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新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來源|《中華讀書報》節選、常春藤留學教育
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他們在開創嶄新一頁的同時也為新時期的留學生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2018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1978年底,新中國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52名留學生,翻開了中國留學史新的一頁。2018年,恰值這52名訪問學者奔赴美國留學40年。
1981年年底,清華大學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學學者全部歸來。
1978年清華大學第一批赴美留學人員情況
他們作為「骨幹」教師回到原先所在系和專業,承擔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們開設的課程大受歡迎,他們的科學經費比較優先地得到滿足。
姜伯駒
北京大學的姜伯駒留學歸來不到一年,在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科學院院士,成為「首航」學者中當選為兩院院士的第一人。這時的姜伯駒還是副教授。1983年,他晉陞教授,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歸國前,他已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為研究生講授不動點理論,後來將講稿寫成英文專著《Nielsen不動點理論講座》。這部著作代表了當時不動點理論的新水平,列入美國數學會的《當代數學叢書》於1983年初出版,受到好評,成為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
姜伯駒回國時,低維拓撲學已成為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數學分支之一,在國內卻還是空白。歸國後的姜伯駒立即開課和組織討論班,引導年輕人學習低維拓撲學。在一大批數學人才努力下,進入21世紀時,中國的低維拓撲學達到較高水平。姜伯駒培養了數十名碩士生和博士生,其中許多人前往美國留學。他們中的王詩宬、段海豹、周青等陸續學成回國,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卓有成就。
張恭慶
張恭慶在歸國的第二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隨後晉陞教授,1984年被遴選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宗鐸
女數學家戴宗鐸回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代數編碼與密碼學研究。
她與萬哲先院士等人合作完成「非線性移位寄存器序列」,於1986年同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她與曾肯成教授等人合作完成的「一組密碼學問題的理論研究」,於198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她與彭家貴教授合作完成「代數二次型理論」,於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沈顯傑
沈顯傑歸國後繼續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研究,成為中國地熱研究學科的帶頭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部委級科技成果獎。世界地熱協會(IGA)首屆主席團創始成員之一。他的妻子楊淑貞研究員是他的同事,她回憶丈夫時說,沈顯傑是一個勤奮和高效率的科研工作者,回國後十幾年中,完成國家自然基金課題3個,國家「七五」攻關課題1個,「八五」攻關課題2個,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5篇,出版專著3本。他於2007年病逝。
裴定
裴定一在密碼學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集體獎)。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亞洲密碼會指導委員會委員。晚年,擔任廣州大學理學院院長。
吳寧
吳寧回國後,於1987年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主任,幾年後擔任心內科主任至1993年。她是中國心律失常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她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吳寧獲得協和醫院頒發的「協和傑出貢獻獎」。
冀復生
冀復生回到自己先前所在的工廠。他強烈地希望將留學所得成果傳授給新一代大學生,遂於當年秋天回到母校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1989年,冀復生調到國家科技部,不久後參加國家「863科技計劃」的制定工作。20世紀90年代,冀復生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科技參贊,又一次來到熟悉的美國,直到2003年任期屆滿回國。回顧30年前那段最初的留美生活,冀復生充滿了美好的感情,認為對他一生的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9月27日在北京訪問冀復生的記錄)
趙南明
趙南明留學歸來回到清華大學,直接推動這所著名大學恢復了生物系建制,他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1994年受命創建清華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並任院長。2001年,參加創建清華大學醫學院,出任常務副院長。今天清華園西部已聳立起建築典雅的醫學院大樓,他告訴筆者:「這一磚一瓦之間有我的心血。」將大量精力投入教育管理和新的學科建設,會不會影響他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南明說,他有這個心理準備,願意為祖國奉獻全部的光和熱。如果自己的學生走到前面去了,自己更加高興。
王以銘
王以銘 第一批52名留學生中最早回國的是王以銘,於1980年提前半年結束學習。他認為自己所長在教學和科研管理,現在看到了美國的大學是怎樣管理的,他要把看到學到的東西帶回去,願意提前回國。
丁肇中教授向王以銘提及,是否考慮在美國拿個博士學位再回去?王以銘笑著對丁教授說,年過四十歲就不必「浪費」寶貴時光念學位了。如果給我機會,我應該承擔指導博士生的工作。至於美國,我還會來的。(2009年8月在北京訪問王以銘的記錄)
王以銘認為自己所長在教學和科研管理,他看到了美國的大學是怎樣管理的。回到北京工業大學後,他任電子科學系主任,不久升任北工大副校長,1992年擔任國家技術監督局副局長,2000年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2003年兼任民生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曾經是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
童坦君
童坦君回國前,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頒發的完成研究項目的博士後結業證書。2005年,童坦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證書上可見該院代理院長與副院長的簽名。該證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獲得的第一份NIH博士後結業證書。
1980年,美國國務院批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可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博士後獎學金(Fellowship),時為北京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講師的童坦君(Tan-chung Tung)在該年7月以哲學博士同等學力(PhD equivalent)獲得該獎學金。 1981年7月在他回國時,NIH向他頒髮結業證書。證書上可見該院代理院長與副院長的簽名。該證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獲得的第一份NIH博士後結業證書。
歸國30年後,52人中有7人:李衍達、陳俊亮、柳百成、張楚漢、張恭慶、姜伯駒、童坦君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批歸國學者獲得了為數眾多的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凡在大學任教和在科研單位從事研究者,全部成為各自領域的教授、知名專家或學術領軍人物。
他們是中國留學大潮的領航者。真正的中國留學大潮是在走向21世紀的時候開始的。根據《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1日報道: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數據,從1978年底到2013年年底,中國共有各類留學人員306萬。到2010年左右,中國70%以上的高水平大學校長,90%以上的兩院院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
美國時間2017年11月13日,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聯合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共同發布了全新的教育調查數據。報告顯示:
中國大陸在美國高校留學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35萬,佔在美國際學生總數32.5%,連續第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美軍士兵為何痴迷日軍頭骨
※宋代是積貧積弱,還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君主專制,還是中國帝制階段中「思想最自由」的時期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