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之美——佛像衣紋造型淺析
犍陀羅如來坐像 2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佛教起始於印度,隨著古希臘的侵入,希臘文化隨之傳播。犍陀羅是首都也是佛教傳播活動的中心,在大乘佛教影響下犍陀羅地區佛教徒在古希臘雕刻藝術的基礎上率先雕刻出佛的形象。早期犍陀羅佛像與真人大小相同,典型的歐洲人形象,鼻樑挺直,雙目深陷,頭髮捲曲呈波浪式,又稱「亞波羅式」。一般著通肩式大衣或袒右肩袈裟,帶有希臘神像斜披外衣的效果,稱「陶格式」大衣,凸起的U字形衣紋顯得大衣很厚重,大起大落,給人強烈的立體感覺。
釋迦牟尼佛像 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
雲岡石窟第20窟
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開鑿成「曇曜五窟」,其中以雲岡石窟第20窟的釋迦牟尼佛像最有特點。該像高13.5米,高大雄偉,氣勢磅礴。佛像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面相方正,大耳垂肩,身著袒右肩袈裟,右肩大有偏衫,大衣領口有折帶紋。衣紋採用陰刻與陽刻相結合的形式,線條簡樸硬直,既生動地表現了袈裟厚實的質感,又突出了軀體的起伏變化。曇曜五窟造像開創了新的風格—「雲岡模式」。這時期金銅造像衣紋表現手法十分特別,先是施一層立體感較強的大衣褶,而後在大衣褶上陰線刻畫細密衣紋,呈平行狀分布,最後又在大衣領口的衣邊上施以翻卷的曲線形衣紋(折帶紋),體現了當時北方民族鮮明的審美特徵。
菩薩立像 盛唐
山西博物院藏
唐代,佛像藝術迎來了黃金時期。造像豐碩肥美,風格成熟,技法高超,樣式多樣,展現出生機勃發的盛世氣象。特別是盛唐時期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外文化交流異常活躍,使唐代佛像藝術進入了中國佛像藝術發展的真正成熟期。總體上看,佛造像的軀體都非常壯實,肌肉飽滿而富有張力,面相豐滿圓潤。另外,造像衣紋處理也頗具時代特點,它不是單一、死板地運用一種或幾種技法,而是根據造像各部位和姿勢的變化需要,陰雕陽刻相互結合,靈活運用,衣紋圓轉流暢,真實自然。如一些造像垂落於身前的衣褶雖多,但布排井然有序,看上去繁而不亂,優美大方。
釋迦牟尼佛禪定像 後趙建武四年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仔細觀察,隨著佛教造像逐漸成熟。工匠的工藝越來越精湛,佛像上的衣服紋飾線條趨於流暢柔和,不僅很好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風格,更是在線條的雕刻上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中國繪畫重線條的表現力也影響到中國雕塑的風格,以既有表現力又有形式美的線條使得中國傳統雕塑在世界雕塑中具有鮮明的東方民族風格。
釋迦牟尼佛像 南朝梁太清二年
台北鴻禧美術館舊藏
無論是秀骨清像還是唐代的圓轉流暢都體現了中國的思維和審美觀念,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是優秀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啟示。
釋迦牟尼佛像 元惠宗至元二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線條的裝飾可以說是一種造塑手段,以巧妙的修飾、細節的把握,使佛像充滿了神韻。從粗大的紋飾表現厚重到細小的紋理突出細節,線條本身具備的表現與裝飾兩種功能愈發得以保持和強化。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及精神內涵、審美個性與氣質,無不表現出民族文化藝術的傳統性。
原文作者:丁傑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7年11月刊《論佛教造像衣紋造型特徵》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頭條號
百家號
※《古董局中局》開場鑒寶行話,沒你想的那麼高深!
※元旦來臨 新年新氣象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