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宋代才子郭祥正的一首詩,無一字提及隱者,卻盡顯隱者曠達情懷

宋代才子郭祥正的一首詩,無一字提及隱者,卻盡顯隱者曠達情懷

古代的文人墨客從小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出仕後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是現實生活經常令他們心灰意冷,最後便萌發隱居的念頭。比如不食周粟,採薇果腹的伯夷、叔齊是隱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是隱士。宋代有一位才子,本來堪當大任,最後卻也還鄉隱居。

訪隱者

宋代: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寒雲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郭祥正,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安徽當塗人,北宋才子。他少年即倜儻不羈,詩文有飄逸之氣,梅堯臣稱讚他是李白的後身。舉進士後,熙寧年間曾知武岡縣,他贊成王安石實行新法,王安石卻對宋神宗說郭祥正「為人縱橫捭闔而薄行」,極口稱其不可。後來郭祥正又做了幾任地方官,就棄官隱居於當塗青山,不問世事,詩風由豪壯而沖淡。

詩人筆下的隱者不戀仕途,幽居在山野之間,通往他隱居場所的小路,蜿蜒曲折,盤旋在山崖峭壁上。山坳里清雲悠然漂浮,薄霧繚繞,籠罩著山林泉石。陽光縷縷,透過重疊的枝葉,斑駁地灑落在草地上。花瓣和樹葉上閃爍著晶瑩的露珠,散發著濕潤的泥土的芳香。

詩人極力鋪寫幽深靜闃的隱居環境,突出了隱者避世脫俗、高蹈絕塵的襟懷,未見一個「人」字,而老者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詩眼「踏」字,呼應詩題的「訪」字,使山景分出了層次,益顯出山高澗深。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繪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雲氣繚繞的景況,很見錘鍊之工。

山中的隱者足不出戶,正獨飲自釀的美酒。屋外山石高卧,清泉細流,寒雲自在舒捲,殘花隨意飄落,屋內的隱者卻門扉敞開,蜂蝶自來。老者自得其樂,山崖峭壁將隱者與世俗社會截然隔斷,崖壁蒼青說明來客稀少,也表明隱者不常出山。「殘花滿地無人跡」,清冷的環境襯託了隱者不與外界交往、遠離世俗的特點。

出仕與歸隱是一對矛盾,很多人由於懷才不遇,轉而讚美自然、返回山林。那些落魄的士大夫們謳歌無憂無慮、沉湎自然的生活,並由厭倦於現實,進一步變成厭倦一切,以至於門外青苔、落花不掃、人跡不到。

隱者心似閑雲、動若落花,穩如岩石、潔比清泉,而寒雲、泉石、殘花則共同營造出清冷悠閑的意境,表現了隱者超塵脫俗、寄情山水、率性自然的特點。全文無一字提及隱者,詩人只是通過描寫隱者疏懶閑適、脫略形骸的生活,表現他與世無爭、萬事不關心的生活狀態,卻盡顯隱者的曠達情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李商隱最經典的一首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很委婉的一首詩,一語雙關,令人感嘆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