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劉邦把江山寄托在此人身上,其實子虛烏有,製造謠言另有目的
《史記·高祖本紀》中這樣一段話,說是高後呂雉問劉邦死後,大漢朝廷中樞機構人選應該如何安排: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這段對話發生在劉邦鎮壓九江王英布叛亂的時候,這一次劉邦中箭又染病,似乎有掛掉的危險。呂后為了防止老公突然駕崩,朝廷政局混亂,所以詢問了一下人事安排。從這段對話內容看,劉邦認為,蕭何如果死後,依次可以擔任中樞大任的是曹參、王陵、陳平、周勃。在談到周勃的時候,劉邦似乎特別看重,說「安劉氏者必勃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劉邦
這就是歷史上所謂「安劉必勃」的由來,那麼,周勃是否真的承擔了「安劉」的重任呢?
既然有「安劉」的需要,就說明當時劉氏漢朝有傾覆,至少是動蕩的危險。這段對話發生在劉邦討伐九江王英布的時候,當時的漢朝有什麼危險呢?
劉邦在擊敗項羽之後,面臨的外部危險,也只有那些被迫分封的異姓王了,什麼韓王信、楚王韓信、九江王英布之類。劉邦對待這些昔日的合伙人也是毫不手軟,一連解決了很多異姓諸侯王。
清人汪越在《讀史記十表》中曾對劉邦誅功臣的事情這樣評價過:
表列同姓九國,而異姓獨長沙吳芮,然楚始韓信,淮南始英布,燕始盧綰,趙始張耳,梁始彭越,代始韓王信,皆異姓也。蓋漢得天下,初封功臣,楚為大,梁次之,淮南又次之,趙又次之,燕、代為弱。高祖心害六王之能叛漢也,裂土而異之,初非得已。至於夷滅皆盡,而以樹同姓······然漢高猜忌功臣,誅鋤異姓。
韓信
劉邦裂土封疆,分封功臣,造成了漢初異姓王與漢共天下的格局,這本就是不得已之舉。等到局勢穩定,劉邦就開始痛下殺手了。英布造反,很快兵敗被殺,這一年是公元前196年,這時候,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其實都被收拾差不多乾淨了,已經不可能再動搖漢朝江山了。所以說,若論「安劉」,異姓諸侯王這塊兒,其實已經不是問題了。
那麼,在劉邦臨了,將掛之時,還有什麼能威脅劉家江山呢?那還有一個解釋就是以呂后為首的呂氏外戚集團。從後面歷史發展的結果看,所謂的「安劉必勃」似乎針對的就是呂氏集團。
呂氏外戚集團在漢初政治中的地位可不一般,可以說,沒有呂氏,就沒有後來劉邦的漢朝天下。當年如果沒有呂太公的知遇之恩,劉邦也就娶不到呂雉。在劉邦的造反事業中,呂雉及其家族一開始就追隨其中。當劉邦亡命芒碭山的時候,全靠呂雉從中傳遞消息,劉邦的那些神奇傳說,也都是呂后四處傳播,製造神話,於是「「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呂雉
劉邦東征之時,全靠呂后和蕭何鎮守關中,穩定後方,劉邦前線的後勤給養也都有賴於呂后在後方調度。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的時候,呂后也是得力助手,《史記·呂太后本紀》上說:「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氏外戚是劉邦集團的功臣,呂后的兩位兄長呂澤、呂釋之都是劉邦的戰將,呂澤為劉漢政權戰死沙場。呂后妹夫樊噲,也就是劉邦的連襟,也是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屢立戰功。因此,漢高祖在封功臣時,封呂釋之為建成侯,呂澤之子呂台為酈侯,呂產為交侯。呂氏集團因功臣列侯之重,又兼皇室外戚之親,在劉漢政權中自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呂氏集團是劉氏皇權的同盟者,而且並非威脅者,否則呂后不可能與劉邦協商日後中樞政局的安排。所以說,「安劉」的說法若存在,其威脅也應不是呂氏。如果說劉邦與呂后之間有什麼衝突,那就只能是劉盈太子廢立之爭問題上。
劉邦與呂雉
漢高祖二年,劉邦立呂后之子劉盈為太子。後來,劉邦得戚姬,生趙王如意。戚姬這個女人的腦子有點拎不清,仗著劉邦寵愛,竟然「日夜啼哭,欲立其子。」史書上說劉邦「以愛欲易太子」,這種說法可能有點小看劉邦了,劉邦想改立太子,很可能是想讓嗣君能夠擺脫呂氏集團影響,鞏固皇權。
不過,劉邦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呂氏也是功臣集團的一部分,他們在廢立問題上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不僅呂氏,功臣集團幾乎全部反對劉邦廢太子、立趙王。那個口吃的周昌在朝堂之上就懟了劉邦:「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東征英布,返回長安之後,劉邦還想廢劉盈而立如意。為此,張良強諫不止,並稱病不朝;一向圓滑隨順的叔孫通也以死諫高祖: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誅,以頸血污地。
張良
在群臣強大反對力量面前,劉邦只好作罷。待到看到商山四皓出現在太子劉盈身邊,劉邦真的意識到太子地位不可撼動,「羽翼已成,難動矣。」其實,商山四皓本身不是什麼問題,而是整個功臣集團才是關鍵因素。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所說:
高祖剛猛伉厲,非畏縉紳譏議者也。但以大臣皆不肯從,恐身後趙王不能獨立,故不為耳。若決意欲廢太子,立如意,豈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扼其事哉!
