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輕易認輸,直到我生了個兒子……
養育男孩的老母親們
註定經受著
更多的磨礪
文 | 佟霏
本文由親寶寶原創首發
1
早上看到了人口已經負增長的新聞報道,閨蜜就對我發動了「催生」攻勢:
你再生一個吧,轉眼孩子上學了,生活多乏味。
What?乏味?老母親已經充實到快爆炸了。
如果你的朋友圈裡,有那麼幾個人每天都運動超過10000步以上,她未必是運動小達人,很有可能僅僅是——她生了個兒子。
如果你的好朋友忽然開始熱衷居家神器,剁手各種掃地機器人、吸塵器……
未必她是個居家型主婦,可能僅僅是收拾的速度趕不上熊兒子嚯嚯的速度而已。
我人生的轉折點,大概是從兒子出生的時候開始的。
畢竟,在我學習了108種扎小辮技巧以及N種母女裝搭配方式之後,竟然措手不及地迎來了一個大兒砸。
萬萬沒想到,從此以後「水深火熱」的狀態就沒離開過。
家裡每一個地方,都是他運動的戰場。滿屋亂竄、上天入地、爬高鑽洞無所不能。沙發背、窗檯、桌上、柜上,都是他自由奔跑的賽道。
老母親的心,每一天都在嗓子眼上吊單杠。
熊孩子的攻擊說來就來,他的日常健身是「舞劍、耍大刀」,沙發墊子、玩具車子……娃一激動起來,連自己都敢扔。
彎腰撿個東西,也要提防有一個「重磅炸彈」突然竄出來騎「大馬」,壓折了為娘的一把老腰。
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偷摸憋壞道兒。老母親每一天都在吼與吼不動之間垂死掙扎。
2
如果沒有對比,或許我還能安心做一個水深火熱的老娘。
可關鍵是別人家的小閨女兒,不僅水靈,而且還乖出了天際。
家有女兒的周末,多數時間是過家家、畫畫、看繪本這種小範圍偏靜態的遊戲,就算瘋玩起來,也是間斷性的。
家有兒子的周末,每天上演的是持續性鬧鬧哄哄地你跑我追、枕頭大戰,以及各種各樣的槍、炮、車組團大戰。
活動範圍從卧室到廚房,從地面到沙發背……
帶兒子去畫畫班,旁邊女孩坐在椅子上安安靜靜等,不耐煩了也就是在椅子附近走動走動。
而我,始終追著上躥下跳的兒子沒消停過。
幼兒園聯歡會,小女孩們各展才藝,唱歌、跳舞、彈鋼琴有模有樣。一群小子們群魔亂舞、四散逃竄、嗚嗷喊叫。
老師開始留作業了,家長私聊群里嘮地最熱鬧的全是男孩家長。
「學不會咋辦啊?」
「坐不住咋辦啊?」
「吼不動了咋辦啊?」
……
一問女孩的媽媽們,得到的答案是:「她自己寫,幾分鐘就寫完了啊」。
男孩和女孩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家有兒子和女兒的閨蜜現身說法:
女兒4歲時喜歡畫畫,已經能畫全家福,給媽媽畫上漂亮的耳環和卷卷的髮型。
兒子4歲時畫了人生第一幅畫,看了半天沒看懂,問他是什麼,答曰:一堆粑粑。
老母親感覺心塞一萬點,能夠帶給我安慰的只有一種人——家裡生了倆兒子的。
朋友家老大6歲,老二4歲。吼完大的吼小的,一天大兒子犯了錯,朋友準備開揍,小兒子忙不迭地送來了——拖布。
朋友想想沒下去手,老二扭頭跑開,又送來了擀麵杖……呃,說好的相親相愛呢。
女孩撒起嬌、哄起人來,能讓人酥到骨子裡。
閨蜜家的女兒就是一個「哄人精」,張羅著長大了給爸爸媽媽買大House,永遠都不要和爸爸媽媽分開。
至於男孩嘛,下面這對母子的對話很有代表性:
兒子:媽媽,以後我買一個甲殼蟲車,帶上我媳婦去逛去。
媽媽:你不帶上爸爸媽媽?
