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客人》的大反轉很過癮,《調琴師》的大反轉很無情
2017年的年度「神反轉」電影是《看不見的客人》,2018年無疑就是《調琴師》。
豆瓣約1.6萬人評價後,《調琴師》評分高達8.6;IMDb的評價更高,近3萬人8.7分。如無意外這也是2018年最高分的印度故事片了。
《調琴師》改編自法國短片《調音師》,短片可以概括為三個重點:
1.盲人成為一樁命案的目擊者2.信息量巨大的細節暗示3.開放性結局
在這三個重點的基礎上,《調琴師》做了成功的改編:
1.裝盲調音師改成了裝盲鋼琴師2.細節拓展成曲折多變的劇情3.開放性結局改為類似羅生門式結局,但依然首尾呼應
電影版故事則仍然是講述一樁「盲人目擊命案」,「假盲人」主角隨後面臨被揭穿的危險,名譽和生命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裝盲調音師不但被改成了裝盲鋼琴師,而且電影版的鋼琴師裝盲的出發點也是不同的。短片里的Adrien更多是貪圖盲人所帶來的「好處」,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他並不是裝得特別認真。
《調琴師》的Akash假扮盲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彈琴,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真的有認真在體驗盲人的生活,不全是為了「騙」。
那麼到了命案現場,兩位主角的表現是不同的。
自我感覺良好的Adrien漏洞百出,深陷絕境;而訓練有素的Akash能夠沉著應對,只要他想置身事外,脫離險境並不是難事。
不到最致命的時刻,人性最本真的一面是難以顯示出來的。對於Akash來說,身陷命案現場的時候不是最致命的,他知道只要自己不露出馬腳,兇手還以為他是盲人,就沒必要再殺一個人。等他離開現場,就能直接去警察局,理論上來說,他的危險不大。
等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能掌控事態的發展,有可能會被殺人滅口的時候,Akash的正義感被求生的本能所掩蓋,這已經不能管什麼良心不良心的問題了,保命最重要。
於是《調琴師》延伸了原版短片的結局,有了更多出人意料的情節反轉,隨著男主設定的改變,影片的主題也有了對人性更深層的探討。
《調音師》更多給人一種「自作自受」的感覺,《調琴師》變成了對人性與謊言的拷問。
不能說Akash是自作自受,電影的前半部分,他還是比較像一個好人的,堅持要進門演奏不是像《調琴師》里的Adrien為了錢,而是為了履約。見到命案後也沒有真的袖手旁觀,只有對女友Sofie隱瞞真相這點有待商榷。
等到第二樁命案發生的時候,也許就有人開始懷疑Akash的人品問題了。兩次都是他目擊命案發生有過度運用"巧合"的嫌疑,但這麼兩個「巧合」,才能真正地考驗Akash。
因為害怕自己受到牽連,假盲的Akash不得不變成了「真盲」。盲人看不見,也不會告密,他的生命也有了保障。這其實不能直接證明他的人品有問題,換位思考,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冒著生命危險公開秘密嗎?
別忘記,這還要犧牲自己的「盲人身份」。在前往倫敦比賽的關鍵時期,Akash必須保持盲人的身份,電影一開始就已經說明了,「失明」能讓他保持專註。
那不告訴Sofie自己沒有瞎的原因就很明顯了,他只是想要更專註地準備比賽。不告訴Sofie命案的真相?可以解釋為害怕她也被卷進去。
由此可以看出,Akash本身的人品沒問題。
他面臨的情況就像是我們平常在路上看到一個持刀歹徒搶劫,在沒有電話無法報警的情況下,明知道打不過,是選擇視而不見,還是見義勇為?
理智的選擇是,視而不見。
不必對自己沒有勇氣見義勇為而感到羞恥,生存是動物最基本的本能。有時候,人就是會這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選擇性失明。
Akash一開始是主動裝盲,後來是不得不裝盲,著實也是一種諷刺。
好戲還在後頭。
常言道,今天你選擇沉默,明天將不再有人為你發聲。選擇「理性」的Akash在大難臨頭之時,見識到了人性黑暗面的恐怖。
人不只是會為了生存趨利避害,還會為了金錢,為了權力,甚至只是為了一些小便宜而「選擇性失明」,這是人性最可怕的,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掩蓋自己的良知。
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所以販賣人體器官的團伙才不管Akash有什麼苦衷,只要能拿他的肝臟大賺一筆,人命算什麼?
「什麼是生命,這取決於肝臟。」電影開頭的字幕意味深長。
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可以做出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比如說,撒謊。
《調琴師》整部電影的一個重點就是講謊言,電影似乎在警示世人,人類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謊。
就算是人品沒問題的Akash,為了比賽,為了藝術,騙全世界自己是盲人;Simi為了隱瞞兇殺案的真相,基本上就沒說過真話;販賣人體器官一夥,用不斷的謊言把Akash玩弄在股掌之間...
經歷了生死劫難之後的Akash,也已經不再是原來的Akash。他就好比是開頭一幕的盲兔子,為了躲避獵槍而拚命奔逃。
只是,「盲兔子」真的是存在的嗎?
抱歉,最後一個鏡頭的超級神級反轉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對於藝術家來說,專註就是一切。——《調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