商山四皓肯定不能影響到劉邦立儲大事,司馬遷的《史記》把這個傳說放進去,只是為了誇大當時太子的影響力,真正決定大局的還是功臣集團的向背。劉邦能誅殺一個兩個,難道能為了立趙王,和整個功臣集團翻臉嗎?
此時的呂氏與整個功臣集團是一體的,可謂是個利益共同體,所以史書中也未見周勃對廢立問題的看法,大體是與朝臣們保持一致的。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去世,劉盈即皇帝位,是為惠帝。由於惠帝性格仁弱,國家大權實際操持於呂太后之手。這時心政治格局本質上仍是劉氏與功臣,尤其是呂氏集團的聯合政權。
商山四皓
與一般意義的功臣集團不同,外戚呂氏與劉氏皇權的相互依存度更高,劉氏皇權穩定也就是呂氏地位穩定。在呂后稱制的十餘年間,她基本上遵照漢高祖的既定方針,相繼以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人為丞相,輔佐國政,維持著高祖定下的局面。
同時,呂后又把呂氏的女子配與劉氏宗寶子弟為妻,欲使劉呂兩姓結成牢固的婚姻關係.如呂產之女東與趙王劉友為妃,呂祿之女嫁與朱虛侯劉章為妻,梁王劉恢之妃也是呂氏女子。呂后還將外孫女張嫣配與惠帝,並立為皇后,「呂太后以重親故,欲其生子萬方。」
這樣一來,劉呂世代婚姻,親上加親,關係更加密切。呂后在優待功臣方面也採取了一些措施。高後二年春,她下詔「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藏於高廟,世世無絕,嗣子各襲其功位,其與列侯議定奏之。」
在呂后的政治格局中,呂氏外戚的勢力肯定得到了擴張,但在惠帝在世期間,還算穩定。劉氏皇權與呂氏外戚,以及整個功臣集團的平衡,在惠帝死後,發生了動搖。惠帝早亡,沒有壯子繼嗣 , 這就使政局再次驟然失衡 ,呂后因此更加憂懼 功臣勢力 , 正如張辟強對功臣們所說 , 「帝毋壯子 , 太后畏君等」。
秦嵐版呂后
呂后穩定局勢的辦法就是分封呂氏外戚,藉以鞏固皇權,「及孝惠帝 崩 , 天下初定未久 , 繼嗣不明 , 於是貴外家 , 王諸呂以為輔」,通過分封諸呂來壯大皇權 集團 , 穩住劉氏天下。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蓋誠以少帝年少 , 欲藉外戚以為夾輔 , 亦特 使與劉氏相參」。
呂后雖然分封諸呂,但是漢朝中樞權力依然是陳平、周勃這些功臣,她分封的原則又是「欲侯諸呂 ,先侯功臣; 欲王呂氏 , 先王劉氏」,呂后先後封呂氏 5王 , 但她所封劉氏有 8王。分封外戚,夾輔皇權,這在當時的朝廷也算是共識,「呂氏立三王 , 皆大臣之議 , 事已布告諸侯 , 諸 侯皆以為宜」。
如果說在高祖死後,有「安劉」的問題,呂后非但不是威脅,而且是功臣,呂氏外戚與劉氏皇權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而不是對立。
那麼,呂后死了之後呢?這種格局還能繼續維持嗎?劉邦和呂后夫妻倆,對待功臣是兩手政策,既重用,又打擊,以韓信為代表的那一撥功臣被殺,曾經造成人人自危的心理恐懼。呂后在位之時,大臣們對她很是畏懼,「高後時用事專權 , 大臣盡畏之」。
周勃
高後八年 (公元前179年 ) 八 月初一 , 太后呂雉駕崩。陳平、周勃這些人就不需要繼續畏懼了,他們「常燕居深念」 , 彼此交通 , 共謀呂氏。呂后對自己身後的政局也甚為憂慮,所以臨終對呂氏諸人說:
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
都需要派兵保衛皇宮了,這說明呂后的權力其實很脆弱,非外戚的功臣集團與她的關係依舊很緊張,其原因還是以往高祖開始的誅殺功臣政策。呂后沒有想到的是,在她死後,功臣集團聯合的對象竟然是劉氏外藩。呂后在位期間,對劉氏宗親勢力的政策是比較複雜的,一方面分封較弱的,同時也對強藩進行削弱。齊王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勢力比較大,也一直被削弱。所以,齊王這一支隊呂后是怨恨至極。
