本地可種養殖數據以及種養殖的時間分布與空間分布,進而指導整個匯川區農產品的種養殖,科學引導整個匯川區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以雞肉為例,經過大數據平台分析,全區學校食堂70天的雞肉類總配送量26729斤,預計未來3個月雞的需求量可達一萬多隻,經過對匯川區各村鎮的環境與氣候條件分析,最終匯川農投公司在匯川區松林鎮分批次投放了一萬隻雞苗,一方面解決了200多戶貧困戶就業問題,另一方面預計未來3個月到一年匯川區各中小學、幼兒園以及機關單位食堂都能吃到物美價廉的本地雞肉。

除了大數據分析系統,農村互聯網產銷信息發布系統則向全國推薦銷售匯川「農味」。2018年以來,大數據指揮中心共幫助匯川區貧困鄉鎮完成8萬份訂單,實現近40萬斤、575萬元的農特產品銷售額。

供需兩側的「觸網」,讓信息實現了精準對接。有了這樣的「智慧管家」,貧困戶種菜更有底了,農戶頭疼的滯銷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遵義市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王錄建介紹,2018年4月,播州區烏江鎮坪塘村(全省深度貧困村)5.3萬斤萵筍出現滯銷,得到消息後,該區利用「校農結合」的大數據網路,及時協調貴州弘泰源和三社融合公司(學校食材配送公司)立即與該村對接,10天內全部銷完滯銷萵筍,採購滯銷蔬菜16.6萬斤,產值10萬餘元,戶均增收2500元,挽回了合作社的經濟損失,保障了入社貧困戶的收入。

「原先種菜三季中有一季賺錢就不錯了,現在三季都賺錢!」很多貧困戶興奮地說。

「下一步,全省將依託生產基地,探索搭建統一的網路信息購銷平台。」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說,購銷平台下設配送中心,根據學校每天申報信息,集中配送、合理分配,承擔起質量檢測、物流配送等作用,更好地調控平衡供需雙方關係,實現學校與農業合作社、貧困戶無縫對接。

「1+N」:小支點撬動大扶貧

走進位於安順市西秀工業園區總建築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果蔬工坊項目基地,記者看到從西秀區「菜單式」蔬菜基地運送過來的辣椒,正在進行烘乾等初加工。

果蔬工坊隸屬於西秀區的國有企業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達到2億元。「現在只是啟用了兩個廠房,進行簡單的辣椒初加工,後期我們還會慢慢啟用後面4個廠房,進行辣椒以及其他果蔬的深加工,生產辣椒醬、乾果等產品。」公司總經理王珏說。

全區312家中小學、幼兒園所需營養餐食材均由區級平台公司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統一配送。同樣是在「校農結合」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下,西秀區根據不同土質和水文條件,把全區劃分成4個產業區塊,每個區塊擁有多個「菜單式」蔬菜基地,每個基地分別種養殖不同類型的蔬菜、生豬和肉雞。

例如,西秀區充分結合岩臘鄉山地較為突出的特點,積極引導岩臘鄉農戶開展生態雞養殖;劉官鄉土質屬肥沃疏鬆沙壤土,所種植山藥品種優良、口味純正。

「目前,西秀的扶貧綠色產品走進了機關單位、走進了大型超市,更走進了華南、華東等市場。」西秀區教育局副局長吳玉松介紹,西秀區實施的「菜單式」產業扶貧,不僅實現了「校農結合」的有效對接,還推動了企業規模化發展,最終引領全區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精準產業扶貧。

「『校農結合』是一個支點,可以撬動扶貧任務艱巨的貴州全省的大扶貧。」貴州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調研員、校農結合專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郭啟光說。

2018年5月,貴州省教育廳發文啟動實施教育扶貧「1+N」計劃,即以「校農結合」為引領和突破,實施包括學生精準資助、職業教育精準脫貧、高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等在內的N項教育精準脫貧計劃。

以高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為例,貴州將拓展和深化「省屬院校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組織高等院校立足自身人才和科技優勢,建立定點扶貧工作機制,大力推動高校全面參與貧困地區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在人才培訓、智力幫扶、學生支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80後的「北漂」田翔,從北京辭職回到了家鄉——安順市西秀區「菜單式」蔬菜基地大西橋鎮三鋪村,當選村主任帶領村民在原本丟荒的土地上進行訂單式種植;

在黔南州平塘縣卡蒲鄉「校農結合」配送中心,農產品檢測實驗室成為黔南民族師範學院農學食品等專業學生的實訓基地,而旁邊辦公室的門口則掛上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牌子,成為政府給毛南族村民宣講扶貧政策、傳授種養殖技術的基地;

很多地方的貧困村老人都高興地說:「兒子和媳婦回來了,地里的蔬菜出山了,鄉村振興有希望了。」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17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