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許多父母了解到,開發寶寶智力最立竿見影的辦法,是和寶寶多說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國際學校14年工作經驗的安妮何在下文中分析了對這一問題誤解的原因。並從背景、孩子的興趣點等方面解答這一問題,並給與家長正確的實操方法。

註: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安妮何」(ID:Miss_Annie_He)

文丨安妮何 編輯丨李臻

對於 30 Million Words,三千萬辭彙差異這個概念,大家不陌生。很多人在說,很多文章也在寫。

推薦一篇文,寫得很細緻。提到的很多點,和我之前讀過的一些資料,都有對應上:貧富家庭之間差的不僅僅是3千萬辭彙,還有他們說話的方式。

在孩子的早期發展中,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我有學過。教的老師,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Catherine Snow教授。

所以今天整理的這篇,是把我學到的,讀到的,加上我的理解與體會,通過我的方式,大白話地說出來。

文章長,但貫穿始終的就一點:據說開發寶寶智力最立竿見影的辦法,是父母和寶寶多說話。但,實際不是這樣的。

先來解釋,What and Why:是什麼?為什麼?......關於之後的How,具體應該怎麼做,要再等下我。

希望通過這些整理,我們可以由表及裡,由點成線,一起把這件事情理清楚。

  • 共通處

大概小兩年前,我寫了《斯坦福的這項研究,打開了我這一年的親子閱讀》。

簡單概括是這樣:


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比較高的家庭,孩子在語言發展上,走在先。認識的字多;對字,詞,更敏感,反應更快。


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庭,則相反。

從出生開始,就落後了。等到上學時,這個差異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


後來研究人員就去找,想要了解,在社會經濟地位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在起作用?因為從顯示的數據來看,確實是社會經濟地位比較高的家庭,孩子的語言發展更好。可這是表面,再深一層的原因呢?


他們把大人和孩子間的對話,記錄下來。


發現,社會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用更豐富的語言,更多樣的語言,和孩子交流。


而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庭,對孩子的語言,更多是指令式的。比如:你不可以這樣,你要那樣。你該吃飯了!你要看書了!......類似這種簡單的,不和孩子多討論的。


......


最後研究總結:社會經濟地位,不是決定因素。而是,不管經濟狀況如何,父母(或其他看護人)都要更多地和孩子交流,更多地使用豐富語言,更多地讓孩子成長在一個Language-Rich的環境里。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些,和我們看到的三千萬辭彙的差異,或者,要和孩子多說話,多溝通,有著共通處。

  • 誤解的開始

正如開頭所說,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在說,很多文在寫,所以當大量信息湧來時,我們很自然地就開始想:啊!要和孩子多說話!我們不光要多說話,還得變著法子地,用豐富的語言說,讓孩子不斷地接觸新的詞!

是不是這種感覺?

不光是我們,當這些研究出來後,國外的很多父母,也是這樣。

大家都意識到,原來我們大人對孩子的語言輸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啊!那還不趕緊地,說啊,說啊,多和孩子說!

以美國為例,他們還生產了一種類似Fitbit記步儀的東西:LENA,幫助家長做記錄。看一天之中,和孩子之間,說了多少話:How much they talk;以及,和孩子說話的頻率是怎樣:How often they talk。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希望通過這些數據的跟蹤記錄,幫助家長意識到和孩子多說話的重要性,從而起到一種【提醒和督促】,多說話,多說話。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

就是,這不是孩子所接觸的辭彙多少問題,而是,這些多出來的辭彙,是在什麼場景中獲得的?

  • 興趣點

後來,學者們對這種語言差異的研究,換了一個角度:去看,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場景中,家長對孩子,說出了這麼多豐富的辭彙?

他們發現,這樣的場景,有一共同規律:孩子對說的話題,非常感興趣;孩子和家長之間,有回應。

等孩子大一點,可以有一些語言上的交流時,他們還會就著這個話題,和家長進行一些有來有往的對話。

這個對話過程:


Truly interesting, truly engaging, and truly productive!


很有趣,很吸引,很有成效!

一句話歸納:Truly Communicating!真正地在對話,對話。

當我們和孩子間的對話,變成有趣,有吸引,有來有往的交流時,這個出發角度就會變。

不是家長在那裡想說什麼說什麼,不是在那裡啦啦啦啦地對著孩子說(talk to, or sometimes, talk at the children),而是,對話,交流,回應(talk with the children)。

當這種回應開始產生,神奇的是,我們大人,會不自覺地,就著話題往下說;會不自覺地,說上更多話;也就因此,會不自覺地,在語言上,給到孩子更多的輸入。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各種研究的數據,看到了在辭彙量上,不同孩子間,確實存在差異。

說到這,大家或許有疑問,會想:你可拉倒吧!半歲的孩子,媽都不會喊呢!你讓他和我有回應??