劉肥薨逝之後,繼位的是其長子劉襄,次子劉章被封為朱虛侯,說實話,呂后待劉章不錯,但是他卻「忿 劉氏不得職」 , 甚至還殺過呂家的人。劉章的行為給了朝臣們一個信號,所以「大臣皆依朱虛侯」。
朱虛侯劉章
呂后駕崩之後,劉襄和劉章是最先行動的人。齊王劉襄聞知呂后死訊,即發兵「西攻呂國之濟南」,又投書於諸侯王曰:「今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朝廷得知消息後,派遣穎陰侯灌嬰率兵東征平亂,但灌嬰卻屯兵滎陽,派使者與諸侯聯合,「以待呂氏變,共誅之」,
劉襄起兵後,陳平、周勃在長安也開始行動,先是用計騙取了呂產、呂祿的兵權,然後就開始了政變,朱虛侯劉章「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 , 欲令發兵西 , 朱虛侯、 東牟侯為 內應 , 以誅諸呂 , 因立齊王為帝」。為了政變成功,劉章又「欲與太尉勃丞相平為 內應」。
當內外聯絡妥當之後,功臣集團與齊國勢力就開始了政變。主管符節的襄平侯紀通 ,「持節矯內太尉北軍」 , 周勃因此控制了北 軍。 陳平則召來劉章 , 讓他帶兵趕往未央宮 , 攻殺了呂產 , 並派人分頭 「悉捕諸呂男女 , 無 少長皆斬之」。第二天 , 又 「捕斬呂祿 , 而笞殺呂 , 使人誅燕王呂通」。至此 , 呂氏被族滅 。
陳平
呂氏被滅,根本不是什麼「安劉」,而是高祖留下的功臣集團與齊國勢力的一場聯手政變,其目的是對漢室誅殺功臣的一種報復。齊王劉襄兵強馬壯,他與朱虛侯劉章兄弟二人能成為功臣集團的盟友,也因為其實力雄厚。劉襄出手的原因就在於皇位,這也是他們與功臣集團的協議之一。
但是,功臣集團卻違背了協議,先是以少帝非惠帝之子未由,將其廢黜並殺掉,而後又迎代王劉恆入繼大統 , 「而遣朱 虛侯以誅呂事告齊王 , 令罷兵」。齊王劉襄兄弟的願望落後了,所以迎代王劉恆入繼大統 , 「而遣朱虛侯以誅呂事告齊王 , 令罷兵」。
為什麼是代王呢?就因為劉恆當時勢力較弱小,易於被控制,只是他們沒想到,劉恆竟然手腕厲害,很快就控制了局面,成為一代雄主漢文帝。
漢文帝
即便是文帝,起初對周勃這些人也是很畏懼的。當長安決定擁立代王的時候,代國上下並不相信,代王郎中令張武就說: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 , 習兵 , 多謀詐 , 此其屬意非止此也······今已誅諸呂 , 新喋血京師 , 此以迎代王為 名 , 實不可信。
即便是登上皇位之後,文帝依然覺得「誤居正位 , 常戰慄栗 , 恐事之不終」,足見當時的功臣集團對大局的影響力。
回望這場所謂的「安劉」事件,不過是一場軍事政變,呂氏家族不過是犧牲品而已。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言:
呂后初意,固惟漢宗室、功臣之任也。呂氏之敗,正由其本無翦滅宗室、功臣之計,臨事徒思據軍以為固。·······使其早有危劉氏之計,何至是乎?乃誣以產、祿欲為亂關中,產、祿果有反謀,安得呂祿去軍,而不以報呂產?呂產又徒手入未央宮,欲何為平?
漢軍
很明顯,所謂的「諸呂」之亂,是根本不存在的!大臣們誅殺諸呂,是為了控制朝廷而已。所謂的「安劉必勃」應該不是什麼劉邦臨終遺言,極有可能是周勃、陳平控制朝廷之後製造出來的謠言,目的的為那場政變建立合法性!
事實上,呂氏外戚並沒有誅殺過功臣 , 而功臣除了誅滅呂氏外 , 還廢弒少帝 , 殺死濟川王劉太、 淮陽王劉武、 常山王劉朝等 惠帝這一支,全部被殺掉 ,如此一個大臣,還能說「安劉必勃」嗎?只是對於文帝支系來說 , 周勃陳平確有 「定劉」 之功 , 但終究「所謂功臣 , 非社稷臣」。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有個最危險的地方,推翻秦朝就靠這裡的人
※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關鍵在於秦國奪取了這塊地盤,決定成敗的關鍵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