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廢墟上的足跡——徐光冀考古與文物保護文集》正式出版

《廢墟上的足跡——徐光冀考古與文物保護文集》正式出版

圖說:《廢墟上的足跡——徐光冀考古與文物保護文集》 本網記者 黃亞楠 攝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光冀主編的《廢墟上的足跡——徐光冀考古與文物保護文集》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廢墟上的足跡——徐光冀考古與文物保護文集》一書為徐光冀先生考古工作近六十年除專著外的研究成果彙集。全書分為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三峽和西南地區考古、綜合論述、文物保護、紀念與懷念、其他七大部分,共收錄作者研究性文章113篇,書後並附有著作目錄及訪談筆錄6篇。該書系統地梳理了徐光冀先生在考古及文物保護方面的研究脈絡。

徐光冀1935年6月11日出生於北平(北京)市,原籍安徽歙縣。1954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59年初中國歷史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徐光冀參加中國通史陳列秦漢魏晉南北朝組工作,1959年畢業後即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後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至1996年退休。

在近六十年的考古工作中,徐光冀先生參與或主持了國內眾多重大考古發掘項目,取得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填補空白價值的新發現,親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考古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1959年,徐光冀赴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工作;1960年,任內蒙古考古工作隊學術秘書,參與發掘赤峰藥王廟、夏家店遺址,區別出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兩種青銅時代的新文化;1961年春,參與發掘寧城南山根遺址,再次驗證了夏家店兩種文化的地層。同年赴巴林左旗烏爾吉木倫河流域調查,根據1960年調查資料分析,各遺址採集的陶片、細石器及大型石器有所差別,發現富河溝門、南楊家營子、金龜山等多處遺址均有文化層堆積,突破了「細石器文化」分布於沙丘不見文化層的認識;1962年,在富河溝門遺址發掘房址37座,並發現了不同於紅山文化的陶器、細石器以及大型石器,後命名為富河文化,富河文化的發現證明了「細石器文化」並非考古學文化;徐光冀在此前一系列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與燕秦漢文化的疊壓地層構成了當時所知赤峰地區的文化序列和年代框架;1974年開始發掘敖漢旗大甸子遺址,至1977年,共發掘墓葬800餘座,並局部發掘其城址,此次發掘為內蒙古工作隊建隊以來規模最大的發掘工作,也是對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整體發掘。赤峰地區的考古工作證明了該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是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的,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是多源一體的。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考古學發展步入了快車道。1978年,徐光冀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秘書組成員(後改為科研處)並任漢唐研究室學術秘書,同年參加中國考古學會的籌備工作。1979年4月,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徐光冀正式參加秘書處工作,協助夏鼐先生制訂我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的編寫,任編委會秘書和編寫組成員;1983年文化部成立國家文物委員會,徐光冀任主任委員秘書,協助夏鼐先生工作。同年,參與主持鄴城遺址考古工作;1988年5月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常務副所長,1989年受聘於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

1994年,徐光冀任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組成員,參與完成《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古迹保護規劃報告》,後於2014至2016年任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終驗專家組組長;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啟動,徐光冀受聘為文物保護前期工作專家組成員及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河北省專家組組長,參與負責指導各省市和長江水利委員會、淮河水利委員會文物保護規劃工作的開展和規劃報告的編製,最後審批確定文物保護項目647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馮其庸:我與中國人民大學的不解之緣
第十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作品揭曉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