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食物的碰撞
發現世界的美好,點擊
藍字
關我們吧!民以食為天,食物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必須元素,亦如陽光、水與土壤。人類與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食物、文化、社會問題、藝術以及為我們供給食物的地球之間的聯繫愈來愈緊密,而這種多層面的交織亦讓我們在看待與解決各類問題之時可以尋求多角度多方面的解決之道。同樣,無論是社會與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方面、對生命的思考方面還是介入民生問題等其他方面,藝術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的力量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 量米·糧,朱琺、厲致謙,中國
近日,由左靖、汪涵策劃的一場名為「行動造就未來——零飢餓」藝術展在北京的悅?美術館拉開帷幕,這場為期兩周的展覽展示了一系列由中國、美國、法國、荷蘭、日本和泰國的知名藝術家們所創作的裝置、電影、文獻和攝影作品,共分為三個版塊,分別是「過去的現在」「現在」「現在的未來」,以時間為軸線從藝術視角闡述了過去、現在以及可預見的未來之中我們所面臨的食物、生存、環境、生活等等問題,旨在鼓勵公眾參與實現全球「零飢餓」的目標,亦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打破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在思考與解決社會問題中展示出他們的藝術和創意的力量。「零飢餓」的概念是與人類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繫的,亦是世界各國目前依然面臨的問題。同樣,藝術作為一種教育和傳播的力量,應該為解決貧困、飢餓以及環境問題貢獻出應有的力量。食物與生存是這個世界在長久以來都無法迴避的問題,策展人左靖是文化鄉建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藝術理應致力於發現並揭示這個時代的深刻危機,並通過視覺和聽覺等形式,把問題清晰地傳達給觀眾,以便積蓄採取進一步行動的認知與力量,而通過此次展覽,通過我們的行動,在食物與生存這一核心主題上,希冀可以造就一個沒有飢餓的未來。」
飲、食、呼吸:健康與環境
> 展覽現場
從飢餓到浪費,從餐盤到地球,從農耕文明到後工業文明,食物與人、社會與環境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從藝術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問題,亦從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這個世界發展的歷史,貫穿於我們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對於我們理解過往歷史、解決當下問題,以及面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觀察的方式、思考的蹊徑以及新的解決之道。
> 無用之用——大白菜,宋冬,中國 攝影:朱銳
在此次展覽之中,亦有很多作品對此作了深刻的思考與探討。例如作品《回宅》,是建築設計師梁井宇團隊對「理想」家的研究項目,始於對傳統家庭生活中食物製作全過程的觀察,圍繞食品製作而設計的「理想」家的面貌,展示出了寡淡物質條件下的質樸美感,去除了現代化的便利設施,享受家庭協作的勞動樂趣,低物質、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等,致力於追求古代文人所提倡的「一簞食、一瓢飲」的質樸境界。與此相對應的作品還有美國藝術家Allza Ellazarow 的攝影作品《物盡其用+ 農場動物》,Allza驚訝於美國人對於食物的驚人浪費,於是就將丟棄在餐桌上的食物以荷蘭景物畫的方式重新搭配燈光進行拍攝創作,使這些「廢棄物」呈現出油畫一般典雅的效果,亦重新煥發出驚人的美麗與活力,以此來提醒大眾要珍惜食物,關注環境。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下各種環境問題陸續開始影響著地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個體的飲食方式、生活理念的調整亦可以改善我們的環境。作品《平靜的革命》即向大眾反映了這一主題。該作品講述了一群受到日本3.11 核電站事故影響而不再依賴現代社會工業化大系統的人建立當地的能源配給,在村子裡建設水電站,聯合農家與城市消費者共同推出「市民風車」等行動,以自主自立的方式利用自然,以平靜的態度直面生活、進而改變地域生活環境。此外,在此次展覽中,亦有一些藝術家展現了對未來糧食生產與消費的暢想與設計,例如瑪瑞吉˙沃格贊的作品《吃設計》即充滿了對未來食物的深度思考與奇思妙想的創意,食物不只是講述故事的工具,更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故事與價值。
