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內外交困之際,道光皇帝為何會「選錯」了接班人
大清王朝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入駐中原,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歷經近200年,此時的大清王朝面臨著前所未有之危機。此後,道光皇帝又執政十年,雖說道光皇帝依然是那麼的節儉與敬業,但是大清王朝這艘破舊的大船,在其掌舵之下並沒有任何扭轉之勢,甚至是愈加滿目瘡痍。
大清王朝有到這步田地,這個「鍋」當然不該由道光皇帝一個人來背,畢竟沒有前因,哪來後果?並且中國歷史上能夠活過200年的封建王朝寥寥無幾,而且哪個封建王朝到了這個時間段,不是苟延殘喘。但是,誰讓你旻寧(道光皇帝之名字)趕上了呢?趕上了就得咬牙挺過去,更得想方設法改變頹勢,可惜資質平平的道光皇帝僅做到了咬牙挺住,至於扭轉頹勢只能寄希望於後人了。
圖1 道光皇帝,根據關喬昌先生的一幅水彩肖像畫繪製,取自拉葛蘭先生的收藏
道光皇帝最被後人詬病之處就是這接班人的選擇,放著在歷史上縱橫捭闔的老六奕訢不選,愣是選了個「剛愎自用」,還英年早逝的老四奕詝,也就是咸豐皇帝。其實,咸豐皇帝這個人還是很有爭議的,我們的偉大領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評價一個人,應該一分為二」,對於咸豐皇帝之評價也應該如此。關於咸豐皇帝之功過我們暫且放置一邊,本文重點是協同讀者,了解道光皇帝立儲之經過,以及最終選擇奕詝的真正原因。
一、接班人選擇面很「匱乏」
道光十一年,皇長子奕緯被道光皇帝失手打死,道光皇帝一下子絕嗣了,這讓道光皇帝心急如焚,甚至是寢食不安。還好同年全貴妃和祥貴人分別生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僅比奕詝小六天)。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道光皇帝長子名奕緯,以「絞絲旁」為末字,等到了老四、老五名字末字卻是「言字旁」,道光皇帝一改兒子的名字規律部首,就是為了諧音「延年益壽」,老皇帝此時已經年至半百,再也經受不起喪子之痛,真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也不知道是不是改了名字真的顯了靈,沒過兩年,靜妃又出皇六子奕訢,後來又在道光二十年出皇七子奕譞,以及後來的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這三位年紀小的兒子都是一母琳妃所出。
圖2 道光皇帝 行樂圖
雖說道光皇帝兒子一下子多了起來,但是真到了選擇接班人之時,可選面並不廣,僅奕詝、奕誴和奕訢三子年齡上具備接班條件,而且快奕誴就被皇阿瑪排除了競爭資格。原來奕誴這個人個性十足,而且膽大妄為,據說小的時候就往老師的茶壺裡撒尿。道光皇帝對於這個頑劣不堪的兒子,實在是很難喜歡,更不會寄希望這個兒子有統治江山之才。所以在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決定將奕誴過繼給自己已經過世的弟弟惇親王綿愷為嗣,這樣十六歲的奕誴就離開了皇宮,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皇位競爭。
離開皇宮的時候,奕誴還是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生母,但是等他到了惇親王王府的時候,發現這是父皇對自己的偏愛啊,不但坐擁大筆家產,而且身為郡王的他在王府中想幹啥幹啥,再也沒有皇宮裡的條條框框約束自己,他可以穿著大褲衩子,拿著大蒲扇在什剎海納涼,跟市井商販談天說地,日子快活簡直爽上天。唯一讓他有點不自在的就是,每天還要到紫禁城讀半天書,但對他來說就是搭半天功夫而已。
所以此時皇位繼承人的競爭就鎖定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之間了。
圖3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
二、艱難的抉擇
這個繼承人的抉擇,真的是讓道光皇帝糾結到咽下最後一口氣,因為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也各有所長,取捨之間實在是難為了老皇帝。
