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銘文造型分析
《大盂鼎》為西周早期青銅器,其銘文在當時屬於「官體」,結構嚴謹,排布有序,分析其結構如下。
1.結字瘦長,大小多姿
大篆的象形元素較之後來文字保留較多,其書寫亦更加「原生態」,文字大小、正側的決定因素更多是他的造字原理與自然形象。有一點文字學基礎的同學應該都知道「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大篆中「字」的形體往往都比較大,因為是由大於或等於兩個的「文」合併而成,而每個「文」不論作為單字還是偏旁亦有明顯的大小長扁,而《大盂鼎》本身結字較之《散氏盤》等金文更加「瘦長」,臨寫時切忌過於方正。
《大盂鼎》中的大小關係
2. 方位多變,顧盼生姿
大篆中「字」的組合形式十分活潑,同「字」的偏旁組成往往也會有微妙變化,組合往往不作正局,在臨寫時要觀察仔細。
《大盂鼎》「敢」字的兩種處理
《大盂鼎》偏旁組合的位置關係
3. 正側相倚,一派天機
由於大篆尚未完全脫離象形規範到格子中,所以很多形象更接近他們的「本源」狀態,如「月」像一彎月牙,而「受」字就像一個人遞給另一個人東西的形象,書寫時不應把這些形象規範、規律排列,盡量保持原有風貌,且無論是「文」或是「字」往往都不作正局,有一定角度。
《大盂鼎》中的「月」與「受」
《大盂鼎》結構中的「側」勢
4. 自然排布,疏密有致
《大盂鼎》的疏密關係微妙且有奇趣,由於其自身文字的「象形」性質,在排布時相對「原始」,但往往不作中正對稱的形態,書寫時應仔細觀察,如實表達。
《大盂鼎》結構中的「不對稱」
5. 鑲嵌得宜,形散神聚
雖然大篆沒有緊密的穿插,但在部首的組合中,還是有筆勢呼應的,使沒有直接連接在一起的部分顯得渾然一體,這就是平時所說的「形散神聚」。
《大盂鼎》上述結構特點,有了這五個思路,任何大篆都可以分析透徹,舉一反三,可提高學習效率。
搜索公眾號「陝西省書法院」添加我們。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我們
TAG:主編大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