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造島神器」出馬,在印度洋「搞事情」

中國「造島神器」出馬,在印度洋「搞事情」

【觀察者網 綜合報道】

我國「造島神器」出馬後,269公頃的海島在印度洋「拔地而起」!

據《人民日報》1月18日報道,本周三(16日),中國與斯里蘭卡共同開發的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填海造地工程順利完工。

在2年時間裡,該項目共完成269公頃的土地吹填,是印度洋上最大的單體填海造陸工程,也是中斯兩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務實對接的重點項目。

科倫坡港口城項目航拍圖(李佳偉攝)

要實現這一工程,自然少不了我國的「造島神器」——以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建」)所屬「浚洋1號」為代表的4艘耙吸式挖泥船。該船自2016年10月開始參加建設,總艙容量21028立方米,最大挖深約90米,是亞洲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

浚洋1號虹噴施工俯視圖 (資料圖)

提前兩個月完成填海任務

1月16日,中國交建與斯里蘭卡政府聯合投資開發建設的科倫坡港口城項目陸域形成完工儀式在科倫坡隆重舉行。

中國交建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公司總經理江厚亮宣布,科倫坡港口城269公頃的填海土地已全部形成,較計劃提前了兩個月。

工程建設總負責人王昊表示,作為中斯兩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合作項目,該項目是中資企業在斯里蘭卡最大、在斯里蘭卡本國也是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一級投資約14億美元。

斯里蘭卡大都市和西部省發展部科倫坡港口城項目總監尼哈·費爾南多表示,「建造一座新的港口商業新城,能夠填補新加坡與迪拜之間金融中心的空白,提升科倫坡的國際地位」,

該港口城項目精準對接斯里蘭卡「大西部省」國家發展戰略,將促進斯里蘭卡國家經濟發展,為民眾創造就業機會。費爾南多說,「該項目是中斯共建『一帶一路』的典範,將有力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

斯里蘭卡工程人員 圖源:人民日報

按照規劃,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毗鄰科倫坡中央商務區核心,是科倫坡中央商務區的延伸。從2014年9月動工,該項目的整體開發時間約25年,將為科倫坡打造一個全新的中央商務區。該項目建成後將有超過25萬人在此工作生活,成為南亞地區的一座世界級都市。美國《福布斯》雜誌將其評為「影響未來的五座新城」之一。

一天內可將一個標準足球場堆高35米

「滄海」變「桑田」已經成為現實。中斯建設者們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填海造地過程中,中企旗下的「浚洋1」「萬頃沙」「新海鳳」「新海龍」4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不分晝夜來往於取砂區和吹填施工現場,日吹填工程量高達25萬立方米,一天內可將一個標準足球場堆高35米。該項目累計完成7400餘吹填船次,完成回填工程量達7100萬立方米。

「浚洋1」、「萬頃沙」、「新海龍」、「新海鳳」四艘挖泥船在施工 中國港灣科倫坡港口城項目部供圖

隨著填海造地完工,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完工現場看去,填海工程外圍全長3245米的防波堤仍在緊張施工建設中,各種大型機械依然各就各位。據悉,防波堤目前完成2800米,防波堤內,約2公里長、科倫坡市區唯一的沙灘雛形初現。

據介紹,科倫坡港口城項目總體規劃分為五個部分:從陸地到海洋依次是遊艇碼頭區、金融區、中央公園、國際品牌帶動區和宜居生活島。目前碼頭區已經初具雛形,二級開發招商已經提上日程,預計規劃建築面積超過570萬平方米,將為當地創造8.3萬個穩定就業機會。

港口城規劃圖 圖源:中國港灣科倫坡港口城有限責任公司

在國際上缺少可借鑒的開敞式人工島建設研究和工程實踐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開展了印度洋季風期環境下的人工島開敞式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課題,對設計技術和生產技術進行系統性融合和創新,包括引進扭王塊200噸大型機械臂可視化安裝施工工藝、可視化埋破系統施工技術等。

江厚亮表示,填海工程完工不僅標誌著整體項目工程取得重大進展,也是中國技術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完美展現。斯里蘭卡大都市與西部發展部長拉納瓦卡說,「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創造了技術奇蹟,也是斯里蘭卡有史以來最壯觀的發展項目,將助力科倫坡成為南亞重要的經濟中心。」

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程學源表示,269公頃新土地是中斯友誼的見證,作為造福斯里蘭卡社會的民心工程,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將成為斯里蘭卡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科倫坡項目建成,「造島神器」功不可沒

