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四本字書:領略中國文字之美

十四本字書:領略中國文字之美

十四本字書:領略中國文字之美

十四本字書:領略中國文字之美

世界有多豐富,文字就有多豐富。生活在「漢字王國」,習慣成自然,我們可能忽略了中國文字的豐富以及這種豐富里包容的大美。

我第一次被喚起這種美感,是通過一雙「外人」的眼睛。那就是瑞典漢學家林西莉。1961年至1962年,林西莉在北京大學學習漢語,後來在音樂學院學習古琴,上世紀70年代初她開始從事漢語教學。長期浸淫中國文化而凝聚成《漢字王國》。林西莉精心挑選了大約200個基本漢字,把它們分成十二大類:人和人類、水與山、野生動物、家畜……這樣的分類方便系統,可以由一個漢字延伸出其他的相關漢字。以「人和人類」為例。一個人側立著,微微垂著頭,手伸向下前方,彷彿正在勞作,就像農民在田野里插秧的姿態。從「人」字可以創造很多新文字:兩個人,一個跟著一個,組成「從」字;兩個人站成一排,是「比」字;「大」字里有個「人」,叉著腿,伸著雙臂。「大」字加一橫,成了「夫」字,那一橫是不是成年人把頭髮別起來的簪子?還可以按這個方法變出「夾」、「立」、「天」等,還有跟人體相關的很多字:目、眉、面、耳、口、心、手…… 「目」字就是眼眶裡滾著一顆眼珠子,「目」字上面畫上幾筆短短的黑線條,「眉」字就出來了。每個字都讓人產生自然聯想。

後來,我又讀到中國台灣作家唐諾的《文字的故事》。《文字的故事》與《漢字王國》異曲同工,同樣並非專業的漢字研究,而是憑藉熱愛和美的直覺,充滿感情的人文作品。唐諾精選了甲骨文的若干文字,讓我們回到源頭。漢字的誕生,彷彿令人遐思不盡的藝術品的創造。看看這些字的甲骨文形狀吧:「見」,一隻大眼睛;「旦」,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莫」通「暮」,太陽下山落進了草叢中;「眾」,烈日當空,很多人在彎腰勞動……一個字,就是一幅漂亮的簡筆畫。活潑水靈,曼妙新鮮。它溝通了我們和祖先的心靈對話,含蓄地揭示了遠古時期先民的生活風貌。這些三千年以前的字,「時隔那麼久,我們居然還不難看懂它,這其實是有理由的,和中國文字黏著於具象的有趣本質有關」。

不同於英語「human」的抽象性,中國的「人」更感性,更講究意會和領悟。這也造就了中國思維和西方思維的根本區別。比較典型的就是書法。陳彬龢的《中國文字與書法》、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劉濤的《字里書外》等,都結合曆代的書法名品和自己的經驗,「體味書寫的敬意與喜悅(蔣勛)」。這也啟發了藝術家的靈感。浦寅的《畫說漢字》實質上是一種字體創意畫。浦寅的文字釋義算不上周密,但他的方法確實有魅力,雜糅了造字、書法、繪畫、民俗和當代的視覺藝術,在自媒體時代的語境和氛圍里,讓古老的事物呈現出「潮」的氣質。

漢字的這種特性甚至還吸引了理工科人士的視線。近年來比較火的《漢字樹》系列,由中國台灣的IT從業工作者廖文豪編撰,他引入計算機資料庫強大的彙編整理能力,從漢字的人文特徵入手,將意義上互有聯繫的漢字用樹形結構進行了分組整理。每一個字,都有屬於自己的生長故事,彷彿一束束盛開的漢字繁花。

當然,漢字之美並不僅在於形象。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漢字。《細說漢字》的作者左民安長期從事高等學府古代漢語的教學工作,並致力於文字學和訓詁學的研究。為了更好地講解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左民安以直觀的圖案,羅列了它們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書、簡化字演變的詳細過程。通過形體分析,具體地解釋了每個字的字形與字義的內在關係,同時以古代詩文中的例句為證,述及了每個字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在2014年曾經做過一次調研,後來結集成《我們的文字》。這部作品再次拓寬了我的視野。它的上半部分是我已經漸漸熟悉的漢字,下半部分則略述了許多少數民族文字,包括很多已消失的少數民族古文字,如于闐文、突厥文、西夏文等的考察。正如編者所說:「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有力見證,也是中國文字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種文字的誕生、發展與消亡,自有其規律,但在它存在的時刻,它始終擔負著記錄和傳載的功能,也折射出審美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這些行將消亡的少數民族文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流行在湖南永州地區的「女書」。清華大學趙麗明教授撰寫的《傳奇女書》,較好地梳理了女書的前世今生。女書作品主要是自傳,訴苦歌,每個人都寫自己的磨難。她們通過這種方式自我傾訴,互相安慰。該書收錄了很多原件掃描,這些呈長菱形、纖細均勻、似蚊似蟻的特殊文字,外人很難窺其大奧,這種文字是她們在教育被父權、夫權掌控的困境里,自我創造的一種隱秘的女性話語空間。

文化交流推動文字的變革。東亞文化圈受中國文字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我們的東鄰日本。蘇靜主編的「知日」系列的28期叫《和制漢語》。這些似熟悉又陌生的漢字,在東瀛美學的重新闡釋里,得到了新的演繹。日本還有個「國寶級」的漢學家白川靜,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熱衷於將自己精深的專業研究成果以較為平易的語言介紹給社會大眾,而且他的研究視角也很有特色。比如《漢字百話》一書,白川靜將漢字的起源與祭祀、美術、禮儀等相聯繫,相較大多數人對漢字的形象的直觀感受,白川靜更注重漢字的象徵表達和秩序感。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早就做過歸納,但中國文字之美無法用這六個名詞來概括,也遠遠不止漢字這一種文字,更不止停留在文字的形式里。《漢字王國》和《我們的文字》這兩本書里,還有相當多的篇幅,講到剪紙、音樂、詩文、篆刻等內容。如果說中國文字是一株大樹,那麼,從這株大樹上分岔的枝椏,通向更多的文化感受和美學體驗,通向每個人的心靈,也通向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書店裡的趣聞
值得重視的《楚紀》及其撰者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