哈哈哈,很容易這麼想,對吧?

但我們自己是知道的,即使孩子很小,不會說話,但他們會表現出自己的注意力。

在某個時候某個點,孩子會表現出對某個事物的尤其感興趣。那這時,雖然孩子沒有用語言說出來,但他們用眼神,用表情,用動作,做出來了。

他們或許會盯著看,或許會咿呀咿呀叫,或許會發出什麼聲音......總之,他們會對這個事物,做出反應。那這個點,就是孩子的興趣點,就是我們可以進行有效輸入的好時機。比如說:

有的孩子對車,特別感興趣。

那大人在旁邊,就可以Point and Name,指出來,說出來。

指著車,和孩子說:


這是車。你看,車有四個輪子,車可以跑,車會跑很快......(把車拿手裡,給孩子示範,車怎麼跑,怎麼跑很快)。

我在舉例,但這個意思,都懂哈。你就這麼輸入,孩子即使不會說,但是他/她在聽,聽得多了,就會逐漸懂。

這也解釋,為什麼孩子半歲左右,聽到大人說「鼻子」,會對應地指著自己的鼻子,即使他們還做不到用語言清楚地說出這個詞。

順著孩子的興趣點,Point and Name,指出來,說出來,這個比我們想說什麼說什麼,更有效。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說完第一層。

接下來要說的,是越過這一層的第二層。而第二層,才是最核心的,才是我們應該透過表象,所要看到的本質。

  • 信息的獲取

剛才有說,要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就著他們的興趣點,指出來,說出來。

仔細看,每一次這樣的對話(比如,這是車,你看,車有四個輪子,車可以跑,車會跑很快......)不光可以讓孩子聽到更多詞,更重要的,每一次,都是一個讓孩子學到某個東西的機會:An opportunity to learn!

再重複一下啊!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一個讓孩子學到某個東西的機會。

怎樣?是不是感覺突然有想通什麼?

當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興趣點關注點出發,對他們進行語言輸入時;或者,和他們進行對話溝通時,每一次這樣的對話,都在幫助他們,對周圍的事物,進行信息的獲取。

說的詩意一點,是在幫助他們,對這個世界進行了解,To Understand the World!

我們給到的,是信息Information,是知識Knowledge,是內容Content,只不過在給予時,我們選擇了,用語言,作為信息輸入的載體。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語言,是個載體。

背後真正作用的,是我們對孩子輸入的信息,知識,內容:關於自己,關於周圍,關於外界,關於這個世界。

他看了一眼什麼東西,可這個東西是什麼?幹什麼用的? 我們要去告訴。

他吃了一口檸檬,酸得不行不行。這個東西是什麼?為什麼會這麼酸?我們要去告訴。我們要告訴說,這是檸檬,檸檬就是很酸的,而有的蘋果不會那麼酸。

他摔了一跤,大哭。我們可以指著路上的石頭說,你看路上有石頭,有大,有小,各種各樣。要是不小心踩到,很容易摔倒。所以,走路慢一點,別瘋跑。等等等。相信你們一點就通,懂我意思。

我們說的是語言,但語言不是關鍵,無論我們說中文,還是英文。

我們給孩子輸入的,是Information,是Knowledge,是Content,通過這些,幫助他們明白,誰是誰?什麼是什麼?什麼會怎樣?

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有興趣,願意主動探求的情況下,對他們進行輸入:關於自己,關於周圍,關於外在,關於世界。只不過,在進行輸入的過程中,我們使用了語言。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孩子的興趣點,還表現在,等他們大一點時,會逐漸開始問問題,問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就是他們的興趣點。

當我們願意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進行解釋時,An opportunity to learn,就會發生。

表面看,孩子得到的是語言。但實質,他們得到的,是信息,是知識,是內容,是對自己以及外界的認知與理解。

而這些認知,理解,會幫助他們,對之後的學習,更好吸收。那這個,就是一些書里經常提到的,Background Knowledge,背景知識。在學術上,也被叫做Schema。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明白這一層關係後,回來看那些研究和結果。

研究者發現,辭彙量大的孩子,會獲取更多機會,對外界進行了解。

比如表現在以下場景中:


