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參習(21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六入裡面,我們在這一段講得比較詳細。在《楞嚴》四科,四科是指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每科裡面第一段是最重要的,古德注經也是第一段注得最詳細,因為到後面都可以以此類推,前面明了了,後面是亦復如是,都是這個道理。在前面我們曾經討論過眼入,眼入特別是說明這個入是不得已用這個字,因為我們真正去求能入、所入,都了不可得。假如真有能入所入,六入就是真的,不是虛妄。六入如是,前面的五陰,後面的十二處、十八界以至於七大,所以聰明伶俐的人聽到一段,一切就貫通,所謂是一聞千悟,道理就在於此。這一段入不了,後頭機會很多,但是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我們要會會(就是每一章、每一段)都要用心。這個用心,《楞嚴經》實在講就是講用心的問題,會用心的人能夠大徹大悟,會用心是用真心,不會用心的人用妄心。用妄心行不行?妄心雖不能大悟,也能小悟,就是妄心用得正確的話也能小悟。前面佛跟我們說得很清楚,我們就是用第六意識心,可以能夠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果,在念佛法門裡面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這就是說不會用真心的,我們就用妄心,不要去勉強,這個事情是勉強不得的,功夫不到不行。
可是修道最大的障緣,無過於心外求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心外求法裡面,特別像世間人,六根攀緣外境,就是六塵境界,學道的人第一關要把這個看破,要把世情看破。世間,我以前也常常提起,歷史要看,上等的人看歷史可以大徹大悟,悟什麼?萬法皆空。無論你在世間的數十寒暑當中你怎麼樣輝煌,像秦皇、漢武帝、成吉思汗,如今在什麼地方?從佛法角度上來看,無非是造種種業而已!一生辛苦經營,他得到什麼?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帶來,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去,為誰辛苦為誰忙?所忙的、所做所為都是六道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上等人能悟這個理,能夠把一切都放下,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清凈就能入道,這是入道的增上緣。中等人讀歷史,取法歷史的經驗、學術,所謂是史實,也能夠判斷到當前往後這些時局人事的變遷,而懂得如何應付,這是中等人。所以上等人讀史可以入道,經史是大學問。
如果我們都能看得破、放得下,修道就不難了。修道最大的難關就是看不破、放不下,無論在哪一方面,只要有看不破、放不下的,就是障礙。我們世間法看破放下了,如果佛法看不破、放不下還是障礙,世間法是虛妄不是實在的,佛法也不是實在的。《金剛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凡所有相裡面並沒有說明出世間的法相在外,沒有。世出世間的法相統是一樣的。所以佛才教給我們不可以取著,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十方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可取、不可著。諸佛菩薩所說的這些法,它是在誘導我們,目的是叫我們開悟,不是叫我們記取的。因此我們讀誦經論,背誦目的是在開悟,不是在記憶。
我們學道的人背經典,不是記住、不是怕忘掉,而是用這個方法去除一切妄念,修戒定慧,目的是開悟,成就定慧。所以同樣是背書,目標不一樣。如果我們的目標也是經典要記得、不要忘掉,你目標要是在這,那就不能開悟。你就是背得再多,像阿難尊者一樣,阿難尊者是佛十大弟子當中多聞第一,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他是句句記得,一句都沒有忘掉。他用心用在哪裡?就是怕忘掉,要好好的把它記住。結果佛涅槃,每一個人都證阿羅漢果,都開悟了,就他還是須陀洹。他的開悟證阿羅漢果不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手上,是在迦葉尊者的手上。所以佛滅度之後,大迦葉是傳法之人,是第一代祖師,阿難尊者再跟大迦葉學,在大迦葉會下開悟的,他算是二祖,這我們要清楚。學道最要緊的就是要開悟,我們這個經文是有名的「開慧的《楞嚴》」,開就是開智慧、就是開悟,《楞嚴經》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開悟。
