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到溥儀,中國為何難有大進步?這二個原因鮮有人知!
哲學家黑格爾評價:「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客觀的說,這一句話固然有偏頗之處,但卻未嘗沒有道理。從秦始皇到溥儀,一共2100餘年,中國社會有什麼進步?每一個封建王朝,都逃不了「立朝-治世-鼎盛-式微-衰落-毀滅」的模式!總之,從各個方面來看,在這2100餘年中,中國社會真沒什麼大進步!
當然,進步肯定有,要麼只是局部性,要麼小幅度改變,真正推動中國社會革命性大進步的舉動,卻真沒有。
對於這一話題,傳統認為是「皇權至上」、「重農抑商」、「獨尊儒術」等原因造成的。那麼,果真如此嗎?其實,可能不盡然,至少不能將「主要原因」歸咎於此。
這三個原因,都遭遇了一個特別的王朝,即:宋朝!縱觀宋朝300年歷史,「皇權至上」、「重農抑商」,幾乎不算太存在,宋朝社會寬鬆,皇權也不專制,也不抑制商業,最終相比其他王朝,雖然宋朝進步較大,但依然缺少革命性的大進步。
更為重要的是,獨尊儒術最嚴重的時候,就是在宋朝。然而,宋朝卻比漢隋唐、元明清進步更大。因此,中國歷史陷入循環,沒什麼大進步的板子,不能打在孔子的儒學身上。
當然,有人說南宋已有資本主義萌芽,會有革命性進步,所以如果給宋朝時間,宋朝會還給世界一個奇蹟。但問題在於,這是一個假設,永遠沒辦法知道宋朝能否做到這一點。
既然如此,是什麼導致了中國社會2100餘年沒什麼大進步呢?其實,看一下春秋戰國,或許能得到二個鮮有人知的答案!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反而飛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學術、技術進步等,都讓後世側目!
(1)列國紛爭,其實更有利於進步。大一統之後,國家存在惰性,而春秋戰國時,列國競爭,在招攬人才、治國思想、軍事改革等方面,只要利於國家強大進步的,很多諸侯國都樂意嘗試和改變。相反,大一統之後的國家,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2)講究規則,相比後世,春秋戰國更講以制度治國。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不講規則,反而追求「變通」、「識時務」的大智慧,更可怕的是,把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運用到了政治權謀中,從而有了無毒不丈夫之類。
於是,歷朝歷代只想突破規則、投機取巧(簡單粗暴,省時省力,卻對社會有傷害),而不是在規則框架之下費勁腦汁的想辦法。比如清軍入關之後,突破傳統規則的對江南大規模屠殺,而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既能讓江南臣服,又能保留江南繁華,那麼社會就能進步了!
舉一個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排隊現象。從上世紀到本世紀初,因為不講規則,大家看到了排隊的進步嗎?或許有一些進步,但總體依然是一哄而上,身體強壯者擠在前面。其實,如今不少地方還是如此。現代排隊尚且如此,古代不講規則的社會,還如何進步?
正因這兩點,所以從秦始皇開創封建時代,一直到溥儀遜位,中國社會的本質依然沒什麼太大的進步。
尤其是不講規則這一點,非常值得深思,皇帝不守規矩,大臣不守規則,百姓爭相效仿,整個社會就亂了,投機之風盛行,何談進步?在很多歷史名人的評價中,明朝海瑞是一酸儒,然而不要忘了一件事,他做到了遵守規則——儘管規則有不合理之處。從西方來看,之所以能崛起,除了文藝復興等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遵守規則」!
※清朝最牛的漢臣,康熙提拔他,雍正重用他,乾隆卻抄他家!
※朱安一生凄涼,留下的二句話讓人唏噓,魯迅該負多少責任?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