由於之後奕詝和奕訢在歷史上的表現,人們很自然地會認為奕詝能力遠在奕訢之下,道光皇帝就是老眼昏花地選錯了人,甚至很多人臆奪了一些咸豐皇帝施詭計而騙取老皇帝信任的故事。至於奕詝做了皇帝的各種表現,那已經不是道光皇帝的事情了,但是就當時而言,倘若奕詝較之奕訢,果真是相形見絀,道光皇帝又怎麼會「選錯人」了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奕詝絕對沒有那麼不堪,甚至可以說很優秀。奕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任皇后,但是年僅三十三歲就不幸病亡,道光皇帝親賜謚號「孝全成皇后」,不難看出道光皇帝對年輕亡妻不舍之情。當時奕詝年僅十歲,被父皇交於靜貴妃撫養,這靜貴妃就是奕訢的生母。
圖4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咸豐帝生母
雖然歷史上記載,靜貴妃對待奕詝如同己出般的關愛,通過奕詝登基之後對於這位養母的態度,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靜貴妃對他不錯。但是,再怎麼不錯,還能好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嗎?生長在皇宮之內的奕詝,小小年紀就知道如何收斂鋒芒。我們在閱讀有關奕詝、奕訢兄弟二人少年時代事迹之時,有兩點發現:第一,就是兄弟二人感情甚篤,可以說是棠棣情深,我個人時常認為,倘若兩人不是皇位競爭之關係,說不定真能再現世宗雍正皇帝和怡賢親王胤祥,兄弟同心之佳話;第二,那就是奕訢處處都強於奕詝,無論文武,奕詝總是甘拜下風,難道奕詝就這麼「差勁」嗎?其實不然,很多時候都是奕詝讓著弟弟,因為如前所述奕詝要收斂鋒芒,用「韜光養晦」這個詞可能不太準確,但是事實就是這麼回事。
那麼作為父親的道光皇帝,對於兩個兒子的各種表現是比較有數的。他心裡清楚兩個兒子的各自特點,奕詝城府深,懂得收斂個人鋒芒,並且懂得謙讓,這就是在遺詔中對奕詝的評價「長且賢」,倘若此時正值盛世,我想道光皇帝不會如此猶豫,奕詝一定是最佳人選。而奕訢能力確實在眾兄弟之中鶴立雞群,而且為人正直,甚至是嫉惡如仇,對於此時的大清更需要這樣一位能夠披荊斬棘的領導者。取捨之間,老皇帝真心很為難啊!
圖5 孝全成皇后與幼年咸豐《璇宮春靄圖》
三、最終的抉擇
不管這個決定多麼難做,都是必須要做的。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經過反覆思索最終定立遺詔於橘匣之內,之後道光皇帝沒有再對這份遺詔加以更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在送走了皇太后(非親娘勝似親娘)之後,自己也燈盡油枯。道光皇帝緊急召見了所有王公大臣以及近枝宗室親王,與自己卧榻之前,當然也有他的兩個愛子奕詝和奕訢。由軍機大臣文慶當眾開啟橘匣宣讀遺詔:皇六子奕訢(此時全場一片寂靜)封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落款道光二十六年,還有老皇帝的親筆簽名。據說遺詔宣讀之後,奕訢生母皇貴妃當即暈倒,被太監抬了出去。
圖6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為什麼道光皇帝最終會放棄奕訢而選擇奕詝?
關於當時道光皇帝的心內獨白不可能留在紙面上。但是我想,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大清江山,其次作為父親也要考慮將來兄弟相處。奕詝作為嫡子且年長為兄,倘若奕訢當了皇帝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哥哥?當然,奕詝上位之後,對待自己這位弟弟也是嚴厲打壓,但是果真要是二人角色顛倒,對於奕詝面臨的恐怕不是用不用的問題了。而且,就算哥倆撕破臉,別忘了靜貴妃是奕訢的生母,也是奕詝的養母,奕詝再怎麼不待見奕訢,奕訢還有這個保護傘,關鍵時候不至於丟了性命,而奕詝他沒有啊!而且,縱觀大清歷史,還是弟輔兄能「安全著陸」居多,兄輔弟能善始善終者聊聊。另外,再審視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就是實際例子。道光皇帝這個抉擇真正是用心良苦!
不管怎麼樣,一切都塵埃落定,最後奕詝登基為皇帝,次年改元「咸豐」,在兩年之後正式頒布聖旨,正式落實父皇遺旨,封奕訢親王爵位,賜名號為「恭」,這個名號可謂是寓意深長啊……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為什麼古人不僅有名有字還有號,在生活上要如何區分使用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為何國力空虛的趙國當時沒被秦所滅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