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讀《禮記》,反思「孝」,你真的懂「孝」嗎?

讀《禮記》,反思「孝」,你真的懂「孝」嗎?

「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出必告,反必面」「不登高,不臨深」——這都是古人的孝道。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孝」的表現形式雖有更迭,卻仍是一個絕不過時的字眼。就讓我們一起翻開《禮記》,去感悟永恆的孝道。

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孝」是一個永遠都不過時的字眼,是中華民族血液里永遠鮮活的部分,從遠古流淌而來,也必將一直流淌下去。讀《禮記》,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在古代,「孝」的最基本要求是「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這在現代社會基本做不到,我們能做到的,是在每晚入睡前對父母說聲「晚安」,早晨醒來時對父母說聲「早」。如果和父母不在一起生活,常常打電話問候,問父母生活起居和需要自己做什麼,都是最基本的。

其次,便是「出必告,反必面」。每天從家裡出門時,對父母說一聲「再見」;回到家裡,和父母說聲「我回來了」。一切如此容易,卻常常難以做到。

如今幾乎人人都有手機,如果有事不能按時回家,至少應該打個電話。外出旅行或上學、出差,到了地方安頓下來,也應該給父母報個平安,每隔三五天給父母打個電話或發個簡訊,也是為了不讓父母牽掛。

在古代,由於通訊不發達,要求子女「所游必有常」,要有基本固定的去處,不可以到父母不知道的地方去。而且「所習必有業」,學習的東西必定是正當的一種,這也是為了不讓父母牽掛。

讀《禮記》,反思「孝」,你真的懂「孝」嗎?

第三個層次,便是盡量不讓父母擔心自己。《禮記·曲禮》中要求孝順父母的孩子「不登高,不臨深」,「不服闇,不登危」,總之是不去危險黑暗的地方,不要讓父母擔心。

如今許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真正做到「不登高,不臨深」,「不服闇,不登危」,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在所有的操作中都要規範,把自身的安全放在首位。

讓父母不擔憂自己,除了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還應該在言語行動上多注意。《禮記·曲禮》提出「不苟訾,不苟笑」,也就是不隨便說別人的壞話,也不隨便嘲笑別人。

這其實也是一項修身的要求。做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就是對父母的愛的最大報答。

清代李毓秀編的《弟子規》中就有這樣的話:「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而《禮記》中的說法則是:「懼辱親也。」不做壞事,不做低俗的事,不說不文明的話,都是為了不讓父母受辱。

孝敬父母的第四個層次,便是要愛惜自己的生命,有正確的生命觀。前段時間,一所名校里一個孩子因為被老師當眾冤枉和責罵了幾句,便憤而跳樓身亡;有的青年失戀後,為了讓對方感受一下失去自己的滋味或讓對方愧疚一生,便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當然也有高考失敗、求職失敗自尋短見的。此類事情,受傷最深的仍然是父母。《禮記·曲禮》中說:「父母存,不許友以死。」我們的生命屬於誰?我們常常以為是屬於自己的,在我們做某些事時常常忘了我們身上所承載的父母的愛和希望。

讀《禮記》,反思「孝」,你真的懂「孝」嗎?

盡孝的最高層次,其實也是最基本的層次,便是「敬」。《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家都覺得能贍養父母就是孝了,可是人對犬馬,也供給飲食加以飼養,假如僅是供養父母而無敬心,與犬馬有何區別?《禮記·曲禮》中認為孝敬父母要「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就是察言觀色,了解父母的需求。

有人評出「最傷害父母的九句話」,比如「真啰嗦」「說了你也不懂」「你那一套早過時了」「別說了,煩不煩」之類,其實這些話里包含的最核心的思想根源,就是我們對父母從內心裡不夠敬重。

讀《禮記》,反思「孝」,你真的懂「孝」嗎?

《禮記·祭義》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只有真正愛父母,才會以和氣的態度、愉悅的表情、柔婉的語氣與父母交流。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盡孝不能等。畢淑敏《孝心無價》中說:「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這可以說是對《禮記》「孝」的精神的有力補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文化世界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人人皆可為聖人
晚來天欲雪,怎可無詩詞?

TAG:國學文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