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祭侄文稿》赴日引出的問題:「展一次傷一次」是怎麼回事兒?

《祭侄文稿》赴日引出的問題:「展一次傷一次」是怎麼回事兒?

前幾天,大家想必被這樣一條博物館展訊刷了屏:

台北故宮博物院把顏真卿真跡《祭侄文稿》送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借展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真跡《祭侄文稿》,這次被台北故宮博物院送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借展,在1月16日已經開展。

顏真卿在史料中以忠烈聞名,人品極高。這件《祭侄文稿》,是他追祭被亂軍所殺的侄子所寫,藝術價值極高,被公認為僅次於《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行書」。因此,這條展訊之前在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許多媒體譴責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展一次傷一次」的國寶級文物就這麼外借。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仔細想想也是,無論是哪家博物館,都絕少將歷史悠久的書畫作品真跡作為展品。故宮博物院展出《千里江山圖》,上海博物館展出董其昌書畫,對書畫愛好者們來說,是一件難得的盛事。

我們還是從文物保護技術的角度來聊一聊:

1)為什麼博物館很少將明清以前的書畫拿來展出?

2)對「展一次傷一次」的說法,應該如何看?

太長不看版:

1)紙質文物不容易保存,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

2)一些修補和重裝的技術可以彌補書畫老化。

3)「展一次傷一次」不太嚴謹,但有合理性,外借展出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4)展出之前詳盡的調查和運輸條件的提高,可以使外借展出的風險更可控。

由來只有新紙笑

有誰聽到舊紙哭

中國國家博物館前段時間借給河北博物院一批明清書畫,1月16日也已開展。假如你看到這批書畫,就能發現其中的紙本乾淨整潔,不像青銅器那樣銹跡斑斑、風霜痕迹可見。你可能會想,紙質文物是不是更容易保存呢?

國博「中國古代書法」展廳 | 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保護工作者會回答你:想多了。

古人常說「紙壽千年」,但這所謂「千年」只是個誇張的說法。古紙雖然分麻紙、藤紙、宣紙等類型,但組成成分差不多,都是纖維素,同時含有少量半纖維素和木質素。一旦它們不安分了,紙張就會老化。

這三種成分是怎麼「殺」紙的?

1)纖維素。這玩意兒在一定條件下會氧化,一旦氧化,纖維素鏈就會變短,紙的強度就會下降。新紙纖維素聚合度一般在1000以上,降到200時紙就會嚴重變脆。

2)半纖維素。 相比於前者,半纖維素的分子中含有更多遊離羥基,所以它的吸水性更大。適量的半纖維素能提高紙張的柔韌性,但多了就會導致紙張易吸水變形。

3)木質素。它在分子結構上含有多種活性官能團,化學性質極其活潑,一個不注意氧化降解,就會生成多種有色產物,紙就變黃了。

明代鍾欽禮《雪景山水》經由榮寶齋修復前後對比

這是紙老化的內因,外因就更多了。這裡不提什麼「水火兵蟲」的極端情況,就說日常,一到夏天,溫度濕度高了,紙張就會加劇降解反應;一到冬天,溫度濕度低了,紙張就容易僵化發脆,失去韌性與活力。這哪是書畫?這分明是祖宗。

光照也是影響紙質文物的一大因素。無論是自然光還是數碼設備,其中的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都會對紙質文物造成損害:光子被顏料吸收,顏料分子被激化到更高的能量狀態、繼而發生化學變化。從我們肉眼來看,就是書畫作品表面出現褪色、裂痕或者硬化等現象。

說來說去,紙質文物需要的就是一個穩定的環境。1982年發掘的吳鎮墓,墓主是明代一位收藏家,用了整整25幅書畫隨葬。隨葬書畫中,紙本的《太白騎鯨圖》與《米氏雲山圖》等均保存完好,堪稱奇蹟。

明·徐良《太白騎鯨圖》| 中國漕運博物館藏

當然,我們平時也不好把書畫放古墓里。所以古人能做的,無非就是平時用樟木盒裝著,避光避灰避潮,春秋兩季晾一晾。隨著科技發展,我們現在可以控制溫濕度,只要把溫度控制在16到20攝氏度,相對濕度控制在50%到60%,紙質文物就能減緩老化過程。博物館的光照也有明確的要求:所有藏品的照明度不能超過300勒克斯,紙質文物更是不能超過50勒克斯。

