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無私才是人的天性

無私才是人的天性

現代的文學作品常常以「物慾橫流」來形容我們如今的社會,的確,如果有時間看看報紙新聞,就會發現金錢至上、損人利己、以怨報德等現象屢見不鮮。有人說,自私是人類的本性,這句話到底正確不正確呢?在哲學家探討出結果之前,科學家卻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我本善良

最近,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對人性自私與否進行研究。為了使研究成果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他們通過網路實驗室召集了全球範圍內數千名志願者參與實驗。

科學家將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分成許多個小組,並為每個志願者分發同等數目的虛擬金幣。志願者可以選擇自己持有金幣,也可以將全部或部分金幣投入小組共有池,最後持有最多金幣的個人和共有池中擁有最多金幣的小組將獲得嘉獎和禮物。

接下來,志願者便在科學家的指揮下進行了三個簡單的實驗。第一個實驗是在沒有任何限制的情況下,讓志願者自主支配手中的虛擬金幣。結果表明,越快做出決定的志願者,越有可能選擇捐獻金幣,並且捐獻的數額也越大。第二個實驗進行時,研究人員迫使志願者立即做出決定是否捐金幣,不允許他們有任何的停頓與思考。這一次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直接捐獻自己手中的虛擬硬幣。最後,研究人員要求志願者們思考並寫出直覺與思考對捐金幣的影響,結果,志願者普遍認為,直覺會使人更願意合作與奉獻,而思考推理則剛好相反。

為什麼思考後願意捐獻的人就減少了呢?科學家表示,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人們普遍更傾向於選擇合作與奉獻,或者說更加註重集體的利益,它已經內化成人類的一種正確的行為方式。比如,我們遇到身處危險、需要救助的人,第一反應都是立刻伸手幫助。即使當我們置身在一個相對複雜的環境當中,面對諸如榮譽、獎懲、金錢等「激勵」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也是保持合作與奉獻的行為方式。

然而當我們經歷了思考之後,就開始猶豫了,幫助人很可能得不償失的想法佔了上風,而「自私」的舉動不但不會受到懲罰,反而能獲得好處,於是,助人為樂的願望就消失了。

不合作,不得活

為什麼「合作與奉獻」、「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等思想會內化成人類的行為方式呢?其實這是進化的選擇。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不會製造先進的工具,也不會耕種作物,為了捕獲獵物獲得生存繁衍的機會,人類便不得不團結起來,採用合作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生存。「合作」在當時是一種共有思想與觀點,很早便成為人格的一部分,而在長久地發展中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而個人利益「激勵」的出現則直接導致了「自私」的萌芽。在氏族公社階段,人們都是無私的,一切所得都會進行平均分配,沒有人會有自私的念頭。而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使得私有制走上了歷史的舞台。當人們想要獲得更多的錢財,想要擁有更高的地位,想要得到更好的聲譽時,「自私」的情況便越演越烈了。由此看來,權衡個人利益的思考便是自私的起源。

這樣看來,人類的基因中真的隱藏著「性本善」的密碼,雖然紛繁的社會環境容易使自私的想法凌駕於其上,但是只要我們順應直覺與本性,便能自覺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通感確實存在
體罰降低孩子的智商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