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最複雜的文物,出土之後就引起轟動,至今無法複製

中國最複雜的文物,出土之後就引起轟動,至今無法複製

在很多博物館之中,許多館藏文物並沒有展出真品,這主要是綜合考慮到防盜、溫度、濕度等因素。這些複製品,也是文物工作者和相關機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傑作,還原度非常高。一般來說,不是專業人士根本看不出複製品與真品的差別。然而,如果您去湖北博物館參觀,有件鎮館之寶你一定看到的真品,絕對不會是複製品。

這件文物就是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又稱為東周銅建鼓座。咋一看去,你就會被它的精美程度所吸引,這是一尊青銅製品。上面有八對十六條大龍伸展開來,旁邊又有很多條小龍盤根交錯而成。之所以用很多條,實在是因為數據缺乏,密密麻麻不可計數。也許它們的數量不至於太多,但正如盧溝橋的石獅子一般,形態各異,很難數清楚。

相信很多朋友在驚訝於它的巧奪天工同時,也會好奇這是做什麼用的。其實,它是種樂器的一部分。這種樂器叫做建鼓,是在商代出現,戰國時期最為廣泛的樂器,一直到《隋書·音樂志》還有這樣的記載:

近代相承,植而貫之,謂之建鼓,蓋殷所作也。

目前看到的,這只是建鼓的底座,您看到那麼多條龍簇擁的中間空心圓柱嗎?在當時就應該有長木柱插在裡面,這就是所謂的「植而貫之」。木柱的上頭就是一面鼓。試想當年,當有人敲響這面鼓時,底座上的蛟龍不就彷彿在聞聲而動,翩翩起舞嗎?又試想當年這上面的木柱和鼓,一定也非凡品,只是因為年歲太久,它們永遠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唯有使用青銅製作的底座,讓後人嘆為觀止。

這尊精美的青銅器,是在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的曾侯乙墓中。這座墓葬可謂藏品豐富,完全可以從中窺視當年貴族生活的一角。比如最具盛名的曾侯乙編鐘,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青銅編鐘。

從編鐘和建鼓可以看出,當年的貴族是多麼崇尚歌舞音樂。這件建鼓,也被稱為最複雜的古代文物。當它被考古專家小心翼翼地挖掘出來的時候,立即讓人眼前一亮。即使現場剛剛入行的學徒,也能夠一眼明白它的價值。

這件文物的精美程度超乎想像,驚艷了世界,然而考古專家並不滿足於欣賞,他們試圖要了解這件青銅器是怎麼製作的。按理來說,製作這樣的青銅器無非就是兩種方法,一是傳統的范鑄法,先分段鑄造,再將每一段焊接起來;二是用失蠟法。

在這件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中,人們似乎很難找到它的焊接痕迹,於是有人偏向於失蠟法。所謂失蠟法,就是先用蠟做成改物品的模樣,然後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敷成泥范。加熱烘烤後,裡面的蠟融化,就可以澆築青銅溶液做成青銅器了。

話雖如此,但專家們試驗了很多次,就是沒有能夠做成理想的複製品。不光失蠟法不行,就是分段鑄造的范鑄法也不行。那些彎彎曲曲的小龍,彷彿來自於另外一個世界。

要知道,中國雖然不是青銅器的故鄉,卻是青銅器冶煉最為純熟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兩次青銅器製作的巔峰時期。一次是商周時期,那時候的青銅器以厚重而出名,比如舉世聞名的後母戊鼎。另一次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時候的青銅器則以做工精巧而聞名於世,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無疑就是這時期的傑作。

嚴格的來說,它只是一件文物的殘件,但它卻以精美絕倫的工藝,贏得了文博愛好者的心。就是這種文物,彷彿跨越三千年而來,在撩撥我們,將我們帶到那個金戈鐵馬卻又仙樂飄飄的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沒見過世面時,他將肥皂當零食吃;見過世面後,他攪得天下大亂
鎮元子明明可以降伏悟空,卻為何要和他結拜?你看看他怕什麼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