在一這段裡面我們能不能悟出來,眼入是非因緣、非自然?非因緣、非自然,那是什麼?就是真如本性。克實而論,沒有能入、所入,這一段就是反覆的來辯論。前面說明「明暗二塵畢竟無體」,無自性。這個地方佛再叫著阿難尊者,『如是阿難』,「如是」是指前面所講的這些事理,阿難『當知』,你應當要知道。『是見』就是見性,『非明暗來』,如果套《中觀論》上的話來說,就是「不從他生」;『非於根出』,這個見性不是從根生的。要曉得,前面講勝義根能發識,不是能生識,這是要記住的。就好像我們的燈一樣,像我們的電燈,外面的燈泡好比是浮塵根,裡面的放光體好比是勝義根,但是光從哪裡發的?光從電流上發的,燈泡是個緣而已,如果沒有電,你拿的燈泡它不亮、不放光。我們就以這個比喻,我們這個光究竟怎麼來的?這是很粗淺的比喻,我們曉得這是電流通過發光體放出光明來,我們的眼根也是如此,真如本性透過勝義根放出的光明。所以這個根不能夠出生,只能夠說發生,不能出生,這是說不自生,不是眼根自己生出來的。『不於空生』,不於空生就是也不是無因而生的。
這就是《中觀》裡面所說「諸法不自生」,《楞嚴經》這是舉一法,《中觀》前面說諸法,諸法是一切萬法,是一個道理。「諸法不自生」,自己不能生自己;「亦不從他生」,也不是從別的法當中生出來的;「不共不無因」,不是自他共生的,也不是無因,「是故知無生」。學佛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這個境界,徹底明達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這個境界一般講,在圓教是初住菩薩的境界,初住以上的境界。我們念佛常講理一心不亂,幾時我們能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這才叫真正看破,才能夠真正的放下,為什麼?在一切法裡頭再不會起心動念,在凈土法門這叫得念佛三昧。我們再仔細省察,念佛三昧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剛才講這個世間法,縱然你做了國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到後來還是一場空,不是真實的。像《普賢菩薩行願品》後面所說的,末後一著什麼都帶不去,你的地位、你的眷屬、你的田園、你的宮殿、你的財富,一樣都帶不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講世間人。念佛的人到最後唯有十大願王可以帶走,我們要是得到念佛三昧,這個念佛三昧是不會捨棄的,這才叫真的,帶得去的是真的,帶不去的是假的。佛說這四種生,而我們世間人在四種裡面只執著一種,譬如我們眼能見,眼為什麼能見?「一定見性是從眼根生的」,這是世間人的情執,佛給我們一分析,我們才了解這個真相,這是見分。
下面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來,何以故?『若從明來』,這是講他生。如果這個見性是從明暗而生的,它要是從明生,明的時候就有見性,暗的時候就沒有見性,見性就斷滅,斷滅就不應該見到暗。它能見明,它又能見暗,可見得明暗轉變,見性沒轉變,為什麼?它也能見得到。這就證明見性不是從明暗而生的,明暗是塵。再給我們分析,如果要是『從根生』,根能夠生見性,那也不必要明暗,單單根就能夠生見性。離明暗兩種塵相,『見精』本無自體,因為它是離塵無根,根與塵是互為因緣。這是講無自性,無自性之性是真性,真性是能入的自體。這一段告訴我們一個定律,單根不能夠生見性,前面是單塵不能生見性,單根也不能生見性。
『若於空出』,是不是從空而生的?如果見性從空生的,空間已經是包容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根身以及外面塵相都在虛空包容之內;空要是能生,空可以見明、可以見暗,也可以見我們自己的根。誰能自己見到自己的眼根?我們自己見不到自己眼根。誰能見得到自己的面孔?如果我們見性在空中的話,應該跟我們面對面,經常見到自己的面孔才對!這樣說來,當然見性也不是從空而生的。這裡頭有個假設,『又空自觀,何關汝入』,假如虛空真正要是能夠生見性,虛空看自己看的、觀察的,與我什麼相干?不相干。實際上這些道理,前面都曾經細細的說過,在七處征心的時候,交光大師的科判叫七番破處,已經就辨析得很清楚。那個雖然是講心,能見的是心,可不是眼,眼是屬於根。
後面是這一段的總結,『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為什麼說它虛妄?因為層層分析,我們了解它的真相,它沒有實體。像《金剛經》裡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確實是虛妄的,它沒有自體。這一法沒有自體,要是細細去觀察,一切法都沒有自體,不但世間法沒有自體,出世間法也沒有自體。自體只有一個,就是真性。這個自體什麼時候才能證得?心一了就證得。二心決定不能證得,一心就證得。但是一心,這個一是不得已而假說的這個名相,如果你心裡還有個一心,這個一心就是你的障礙,連那個一也沒有,才不得已叫它做一心。如果你心裡有個「我一心不亂了」,實際上你是二心。為什麼?從真心裡頭冒出一個假的「一心不亂」,你還執著這個東西,這就是你的障礙。禪家討論這個問題,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有個一也是麻煩!但是我們現在就是要一,我們現在有一還很有好處,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心太亂,一天到晚妄念紛飛。
