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招親、拋繡球,古人的相親套路靠譜嗎?
《知否》這部宋朝世家大戲自從播出後,真是一路火過來的。
波叔好奇看了兩眼,倒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劇里的
「相親」
橋段真不少,還是變著法的相親。嫁娶在古代可是件大事,特別是對於大戶人家來說,階層等級高低,家中財產多少,嫡長還是庶出……都是要考慮再考慮,斟酌再斟酌。
劇里伯爵府的吳大娘子就是個熱衷相親的一把手,瞧著盛家三個女兒到了待嫁的年齡,便頻頻登門拜訪。
一開始,就領著一群公子哥上門,說是看望盛家老太太,其實就是來看姑娘的。
引得盛家三位姑娘躲在屏風後面偷看,還討論起這哪家公子好。
吳大娘子不光到家裡看,還要約這群公子姑娘們一起打馬球,讓年輕人多多接觸。
特別是在馬球場上見過明蘭的英姿颯爽後,便一眼相中了明蘭。
後來,單獨約明蘭出來賞花,開詩會。為撮合自家傻兒子和明蘭,這個老母親沒少操心。
不過,吳大娘子的相親套路兩步走,還真是清晰又明了:
1.上門拜訪,求個眼熟;
2.看對眼後,緊急加強線下接觸。
這邊,盛府自家也沒閑著,到了年齡,也得為家裡女兒廣謀良婿不是。
盛家祖母就借著讓賀家來給自己看病的機會,讓賀家孫兒賀弘文一併過來,和明蘭見個面,想要撮合兩人。
家長們找個借口,讓兩人獨處,好正經的一個相親場面,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尷尬勁。
果然,「相親」不論擱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件極其尷尬的事。
中國古代,女子是不能沒事往外跑的。所謂
「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
,便是古代姑娘的真實寫照了。那男女雙方要認識,便要經媒人說合才行。
男方要對哪家姑娘感興趣,便讓那媒人領著上門瞧去,也稱「相門戶」、「對看」,雅名「相親」。
並非所有古人的婚姻都是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棒子給迫害的。真要講起來,「相親」的歷史由來已久。
最原始的:
比武招親。
打一架,誰贏誰抱得美人歸。
不過,大家不要被影視劇誤導,以為比武招親就是武功高強的美女親自上台選夫。
比武招親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不可能是姑娘親自上陣,而且也很少像電視里演的那樣對打。
歷史上最著名的比武招親恐怕非唐高祖莫屬了。《新唐書》有記載:
因畫二孔雀屏間,請昏者使射二矢,陰約中目則許之。射者閱數十,皆不合。高祖最後射,中各一目,遂歸於帝。
這就是「雀屏中選」的典故。講的是北周末年,大司馬竇毅在長安擺擂台比武,為女兒招親。
玩法就是在園子里放置一個屏風,屏上畫兩隻孔雀,求婚者在百步之外張弓射箭,射中孔雀者即為竇小姐的夫婿。
比武招親,看起來有點野蠻,但好歹最終選的夫婿也是有一技之長,相比之下像
「拋繡球」
這種做法就顯得不靠譜了。拋繡球,說白了就是很隨機的一種挑選方式。古人最重視門當戶對,那些富貴人家的家長,又怎麼可能將女兒的幸福,隨便交給一個不知底細的陌生人?
事實上,像電視劇裡面講的這種拋繡球徵婚方式,是不存在的。
不過,有些少數民族確實有拋繡球的習俗,比如壯族。在特定的節日里,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帶上自製的繡球,看到心儀的對象,就把繡球拋給對方,繡球就相當於定情信物。
至於
「相親會」
,其實在西周時就有了,那架勢,妥妥的就是國家分配對象。
《周禮·地官·媒氏》:「媒氏掌萬民之判。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
一般在仲春二月的時候,男方逾三十未娶,女方過二十未嫁的,都是被著重關注的對象,要被抓去相親的。
男女雙方要是在相親會上看對眼了,就互送芍藥花定終身。
而到秦朝,相親大會被暫時取消了,流行親上加親,指腹為婚。
到了唐宋朝,風氣逐漸開明。官方又開始操心百姓的婚姻大事,特意設定了三個固定的「相親」日子。
1.
「三月三」
,又叫上巳節,古代的情人節,公子姑娘出門踏青,分坐河道兩旁,借用文人墨客「曲水流觴」的方式,
即以雙耳的羽觴杯置於荷葉之上,任其順流而下,風雅之士則端坐流水兩側,酒杯漂流至誰面前,誰即取飲並即興賦詩。
如果雙方對上眼了,就一起散個步,折柳贈之以表情意。
2.
「元宵節」
,正月十五晚上,青年單身男女走上街頭,借賞燈、逛花市的名義,尋覓良人。
相互看上眼後,便留下姓名、地址,然後回家各自稟告父母,託人說媒,走「明媒正娶」的程序。
《紫釵記》里,李益撿了霍小玉扔的紫釵,喜結良緣。
《大明宮詞》里,薛紹面具一摘,就捕獲了太平公主的芳心。
3.
「同年大會」
,又叫「新科狀元」相親節。也是古代權貴挑女婿的高端大會,有趣的是,這個大會還會涉及暴力,因為權貴要搶親!
發榜那天,中了進士的書生會一齊到江畔參加「同年大會」,互相道賀。
而這時全城權貴家的女兒都會出動,這便考驗誰家下手快了,挑到中意的就讓父母前去提親,若雙方都應允便立即拜堂成親。
《知否》里有個情節就說的這事。
開榜那天,城裡有錢人都圍在貼榜的城門口蠢蠢欲動,一瞧見盛家少爺中了進士,便蜂擁而上準備搶回去做女婿。
隨著時代更迭,相親的形式自然也繼續「百花齊放」。
以前單身公子小姐參加的相親大會,如今變成了家裡老爸老媽大清早逛悠的
人民公園相親角
。
-呦,來啦。您閨女和上次內小夥子怎麼樣啦?
-甭提了,見一面就吹了。
-唉,您看這姑娘如何?條件怪好的。
公園相親角,滿地可見一把把雨傘,每把雨傘上貼著男士女士的個人情況。
985院校畢業,年薪十萬到幾十萬,北上廣有房無貸……不說每條都符合,但至少符合其中一條。
從澎湃新聞調查的數據來看,
80後女士作為相親角的主力軍,參雜少數90後,以及極少數的70後。
其實,相親角的配比率並不高,但卻不妨礙大爺大媽們每天準點來打卡,本是以相親為目的的相親角,倒成了父母的狂歡場所。
年輕人有自己的相親方式,上節目,去聯誼,朋友介紹,社交網路,都成為相親套上時代標籤後的變相展現。
就目前形勢來看,短期內國家分配對象的可能性還是不大的。
如今單身率不斷攀高,相親不失為一種途徑,別嫌棄相親。
既要物質和靈魂匹配得恰到好處,還想要個煙雨蒙蒙天,不經意不做作的巧遇,未免太過苛刻。只要能尋到良人又何必拘於哪種途徑呢?
對一年了,抓緊搞對象。
今日心情:有意思
閑來無事相相親
※赴港必買的超人氣「小熊餅乾」來了!
※殘酷扎心:生活是你的,房子不是,房子是房東的
TAG:book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