他們會和家人坐在餐桌上,互相說今天一天過得怎樣。

他們問,今天媽媽上班都做了什麼?家長會去解釋。

他們問,為什麼總吃西蘭花啊?家長會去解釋。

他們問,為什麼消防車會鳴笛?為什麼鳴笛那麼響?家長會去解釋。

他們問,爺爺奶奶在哪裡長大?他們為什麼不和我們住一起?家長也會去解釋。

類似這樣的問題,出現在飯桌上,走路時,睡覺前,出現在平時和家長的點滴相處中。

而在另一些家庭,即使孩子提出同樣問題,但很多時候,這些孩子是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及時地,細緻地,被回應,被解釋,被告訴。

而當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得不到解答時,他們對外界的信息獲取,也就對應滯後。於是,語言差異,開始形成。

表面看,是在辭彙量上,差了三千萬,是Three Million Words Gap。但實質,是對外界的了解,不夠多,不夠強,是生生生生擺在那裡的Knowledge Gap啊!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 那要怎麼做?

如果寫,需要寫上一系列。

簡單概括:不是我們多說就好了,而是,我們要和孩子說什麼?

要把重點,放在內容上:


讓孩子對自己,對家庭,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了解。


讓他們對什麼東西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對How Things Work,有了解。


讓他們對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不同的做事方式,對Why People Do the Things They Do,有了解。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當我們可以做到,給孩子輸入一些【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外在】的信息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豐富的語言,用多樣的表達方式,進行輸出。

這個道理這麼想。比如,咱們兩個就這麼聊,那樣的場面會很尷尬。說什麼?怎麼說?從哪裡開始說?

但如果你具體問了我一個什麼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恰好是我知道一點的,那樣,我會對應地,相對容易地,進行一些信息的輸出。我說的話,也就自然會變多。

所以,理順這個關係了嗎?:)

  • 背景知識的作用

為什麼強大的背景知識,會有用?甚至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

因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我們的學習過程,都是通過已知,連結未知,From the Known to the New。當已知豐富強大時,對新知的接收,也就更加快。

比如閱讀。我們了解的話題,讀起來就順。而對於我們不了解的,即使每一個字,都認識,但有時就是看不懂。

正如Catherine Snow教授說的那樣:


People who know more, read better!

懂得更多,讀得更好!

這也解釋,為什麼在之前的文里我有說,一個孩子,讀英文理解不了,字都認識,但就是理解不了。那有時老師會建議,讓大人回家和孩子讀中文。

雖然語言不同,但都是從書里獲取信息,對外界進行了解。而得到的這些信息,會跨越語言,進行遷移,作用到之後的英文閱讀場景中。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閱讀,不僅僅取決於老師大人教了什麼,也不僅僅取決於教會孩子多少閱讀技巧,還取決於,孩子曾經有的經歷,曾經有過的對話,曾經對不同話題所積累的知識,曾經去過的地方,做過的活動,讀過的書…...

一句話概括:從出生,到現在,所經歷的,從外界獲得的,都會影響孩子在閱讀時,對內容的理解。

而這一點,我們自己是有體會的。

有的書,我們曾經沒讀懂,而在有了一些經歷後,突然就懂了。而這個【懂】,包含的東西太多了!

理解,需要背景知識。無論這個之前獲得的背景知識,是來自書,來自課堂,還是來自平時的各種生活點滴。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說到這,額外說一點。

有種說法是,要學好母語,因為只有母語好了,才能學好另一門語言。

但問題是,這不光是語言的問題,這是表面。

真正在起作用的,是一個孩子母語好的這個【好】,要建立在大量的背景知識上。只不過,他們以語言為載體,把這些內容,給表達了出來。

我們有誰見過一個孩子腦袋裡沒什麼東西,然後我們說,他的母語很好很好的?

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說話誰不會啊,對吧? 但體現在對內容,對知識,對外界的了解上,就有差異了。

說了這麼多,總結就是:不是語言輸入多少的問題,而是,在孩子還小時,多幫助他們搭建起背景知識的框架。

表現在:


多帶孩子去經歷。


多帶孩子去讀不同種類的書。


多引導孩子去看不同的角度。(這個可以回看我之前寫的《書架上的鏡與窗》,《關於獨立思考》,《視角與看法》,我有詳細說。)


多引導孩子,以思維做線,將不同的點相連。


......

From the Known to the New,理解,需要背景知識。這些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背景知識體系,對孩子之後的學習,力量將是巨大!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 延伸: 問與答

之前小範圍說起這個話題時,有被問到一些問題,整理在這裡。

問題一:那就是說所謂積累背景知識,閱讀,出去看世界……都是越早越好嘍?