可是,雖然道理大家都懂,這設備卻不是一般的貴。做過相關實驗的同學可能知道,一個普通的恆溫恆濕試驗箱都是大幾萬起,何況是做成庫房?更不用說後期的維護費用了。所以你要是想知道哪家博物館的財政情況,直接看庫房書畫保存得咋樣,就行了。

某博物館庫存書畫現狀

總的來說,有機文物比無機文物難保存,書畫相對來說又更難保存。說來你不信,國內一些省博都沒有條件給書畫提供恆溫恆濕的庫房。因此別說「紙壽千年」了,清代書畫破破爛爛,也是常有的事。

為了跟老化作鬥爭,中國人從南北朝起就給書畫用上了「定妝」,俗稱裝裱。

裝裱可以保護書畫

但也會讓紙張酸化

我們在博物館看書畫,沒有說一張紙攤在那兒的,一般都用綾或紙裱成捲軸,或者奏摺那樣的冊頁,當然還是捲軸多。捲軸再細分,有手卷、中堂、條幅等,比如《祭侄文稿》屬於手卷,不寬,但可以拉得很長。

手卷裱褙形式

裱捲軸萬變不離其宗,大致流程如下:

托裱:把畫翻過來,用一張大一圈的「命紙」貼在它背面;

鑲條:再把畫翻過來,用四條裁好的綾圍在它四周,於是我們得到了裱好的正面;

覆背:再再把畫翻過來,用一張大托紙把整個背部貼上,於是我們得到了裱好的背面;

裝桿:再再再……哦,這次不用翻過來了,給兩頭裝上天桿地桿,over。

民國時的裝裱店 | Hedda Morrison

《裝潢志》說:「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足見裝裱對書畫來說有多重要。它從物理上保護書畫是顯而易見的,但一時爽之後,又會帶來化學上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酸化」。

酸化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大量使用的漿糊,這種傳統黏合劑是用麵粉和水熬出來的。

第二是膠礬水。我們知道古代墨是加水磨出來的,等於說會溶化,那麼裝裱時為什麼作品不會洇墨?原來人們會在紙上先塗一層膠礬水,這樣紙就會適度「板結」,從生宣變成熟宣。一般說生宣宜寫意,熟宣宜工筆,就是因為這個。

如果膠礬水上不到位,裝裱時就會出「跑墨」的事故

這兩種東西都容易讓書畫酸化。漿糊不用說了,黴菌和細菌最愛吃澱粉,一旦在書畫上賴著不走就會釋放酸性物質,同時澱粉也有可能變成乙酸;而膠礬水裡的明礬,雖然水解產生的氫氧化鋁可以固色,但副產品硫酸也會讓紙張酸化。一句話:越老越「酸」

天長日久的,這亂七八糟的酸就會讓紙張發黃變脆。古人沒有好的解決辦法,裝裱材料小破修、大破換,顏色掉了補上去,實在不行就揭裱重裝。這就是我們幾乎看不到原裝的書畫裝裱的原因。

仔細看《祭侄文稿》「歲」的右邊有半個圓弧。這本來是宋徽宗的雙龍印,元代張晏看見時已經被重裝損毀了

拿《祭侄文稿》來說,由於經過不知多少次重裝,現在上面只有元以後的題跋,宋以前的收藏歷史已經很難看出來了。正因為每次重裝都會造成歷史信息的缺失、且對畫芯造成一定損傷,現在的書畫修復大多是「保守治療」,至於國寶級書畫,就恆溫恆濕伺候著。

別悲觀,咱們還有新技術

當然,說了這些大家不要太悲觀,這都9102年了,方法還是有的。傳統意義上的紙質文物修復就是上文說的修補和重裝,我們這裡說一些「見招拆招」的新技術

首先,紙的老化不是因為纖維素氧化嗎?那麼就可以往裡面添加桿菌、根瘤菌和假單胞菌等微生物,利用其快速產生纖維素的生理功能,來改善已損壞紙張狀況。就目前來看,這種加固技術在絲質文物保護修復中應用較廣。

其次的問題是裝裱帶來的酸化。既然是酸,就可以用鹼來對付它,比如用氫氧化鈣等製成的脫酸劑。但這一定要把握好量,要不然鹼多了也會傷書畫。另一個方法是用超純去離子水多次清洗,利用水溶解帶走紙張里的酸。