兒子:你都老了你還去逛啥。
扎心了,果然女兒都是貼心小棉襖,養兒子都是替別人養棉襖。
把對兒子的嫌棄,和對女兒的偏愛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還有男神張亮。
前段時間,張亮更新了一條微博,內容是這樣:
關注女兒細心到手指甲,對兒子就是各種忽視……
沒辦法,誰讓女兒是天生萌物呢。相比之下,兒子都是來幫爸媽渡劫的。
3
有時候我也很詫異,男孩和女孩,明明是一個地球上的生物,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後來發現,男孩還真不是故意搗亂,而是壓根就有生理不同。
在還是6周大的胚胎時,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就產生了。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更高,小腦更活躍,也更樂於從肢體動作中學習,這直接導致他們成為了根本停不下來的小陀螺。
生理因素的不同,使男孩的發展規律和女孩的發展規律有很大不同。
女孩的語言能力優先發展。
所以常常有女孩三四歲話說的很溜又有條理,而男孩卻一句話都說不清楚的情況。
待到上小學之後,男孩的語言能力才會慢慢地追趕上來。
女孩的手指精細動作也優先於男孩發展。所以,女孩常常能夠安安靜靜地做手工、剪紙,做抄寫的作業也做得更好。
女孩的自我調節能力也比男孩發展更早。因此,女孩對自我有更清晰的認識,更擅長做計劃和調整策略,也有更好的意志力和自我約束力。
這一點到了小學高年級,男孩才能夠逐漸追平。
除了生理的不同之外,性別偏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不允許男孩哭,認為女孩就應該更加安靜和善解人意等等。
有研究發現,社會的性別偏見能夠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知,女孩認為自己在閱讀和親密友誼上優於男孩,而男孩則認為自己在數學和運動方面優於女孩。
久而久之,這種認知會使孩子避開自己認為不擅長的方面,最終影響能力的發展。
4
因此,種種跡象都表明了,養育小男孩這種生物的老母親,註定要經受更大的磨礪。
其實,這一路的磕磕絆絆,小男娃們的成長也並不容易。
帶給我們暴擊的種種因素,也在困擾著當事人——他們自己。
男孩更加需要父母的包容、理解和等待,等待這株相對晚開的花,能綻放出自己獨特的顏色。
養育男孩,我們需要尤其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傾聽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前些天,我在公園裡遇到一對母子。
兒子最好的朋友搬走了,哭著跟媽媽傾訴。媽媽打斷兒子說:男子漢要堅強,不能哭,以後你還會有新朋友的。
男孩憋住了哭,卻失落地在公園的椅子上坐了很久。
年幼的男孩本來就在表達上相對處於弱勢,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傾聽和理解,引導孩子把情緒和感受表達出來。
只有被看見和表達的情緒,才能夠得到疏導。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情緒的控制和管理,也成長為更加陽光自信的自己。
給男孩更多的自主權
男孩需要更多的自主權,來發展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
兒子小樹前段時間愛上了地震的遊戲。
所謂地震遊戲就是桌子、椅子翻倒,玩具車也全部翻車的現場,家裡每天都是地震現場,老母親咬碎了後槽牙忍了。
家有男孩,這種時刻註定要經常面對。男孩天性好動,時不時的就把家裡嚯嚯成「災難現場」。
但男孩正是在這樣的創造、破壞、復原中發展自己的能力的。
越擁有自主權的孩子,越能夠理解行為的過程和帶來的結果,以及如何在遊戲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為。
養男孩,需要更慢一點
靜待花開這個詞,考驗的更多的都是男孩的爸媽。
接受男孩與女孩之間發展順序不同的差異,看見男孩自身的成長,而不去拿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
允許男孩慢慢長大,是對男孩更好的善待。
不過,自從養了男孩,老母親也不是一無所獲。
臉皮更糙了,嗓門更高了,心理承受力也更強了,遇到點風浪心情也更平和了……
就在剛剛,熊兒子用剛吃完酸奶黏答答的嘴巴在我臉上「呱嗒」了一口,然後在一旁偷笑了半天。
呃……這就是兒砸表達愛意的方式吧。
男孩從生理和心理上
註定了他們比女孩
更鬧騰、成長更慢
你家男孩也是這樣的嗎
留言和軒媽說說吧
微信改版之後,
你是不是經常找不到軒媽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親寶寶育兒「設為星標」吧
※流感高發期,如何預防和應對寶寶生病?
※不敢讓孩子吃零食?這9款自製零食孩子愛吃又健康!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