> 拾穗,貴州黎平縣地方農業物種保育場,中國
藝術家們對食物、人、社會與環境的思考與探索亦遠不止於此,人類的飲食行為對環境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如果我們減少動物類的食物消費,地球是否會更健康?農業是造成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還是遏制氣候變暖的潛在工具?如何推動可持續飲食,綠色食品是否對環境友好?這些關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藝術家亦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考路徑。例如,藝術家Thierry Boutonnier 的作品《向奶牛解釋產奶目標》就用了戲謔的方式將人與管理奶牛產奶的關係展現出來,將人類所面臨的食物與環境問題展現在奶牛的面前以期待解決。此外,還有Alexa Brunet 的系列作品反烏托邦中《農業土地的消失》《農藥》等就是通過對環境污染的表現來探討我們的食物與人的生存問題。
食物、藝術與生命
自古以來,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者不在少數,食物自誕生以來就與人類的文化息息相關,一簞食,一瓢飲並不止於食物表面的樸實,更在於古往今來人們對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文化的探究與身體力行。飲食文化之中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美、對生命等問題的思考。
> 食物的家,九樟學社,中國 攝影:朱銳
從藝術的角度出發,來呈現出飲食之中的文化現象亦為我們生命問題的思考有了新的啟發。例如,在 此 次 展 覽中的作品《Ciao, Tito!再 見了,鐵 托!》即反映了小麥生產已被多種雜交品壟斷,很多品種已從市面上消失的現象。作者是陳旻和Joseph Gallix,79件小麥樣本以證件照的方式被拍攝,金黃的麥穗呈現出雅緻之美,並以燈箱的形式展示出來。事實上,如題中的「鐵托」即是一個被法國農業部從種子名錄中去除的名字,目前只限於私人收藏。小麥作為糧食與人的飲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小麥的被取代亦標誌著與之相關聯的部分飲食文化的流逝,而這種反應在食物之中的傳統文化的流逝我們又該何去何從?與此同時,還有藝術家湯南南的作品《海芽》,亦藉此討論了食物與時間、記憶、鄉愁以及生死等命題。《海芽》由幾十根竹笛組成,這些竹子均來自作者家鄉漳州漁村,在竹管中填滿了杭州的泥土,土中培植了油菜籽和黃豆芽,在展期之中亦持續生長。人生亦是如此,少年成長於家鄉,成年之後為求學為生活顛沛流離至外地,而生命亦在不同的泥土之中開始了新的希望與成長。此外還有藝術家宋東的作品《無用之用——大白菜》亦探討了這一主題,這一裝置作品由破舊的窗框組合而成,透過窗子,裡面有一顆陶瓷大白菜。這是其近些年來一系列廢物利用創作的作品之一。一方面,大白菜曾是中國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承載著大眾昔日的冬日記憶,是北方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另一方面,宋東將白菜這一元素安置於破舊窗戶所組成的容器之中亦闡釋了食品的「 剩 余價值 」。
> 祖先的智慧: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中
國,專家指導:閔慶文,設計:馬仕睿 中國,
攝影:朱銳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藝術家亦通過食物的藝術性創作來探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諸如,英國的女藝術家阿尼亞?加拉喬(Anya Gallaccio )的蘋果樹作品《因為我不能留住2002》(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2002 ),此件作品於2003年獲得了英國藝術領域最具聲望的特納獎。作品使用了一顆被削減過枝條的青銅蘋果樹,樹上固定了上百個紅透了的真蘋果,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象徵希望的紅蘋果在枝丫上慢慢腐爛變質。在這一作品中,阿尼亞?加拉喬通過蘋果本身的氣息與味道來對觀者產生影響,並藉此討論生命和時間的關係。