科倫坡港口城項目的完工與4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的作用密不可分,在網民眼裡,這些挖泥船還有個更直觀的綽號——「造島神器」。

這是因為,相比傳統打圍堰、沉箱等填海方式,具有航行動力的挖泥船在成本與效率上均更勝一籌。尤其是在吹填人工島嶼時,它可以藉助自身攜帶的裝置,對水下低質表層的泥土、沙、石塊等沉積物進行挖取、提升和輸送。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鐵流就曾在科普文章中介紹:

「由於南海距離中國大陸海岸線較為遙遠,在南海填海造島採用從大陸運輸填海材料的做法並不現實。那麼,最好的解決之道則是就地取材。由於在南海島礁附近有大量的沙石,將這些沙石聚攏起來,就能實現在局部形成較大的島嶼。」

而按照施工特點,挖泥船可分為耙吸式、絞吸式、鏈斗式、抓鬥和鏟斗式。

這次以「浚洋1」為代表的四艘挖泥船,就屬於耙吸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通過置於船體兩舷或尾部的耙頭吸入泥漿,以邊吸泥、邊航行的方式工作。其作業環境通常以淤泥、黏土、粉砂、細砂、粗砂、碎石、礫石和卵石等為主,具有機動靈活,效率高,抗風浪力強的優點,適宜在沿海港口、寬闊的江面和船舶錨地作業。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在建造疏浚船舶技術上長期落後——現在全世界超過2萬方艙容的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約有12艘,其中絕大部分屬於實力雄厚的歐洲疏浚公司。中國疏浚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時,往往缺乏高端設備支撐。

2016年10月,中交集團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資1.6億歐元、在荷蘭建造的「浚洋1」號在廣州正式交付,隨即赴科倫坡參與建設項目。

「浚洋1」總艙容量21028立方米,開啟了國內同型船超過2萬立方米的新時代,也是亞洲最大、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耙吸式挖泥船,擁有目前歐洲四大耙吸船公司所少見的雙耙臂管水下泥泵裝置。此外,其挖泥系統全部採用變頻自動化控制,還配有環保閥。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浚洋1」具有強大的疏浚和吹填造地能力,每小時挖泥約2萬立方米,相當於在一個國際標準足球場上堆起一層樓高的泥沙量。其耙臂最長可以伸到海底90米處挖泥,並可直接通過「彩虹吹」將疏浚泥土吹到距離150米的岸上,滿艙時間僅需84分鐘。若是通過接駁排泥管實施吹岸施工,則距離超過4000米。

邁向挖泥船國產化與「中國智造」時代

「浚洋1」的建成使用,標誌著我國挖泥船企業開始走向「中國智造」的時代。「天鯤號」的檢驗投產,成為我國在這一高端設備領域國產化的重要成就。

「以前是十年才造1艘挖泥船,現在是一年就出廠10艘!對於中國疏浚人而言,只有看著自己製造的挖泥船在藍色的大海上劈波斬浪才是真正的驕傲。」曾任廣州航道局副總工程師的羅日佳說。

據報道,今年1月9日,中國自主設計建設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通過性能檢驗、正式具備投產條件,為我國的「造島神器」又添一員「幹將」。

不同於「浚洋1」,「天鯤號」在分類上是絞吸式挖泥船,這種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在吸水管前端環繞裝設有旋轉絞刀。作業時,通過旋轉絞刀對水域底部的泥沙進行切割、攪動,然後泥漿被管道吸入並輸送至預定區域。

「天鯤號」配備了可以切碎堅硬岩石的絞刀

「天鯤號」作為我國首艘從設計到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首次使用了絞吸船自動挖泥技術,是中國疏浚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確保了生產效率長期保持在較高標準。

此外,該船還配備了6600kW功率的絞刀,並分為通用、黏土、挖岩與重型挖岩4中類型,可以挖開並切碎海底非常堅硬的岩石,這是其相較於「浚洋1」等耙吸式挖泥船最大的優勢。

據介紹,「天鯤號」的最大挖掘深度達到35米,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將600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萬米之外。由於「天鯤號」具有噸位大、爪牙鋒利、挖掘和傳輸效率高等優點,在以後的造島工程中,將大有用武之地。

中國的挖泥船建造,從最初完全依賴進口,到逐步過渡到國產化建造,一直在不斷升級換代。其背後折射出中國疏浚企業堅持自主創新、探索謀求發展、不斷走向世界的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從豆粕到測控站,中阿合作能否再上台階
澳大利亞印裔警察向華人大喊「滾回中國去」 遭網友怒懟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