也有一些書畫家釜底抽薪,直接捨棄傳統裱法。作品四周用白卡紙鑲上,加個有機玻璃或塑料膜再配框,也挺好看。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較好隔絕水分和空氣,而且拆了框還一樣,缺點是佔地方。

鑲白卡紙,加有機玻璃或塑料膜再配框 | sssc.cn

最後是給書畫一個穩定的環境。有些博物館嫌恆溫恆濕還不夠,乾脆把紙質文物真空保存,或者用氦氣來隔絕氧氣。由於是物理措施,所以通常對紙張不會造成不良影響,但這樣維護成本也會變高。當然,上述新技術的最終效果會怎樣,還有待日後檢驗。對於文物修復而言,這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展一次傷一次」的說法,該怎麼理解

前文提到過,多次重裝會對畫芯造成一定的損傷。因而,形容《祭侄文稿》「展一次傷一次」的說法可能不是那麼嚴謹,但也有合理性

隨著書畫放久變脆,什麼問題都會被放大。比如當時托裱有個忽略不計的褶,或者哪處黏合劑失效導致的空鼓,都有可能造成日後的傷害。換言之,每次展開收攏都是對古代書畫脆弱纖維的考驗。

圖 | Pexels

同時,文物儲存和展出時面臨的條件也有不同。對於博物館而言,展出的文物一般都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文物都在庫房,所以庫房的相關設備投資會更大。在庫房,書畫會卷好裝進畫盒裡,避光避塵,恆溫恆濕,同時有空氣循環系統,保證其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出了庫房就不一樣了。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是運輸。運到本館展廳可能只需要十幾二十分鐘,但這路程是沒有恆溫恆濕環境的,而長途運輸面臨的情況更為複雜。運到展廳後,書畫還要迎接各種環境變化的挑戰。為了觀眾體感,展廳溫度一般都比庫房高;空氣質量不好,文物可能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和微小顆粒物;即使展櫃玻璃塗上了吸收劑,書畫還是有可能受到紫外線影響。庫房裡基本不用擔心的溫濕度、光線和灰塵問題,在展廳里都得認真考慮。

如果技術達標,展廳環境可以做到相對穩定,但是無法達到庫房的條件。而兩者之間的這個「」,就是導致書畫展一次休N年的主要原因。

圖 | Pexels

但是,也不必太過憂慮。涉及國寶級文物的出境展覽,無論是借方還是收方,整個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

展出前,工作人員首先會對文物的狀況做一個詳盡的調查,確保文物符合外借的標準。同時還要認真評估對方博物館的展覽環境,滿足一系列防震、防雷、防火、防盜、防蟲 菌、防潮、防塵、防空氣污染等條件,確保文物的安全展出。

至於大家關心的運輸問題,運輸前首先要根據不同文物的材料、大小、形狀進行嚴格的包裝,這是文物的第一層保護。就紙質文物來說,一般要用無酸紙包裹書畫,裝入密封良好的有防水膜、防潮膠的專用木箱里,用海綿等抗震材料填充。

陸運的話,對運輸車輛要求十分高,需要具備恆溫恆濕以及減震功能的封閉式車輛,並配有監視器。針對跨境展覽,空運相較海運更為安全,因為時間短且機艙內的溫度濕度比較穩定,但是需要做好周全的安保措施。通常,文物的包裝和運輸有專業的藝術品物流公司負責。

王珣行書《伯遠帖》(局部)| 故宮博物院

其實,年代久遠的書畫也並非不可展出。故宮「石渠寶笈」展曾經展過東晉的《伯遠帖》。遼博及上博去年的書畫展不乏唐宋名跡,都可以不用閃光燈拍照。《祭侄文稿》上次展出是七年前,就文物本身而言,它的展覽條件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糟。

1月16日,《祭侄文稿》等一百餘件顏真卿書畫作品已於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始展出。據澎湃新聞報道,《祭侄文稿》被安排在了一處獨立區域進行展示,真跡展陳於低光玻璃展櫃中。

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展海報 | 澎湃

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說,外借展出的確給文物安全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而在技術使風險更可控的今天,文物走出庫房、走向世界,卻也能讓更多的人欣賞、學習、研究我們的文化。

作者:吳二棒

編輯:Danny,vicko238,鄧彪,Luna,Mo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盤點那些越來越不罕見的「罕見病」
從你的叔姨爸媽那裡尋找長壽的線索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