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國學典籍:道德真經

國學典籍:道德真經

《道德真經》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或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後為道教奉為主要經典。唐代尊為《道德真經》。關於老子和《老子》這部書的時代問題,學術界爭論較大,尚無一致的結論,一般認為最後成書於戰國時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稱,老子應關令尹喜之請,「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種《老子》帛書寫本,則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文字亦略有差異。 《老子》歷來有多種本於,其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兩種,道教以河上本為準。

《老子》採用哲理詩的形式寫成,整個哲學思想由「道」展開,「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範疇,「道」字在書中出現了七十餘次。他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 《老子》包含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對立依存的關係。他認為善惡、美醜、長短、高下、前後、有無等都是對立的統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體察到事物的矛盾會相互轉化,「反者道之動」是事物運動的規律。在認識論上,老子則主張「滌除玄覽」,靜觀萬物的循環演變。他不重視經驗知識,認為「不出戶,知天下」。在社會政治觀上,他主張無為而治,並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國圖畫。他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絕仁棄義」。

《老子》成書後,從戰國末的韓非起,歷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稱,詮疏箋注《道德經》者,六十餘家,並對各家特點作了論述。元道士張與材稱:「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今人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續編,所收注本共計三百五十四種,八百零一卷,《正統道藏》存有五十餘種。

歷代注家因時代之不同,注釋思想即各具特點,元道士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卷下說:「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且各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有的視之為君人南面之術,有的視之為兵書,有的視之為養生書。致使《老子》注釋書千姿百態,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經》為祖經,歷代註疏者甚眾,在諸家註疏中佔有很大比重,但同樣因為時尚不同和個人理解的差異,而呈現各自的特點。總的特點是將《老子》宗教化,從中升華出與宗教相通的內容,以之作為道教教理、方術的根據。

西漢初,黃老學大興,《老子》成為其主要經典。漢武帝以後黃老學逐漸向黃老道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開始宗教化。東漢時,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從宗教角度理解和闡發《老子》,以之作為治國治身和修養成仙的理論依據,這給予當時的神仙方士以啟發和影響。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即有與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似的思想,並汲取《老子》中的許多思想作為理論根據。到東漢後期,《老子》便成為道教所奉的經典,寫出注釋書《老君道德經想爾訓》,以道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並將其作為教科書訓育徒眾。漢代道教老學的主要特徵是黃老神仙長生思想,借用老子的「道」作為其神仙學說的理論依據,理論思維的水平不太高。

魏晉玄學的產生,給道教老學以新的啟迪。曹魏時道士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老子》,為道教老學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發展到唐代,經成玄英、李榮等重玄派學者的發揮,遂成為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學術流派,成為當時道教解老轉代表,連唐玄宗註疏《道德經》時也深受其影響。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對重玄派深為推許,認為「孫登以重玄為宗,宗旨之中,孫氏為妙矣」。重玄派解老有兩大特徵: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運用這種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義得到了發展,進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論思維水平。

唐初成玄英的《道德經義疏》、李榮的《老子注》系重玄派代表作,顯示了唐道教的理論水平。成、李二人著重闡發「重玄之道」,認為:玄是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深遠之玄,理歸於不滯,既不滯有,也不滯無,有無都不執著,故稱為玄;人們在不滯於有、無之後得非有、非無,雖謂之玄,但還不是真道,還不能滯著於此玄,必須對此非有非無之玄繼續否定,直到永不執著,一無滯礙,「寥廓無端,虛通不礙」時,才是重玄之道。這是種無限否定的思維進程,通過無限否定證成重玄,其思維方法來源於佛學中道觀。自魏晉迄唐的發展過程中,道教老學逐漸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學術特色和側重點,色彩紛呈。這就給唐代中後期道教老學的集注化創造了條件,這種集注化傾向在蜀中尤為突出。岷山道士張君相集《三十家注老子》;道士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纂集了成玄英、李榮等多家註解;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更是引用和評論諸家,總結了漢魏以來的道教老學,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唐代是道教老學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其基本特徵是深受佛教哲學的影響,有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響,但又較多地把易學思想引入到《老子》註解之中,使易、老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宋代道教老學還繼承發展了重玄派對「理」、「心」、「性」等的闡釋,給予宋明理學的形成以深刻的影響。元明以來,道教解老之作仍續有問世。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純的《道德會元》和杜道堅的《道德玄經原旨》。

這些著作中多以理學術語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較大,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總之,《道德經》在歷代道士的不斷註疏中,逐漸注進了新的內容,這是一個《老子》被逐漸神學化的過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論不斷深化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較豐富的思想內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學的一大基本來源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一堂堂主 的精彩文章:

原創:陽宅學講究長幼有序各得其位,你的位置住的對嗎?
民間幾乎失傳的陽宅風水布局128條,靈驗無比!

TAG:天一堂堂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