我們心裏面有個一,這個一心不亂叫事一心不亂;連一也沒有了,這就是理一心不亂。我們念佛人二六時中在一切境界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唯有一個佛號,這是事一心不亂。要記住,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妄念,沒有妄念就是沒有煩惱,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見思煩惱斷盡,這是事一心不亂。到這一句佛號也沒有了,若有若無,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才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大徹大悟,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沒有一法不明了,自己從哪裡來的、人生從哪裡來的、宇宙從哪裡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學。為什麼?是你親自見到的,在佛法里叫親證的境界,親自見到的現量境界,不是推想的、不是比量而知,是你自己見到的。你見到的境界跟經裡面所講的決定是一樣,不是兩樣。到那個時候,經的作用就給你做印證、給你做證明,讀一讀,看看自己的境界跟佛講的一樣不一樣。如果一樣,沒錯,諸佛所見的也是這樣,自己所見的也是這樣,佛佛道同,這叫做入佛知見,正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楞嚴經》自始至終就是佛之知見。
剛才我們講眼入之所以虛妄,是因為它沒有實體,說它虛,因為它沒有來源,不是從明暗生的,又不是從根生的,又不是從空生的,你找不到它的來源,這是妄的。如果能找到它的來源,這就不是虛妄的了。譬如我們今天講虛空,虛空怎麼生的、從哪來的?我們能不能把虛空的根源找到?虛空也是虛妄的,這個空叫頑虛空,不是真空,是頑空,因為它沒有實體,所以我們也稱它作虛妄的。它的體究竟是什麼?體就是真如本性,在本經裡面講如來藏性。而如來藏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到哪裡去找它的根源?你找不到。
本非因緣也不是自然,為什麼佛要說這兩句話?萬法因緣生是佛說的,現在佛否定了,非因緣。說萬法因緣生是佛為小乘人說的,為我們初學人說的,說一切法因緣生你容易懂;可是佛說萬法因緣生,高階的人他也懂,這就叫圓音說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譬如書從哪裡來的?因緣所生的。有紙張、有線裝訂,再人工把它切整整齊齊的,這本書就出現,這是許多因緣生的,這個我們一聽就懂,不錯。這個房子大樓因緣所生法,是由工程師設計,再是鋼筋水泥這些建築材料,有多少工人,種種因緣把它建起來,這個樓是因緣生的。這一說,我們都能接受、都能懂。那些深位的菩薩一聽說因緣生的,他立刻就曉得,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生即無生。同樣是一句話,我們所領略的意思淺,菩薩領略的意思就深。所以佛法不可思議,縱然淺說不違背深理。絕不是淺說的時候,到深位菩薩這裡不能作數,要把它否定,不是這樣的,深位菩薩他有他的領悟。
這個地方佛把這個否定了,說『非因緣,非自然』,這是對哪一類的人?像阿難那樣執著的人,對他說的。發了大心,希望要求入佛知見,自己又沒能力,所以佛這是為中根人說的,上根人這無需要解釋。這是因為佛在阿含會上說「諸法因緣生」,阿難尊者執著,這一類人的執著,這一切法是因緣生的。佛是為了破這些人的執著才說這個話,如果沒有執著那就不必說。所以佛法不能執著。佛在般若會上講得很清楚,自然生是當時一般外道的主張,他們認為這一切法是自然而有,不是哪個造的,是自然生。所以佛把外道這個錯誤的見解也要駁斥,諸法不是自然生的。自然生跟因緣生,前面也曾經說過,因緣的定義是隨緣隨變,變化了,這是因緣的定義。譬如種子,瓜的種子種在地上它長成瓜,種子就沒有了,它變了,隨緣隨變,這是因緣生。譬如我們這個人身是因緣生,我們絕不是一天一天不一樣,是剎那剎那不住。前面咱們念過「十番顯見」裡面波斯匿王所悟出來的道理,我們一個人從年輕到衰老,不是一年一年老的,是剎那剎那在老,前一剎那跟後一剎就不一樣,怎麼會一樣?這就講隨緣隨變,這是因緣。自然,自然是不變、不隨緣,這叫自然。所以我們在一切法裡面看,虛空這是自然的,為什麼?它永遠不變,它也不隨緣。
再想想我們的見性,我們的見性與因緣、自然都不相應。為什麼?它隨緣不變,不變又能隨緣,所以它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這就正是顯示出真見無生。既然無生,哪裡會有滅?有生才會有滅,無生哪裡會有滅?因此真見也決定不因為見明見暗而有,也不會因為離明離暗而無;換句話說,它是不來不去,真見是實在的。我們現在所說的見,就是一般凡夫概念裡面所謂的見,實在是講的是眼識與五俱起意識。這在唯識裡面,要是研究《百法明門》,我們會討論到「眼識九緣生」,九個條件缺一個就不生。要記住,那不生的是識,是眼識,可不是見性;見性是離緣獨立,而且是永恆存在,它是真的。這個妄識,既然加個妄,可見得它不是真的,所以說妄無自性。但是我們要清楚,當體即真,所以佛才說「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雖然那個妄,妄那是相,相是虛妄的,作用是虛妄的,但是它體是真的,這是我們應當要認識清楚的。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楞嚴經》參習(196)
※「性非眚者 故不名見」——《楞嚴經》參習(180)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