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八綱辨證?您真的了解嗎?
中醫治病一直強調辨證論治,關於辨證,通常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等幾種方式。小編今天就給您推薦其中的一種——八綱辨證,所謂的八綱,即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事實上,八綱辨證很實用,也很簡單,關鍵在於正確理解它!
無論是六經辨證還是臟腑辨證、八綱辨證,都是一樣的,本無哪種辨證方式高人一籌,沒有說哪種辨證方式更高明,有的只有使用者的差異,殊途同歸,所指向的都是共同的道。下面我就開始說說真正的八綱辨證,在說之前還是要請讀者先忘掉你所掌握的舊八綱的思維。
八綱辨證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其中以陰陽為第一,但是後人理解的八綱陽成為表、熱、實的代名詞,陰陽的大綱早已丟失,下面先說陰陽。
寸尺辨陰陽。先通過脈象的寸脈和尺脈對比,分出病人的陰陽。寸為陽,尺為陰,大法「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陽盛陰虛,就是寸脈實大而尺脈小,如此不能發汗,需用下法,此時氣都溢於表,治療要使氣向下向內走,不能讓氣向外走。具體選用何種下法得根據整體脈、寸脈、關脈、尺脈等情況而定,如果尺脈虛就只能用使氣微向下走的方法,如果關尺脈很結實,就需要苦寒直折清下。
這種狀態如果用六經辨證,即是陽明或太陰病,陽明病的治療大法為下法,太陰病的治療大法為不下而下,兩者一致。陽虛陰盛,就是寸脈小而尺脈實大,如此不能用下法,需用汗法,此時氣鬱於里,治療要使氣向外走,不能讓氣向下走。具體選用何種汗法要根據整體脈、寸脈、關脈、尺脈等情況而定,如果寸脈很沉而關尺脈很結實,就需用辛溫走竄通開,如果尺脈虛則不能硬通,如果寸脈稍沉則可慢慢辛溫通開,治法需依病人狀態而定。
這種狀態如果用六經辨證,即是少陰病、厥陰病、少陽病或太陽病,這些病的治法都是使氣向外走,有的用疏里,有的疏表,有的溫,有的散,具體該如何讓氣向外走還是要看整體。
掌握此治療大法,該下該汗就有了明確的指標,不會因方向上的誤治而加重病情。所謂「辛甘化陽」,寸脈候陽氣,辛味葯與甘味葯合用,辛則使氣趨於向外,甘則緩,氣向外走,又不使汗出,就可以使寸脈變實大,但是過用辛味則耗氣而使寸脈虛,所以必須辛甘合用方能化陽。所謂「酸甘化陰」「苦甘化陰」,尺脈候陰氣,酸苦都能使氣向內,與甘緩相配,則氣既向內走而又不致瀉下,就可以使尺脈變實大,但過用苦味則易瀉下,反倒會使尺脈變虛,所以必須酸甘或苦甘合用方能化陰。
浮沉辨表裡,遲數辨寒熱,舉按辨虛實。只要認真學習了張仲景的六經辨證,這些大綱就很容易明白。所謂「浮沉辨表裡」,就是通過脈位的浮與沉判斷病變的表裡,如果在表就選一些枝葉類的葯,如果在里就選一些根莖類的葯。「遲數辨寒熱」,就是通過脈象的數與遲判斷出病人是寒證還是熱證,但具體用藥不能簡單地以熱治寒、以寒治熱,還需根據具體病人虛實狀態而定,有時需熱因熱用,寒因寒用。通過脈搏的有力無力判斷病人的虛實,虛則補,實則瀉,補則適當多用甘緩之葯,瀉則使氣動而少甘緩之葯。其實只要通過張仲景六經辨證而通達醫道,就可一通百通,無論什麼辨證都可一學便通。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第2版)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偉著),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菖蒲
⊙運營編號:GYZX0002
※「冬吃蘿蔔夏吃薑」,原來是指這種蘿蔔……
※如此喝湯,身體遭殃!冬季喝湯4大錯誤,把營養全丟了……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