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紐約時報》又打了一系列廣告,說的是調查報道背後的工作

《紐約時報》又打了一系列廣告,說的是調查報道背後的工作

《紐約時報》又打了一系列廣告,說的是調查報道背後的工作

曾有十年沒有推出過品牌廣告的《紐約時報》,2017 年開始與代理商 Droga5 紐約辦公室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圍繞關鍵詞「真相」的廣告片。

自 2018 年 10 月起,《紐約時報》推出了新一輪廣告片,廣告標語換成了 The Truth is Worth It,強調該報記者探索真相時的思考與努力。

最新一支標題為《堅決(Resolve)》廣告片發佈於 1 月 14 日。

這支廣告片基於真實事件,講述了《紐約時報》記者 Hannah Beech 於 2017、2018 年對於緬甸軍政府迫害羅辛亞人(Rohingya)的持續報道。

片子更注重記者的心理活動,呈現 Hannah Beech 在調查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多次申請進入緬甸被拒;申請成功後只能在緬甸軍人的陪伴下進行採訪;假裝生病得以進入一個羅辛亞人的村莊,但村莊里的人仍因恐懼不敢說出真相。

在廣告的最後,畫面呈現出 Hannah Beech 2018 年 8 月撰寫的報道標題。隨後打出的標語是:真相不會自己變成報道,真相需要決心,但真相是值得的。

故事的敘事節奏相當緊湊。這種緊湊感是通過打字機的聲音、白色文字的輸入與刪除,加上大量視頻與照片的剪輯構成。

這種剪輯手法,更多呈現的是一種記者在調查時的思考與情緒。Droga5 紐約辦公室的創意總監 Laurie Howell 稱:「我們想從記者的角度來呈現一種意識流,這種意識流將每一個字連在一起,彷彿是記者在旅程過程中撰寫、修改標題。」

它也確實抓住了觀眾的內心。YouTube 用戶 @joe rock in 在這支廣告片下評論稱:「剪輯與文字的選擇無疑是了不起的,同時也是令人心碎的。」

代理商 Droga5 紐約辦公室與製作公司 Furlined 合作,製作了一系列以 The Truth is Worth It為標語的廣告片,敘事風格保持一致。

這一系列的廣告片都是基於《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包括花費 18 個月調查特朗普家族的逃稅事件;數百個移民孩子被帶離父母等。


《勇氣》
《精確(Rigor)》
《毅力(Perseverance)》

不同的標語似乎也是強調記者在調查過程中呈現出的專業素質,例如花費 18 個月分析大量的報稅文件所需要的「精確」。

Droga5 紐約辦公室的另一位參與的創意總監 Toby Treyer-Evans 在接受《廣告周刊》採訪時稱:「我們與《紐約時報》合作,從數百篇近期的相關文章中篩選最能直接體現《紐約時報》嚴謹、專業和堅持不懈精神的報道,正是這些品質讓《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物有所值。」在選定報道後,Droga5 紐約辦公室再對記者進行採訪,梳理時間線。

在 2017 年 2 月推出時隔多年的第一支品牌廣告時,《紐約時報》的解釋是,他們的調查研究發現,很多讀者並不了解《紐約時報》的記者如何撰寫報道,特別是那些需要深入當地調查的採訪。廣告的目標還是吸引用戶訂閱。

《紐約時報》又打了一系列廣告,說的是調查報道背後的工作

最初,《紐約時報》推出了幾支以 The Truth is Hard 為標語的廣告。但在去年 10 月起,《紐約時報》開始製作更長、故事更豐滿的廣告片。

這一系列的廣告片投入也不低。一部分是因為持續推出廣告片,另外一部分也是因為選擇的媒介投放價格較高。《紐約時報》甚至第一次選擇了奧斯卡金像獎廣告時段。

根據去年 11 月的財報,受到付費訂閱用戶大增、數字廣告業務恢復增長推動,《紐約時報》去年第三季度利潤達到 2500 萬美元。該公司稱,利潤同比下降 23% 主要是由於市場營銷費用的增長。

但數字訂閱用戶的增長表現不錯。2018 年第三季度,《紐約時報》增加了 14.3 萬數字訂閱用戶,數字訂閱用戶達到了 310 萬。這部分數字訂閱業務貢獻了 1.0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1%。目前數字訂閱業務佔據總收入的 24.3%。

這部分增長也獲得了市場認可。在宣布 2018 年第三季度財報後,《紐約時報》的股價上漲 7.6%。

與此同時,《紐約時報》還在繼續擴大采編團隊。根據哈佛尼曼新聞實驗室報道,2016 至 2018 年間,《紐約時報》的采編團隊的規模以每兩年 200 人的規模增長,2018 年達到了 1500 人。在數字轉型最艱難的時候,《紐約時報》的采編團隊規模曾一度縮減至 1000 人以內。

題圖來自:YouTube@《紐約時報》,有裁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debate:「年齡」人人無法規避,這 7 個問題探討關於它的刻板印象和限制
日本建築師花了七年時間走訪台灣,記錄正在消失的日式老屋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