回:這得這麼看,不是讀的多了,去的地方多了,就一定好。而是取決於,在閱讀時,在出去看世界時,都給孩子進行了怎樣的信息輸入。

如果一個孩子,只是讀童話,什麼公主啊王子啊,讀了100多本;另一個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不同領域,不同話題,不同類型的書,雖然在數量上,只讀了50本,但比較下,哪個孩子積累起的背景知識會更多?

所以,不是數量問題,而是獲取信息的深度與廣度。

再說旅遊:

一,不是說,馬上就要大家拉著孩子去旅遊;而是想,通過什麼方式,活動,可以讓孩子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信息的獲得,不只局限於旅遊。

二,旅遊,也分究竟怎麼旅的這個游。帶著孩子去觀察,去體會,去解釋,是一種旅遊,即使去的地方很少。很多景點匆匆過,到地打卡拍照,也是旅遊,即使去的地方很多。

當無法做到廣度時,起碼在深度上,要盡量去做好。

所以核心點還是:獲取信息,並且重視深度與廣度。

問題二:那和孩子說什麼語言,中文?英文?還是混合?

回:在《斯坦福》那篇文里,我有解釋過一點。

當時說的是,如果用其它語言,可以很好地表達,那就說。如果做不到,不糾結,直接說中文。

說到這,有爸媽問,那就代表著,如果我英文不好,就沒有辦法給孩子做英文啟蒙了?

這麼看:

用今天說的內容想,就好理解多了。

表面看,是語言的輸入。但實際,是對自己,對外界的認知與理解。

當我們沒有辦法用另一種語言,對孩子進行有深度,有廣度地信息輸入時,刻意而為之的輸入,效果反而不好。

所以,不是說就不要和孩子說英文了;而是,根據情況來,不要和自己死磕。當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不清時,不要為了什麼所謂的語感,去硬逼自己給孩子輸入英文。

回看我們自己,在我們各自的求學經歷里,我們多少都是可以用英文交流的。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會切實地感受到,有些溝通,我們說不深,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我們走不下去。

而對於我們知道的話題,即使辭彙量不夠強,也會發現,能懂,而且說得順,說得多。

所以核心點依舊是:信息獲取,並且重視深度與廣度。

......

在說到這個話題時,敏慧,一位我很敬佩的媽媽,分享了一個她的做法。

她的做法太妙了!讓我感覺,哇!直接跨越語言的欄,奔著背景知識去!

更多時候,我是說說說,而她是切實地,用心地,在做。把這段話分享給大家,我自己看的時候,當地一下,感覺腦袋瞬間被點亮。


我從孩子小時候,就喜歡屯原版書,自己用普通話讀給孩子聽,感覺和安妮說的背景知識有點像啊!

我覺得好多國內沒有引進的中文版童書,結構編排得很好,科普類書籍通俗易懂,圖片精美,文史地理類的也做得相當吸引小孩。

但指望孩子從小就能英文閱讀,是不現實的。而孩子小的時候,對好書的廣度的需求,好書對於喚起孩子的興趣,又那麼重要,所以都是我用普通話讀的。

我身邊的人覺得不理解,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可我覺得這幾年孩子的變化挺大,因為讀的書比較多。

現在知道了,這不就是思維知識內容,超越語言的遷移嗎?

好了,就說到這裡。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 gse.harvard.edu/uk

  • news.stanford.edu

  • nycwrite.files.wordpress.com

  • wikiwand.com

  • photos by Andrik Langfield, Annie Spratt, Ben White, Dawn, Benjamin Manley, Fabio Porta, Fezbot2000, Jesse Orrico, Kevin Langlais, Picsea, and Val Vesa on Unsplash.

  •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 A brief critique of Hart, B. & Risley, T.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 Catherine E. Snow and Diane E. Beals | Mealtime Talk That Supports Literacy Development

  • Michelle M. Chouinard | Children"s questions: A mechanism for cognitive development

  • Nonie K. Lesaux and Stephanie M. Jones | The Leading Edg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Special thanks to Dr. Catherine Snow and my teaching colleagues for the enlightening discussion on Learning to Talk by Talking,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 offered by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三千萬辭彙的誤解:多跟孩子說話就能提升語言能力?不,你想多了

耶魯Emily老師主講

《批判性閱讀前的必修課》

1元即可體驗!

藤校導師幫你告別低效閱讀!

讓孩子下筆如有神助!

限時優惠

點擊下方小程序

1元體驗原價99元的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