岡薩雷斯· 托雷斯在其作品《無題(羅斯的洛杉磯肖像)》中亦採用了成堆的糖果來紀念其愛人羅斯的離世,總共約175 磅的糖果代表了羅斯健康時的體重,每位觀眾都可以帶走一顆糖,而糖果的減少代表了羅斯日漸消瘦的身體,生命的消亡令人唏噓,融化在大眾口中的「羅斯的洛杉磯肖像」卻依然回味甘甜。與之不同的有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作品《洋蔥》,其藉助洋蔥探討了大眾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諸多壓力以及人們掩藏起來的內心脆弱的一面。在作品中,阿布拉莫維奇大口咬食著洋蔥,在此過程中,還充斥著阿布拉莫維奇抱怨的聲音,「我厭倦了經常換班,在候車室長時間的等候;我厭倦了做更多職業的決策;我厭倦了美術館和畫廊的展覽開幕式和無休止的招待會;我厭倦了假裝對談話感興趣;我厭倦了我的偏頭痛;我厭倦了總是愛上錯誤的人。我想變老,變得很老,我覺得沒有什麼是重要的……」阿布拉莫維奇越來越激動,口水從嘴裡流出,口紅褪去了顏色,洋蔥黏在了她的臉上,咀嚼速度 逐漸減慢。這件作品亦挑戰了藝術家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極限。此外,還有約翰?博伊斯的作品《油脂椅》,其在一把木頭椅子上堆滿了油脂,並在其中插上了一支溫度計,表現了對於生命的拯救和治療的隱喻,椅子是人體結構和秩序的象徵,而油脂意味著療傷,它是可以隨溫度發生變化的一種混沌物質。博伊斯認為,「混沌可以具有一種治療的特質」,這件作品與博伊斯在二戰時的飛行員經驗相關。
作為藝術民主化的媒介
> 47 面,長岡賢明,日本
民以食為天,道出了食物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當以食物為工具,以吃為技法,就給藝術創作提供了自由,進而為博伊斯所言的「人人都是藝術家」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食物還象徵了生命、時間等,影射了歷史、地理和文化的背景。食物,在此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亦成為藝術民主化的媒介。在「零飢餓」藝術展中,日本藝術家長岡賢明的作品《47面》就通過其品牌D&Department Project品牌在47個縣創建基地,通過餐飲、商品和旅遊來重估每個地域的設計獨特性,他從日本47個縣收集了最具代表性的麵條,而每種麵條的生產方法、材料與食用方式,都讓旅遊者進一步了解產地的風物人情。
> 「吃設計」系列,瑪瑞吉·沃格贊
除此之外,還有美國用食物做藝術的女藝術家Jennifer Rubell的諸多作品亦都採用了食物作為媒介。例如,《50 Cakes》是其在邁阿密藝術節上的作品,Jennifer Rubell買了50個不同口味的奶油蛋糕,尋找了50個不同種族穿黑色衣服的「飼養員」坐在舞台上,每位觀眾進來後找一個「飼養員」將嘴張開,「飼養員」就會用一個勺子喂一口蛋糕,每人只能吃一口,被餵過的勺子會被丟棄在地上。這一作品通過蛋糕、「飼養員」投喂以及大眾參與的方式來完成。在這件作品中,人人都成為了藝術家。
> 「吃設計」系列,瑪瑞吉·沃格贊?攝影:朱銳
> Ciao,Tito!拜拜,鐵托!中國陳旻、法國Joseph Gallix
藝術家埃利亞松曾說過,「沒有食物,一個人會死去。然而沒有藝術同樣也不能活,只是離開世界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食物和藝術,本就是平等且密不可分的。藝術的介入為飢餓與貧困、浪費與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社會問題不僅提供了新的觀察方式與解決路徑,還讓我們對飲食、生活、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了新的思考。而人類與食物的依存關係在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自由的同時亦為藝術的民主化提供了媒介,使得人人都是藝術家成為了可能。在這個自轉公轉不停歇的世界中,藝術與食物的碰撞,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花火!
> 《物盡其用+農場動物》 ,攝影:朱銳
藝術與設計(理論)歡迎您的來稿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東街2號
電話:010-68583578
郵編:100054
E-mail: lihongfei@vip.163.com
官網:www.artdesign.org.cn
投稿平台:http://ysll.cbpt.cnki.net/EditorEN/Quit.aspx
在微信中回復「投稿」可獲得投稿須知
藝術與設計
微信|微博|APP|抖音|頭條
※2018澳大利亞平面設計協會設計獎:歡樂主義完勝
※00後美少女被罵「斑點狗」,卻戰勝霸凌成最美超模: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