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有錢人對外形更滿意,單身狗更容易覺得自己丑 | KY研究所:《中國人顏值報告》

有錢人對外形更滿意,單身狗更容易覺得自己丑 | KY研究所:《中國人顏值報告》



KY作者/ Mikasa


編輯/ KY主創們


對於自己的外形,我們似乎永遠都不會滿意,也並沒有哪個性別得到外形焦慮的「豁免」:無論體重多少的女性都覺得自己再瘦一點才好;男性則擔心脫髮標誌著自己飛奔進入老年。



上周,我們邀請了大家一起參與了關於外形焦慮的調查,最終收到了21,620份有效回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調查結果——




61.63%的人認為外在美「重要」或「比較重要」。

外形重要程度的分值與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年齡都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p<0.01),這意味著,

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以及年齡越大的人,越會覺得外形重要。



讀書越好、錢越多的人,越顏控,是真的。


既然多數人都認為外形美重要,那麼我們對自己外形是否滿意呢?回收數據顯示,近40%的人表示對自己外形「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而「非常滿意」僅佔1.09%。


100個人中,僅有1個人對自己的外表非常滿意。



在兩個性別中的比較來說,

男性中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比例更高

,——分別有36.37%和5.90%的男性選擇「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對應的女性比例是35.04%和4.67%。

這意味著中國男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外貌壓力:

容顏出色的男藝人得到更多資源和出鏡機會,男性身體形象更多出現在廣告中,男用護膚品也開始層出不窮,這一切都給原本認為不需要任何後天修飾的男性,尤其是中國男性,帶來了衝擊。

通過檢驗不同分組的變數與外形滿意度的關係,我們發現:



年收入水平越高,對外形的滿意程度越高

(P<0.01)。

在暫無收入的人群中, 「滿意」和「非常滿意」僅佔23.36%,而

收入在50萬-100萬之間的人群中,「滿意」和「非常滿意」佔到了48.08%。


越有錢的人,對自己的外貌越滿意。

這與高收入人群有更多資源(金錢、更好的方法、時間精力等)來管理外形有關。



年紀越大的人,相對對外貌越滿意

(P<0.01)。00後(18周歲及以下)選擇對外形「滿意」的比例占該年齡分組全部人數的21.28%,而70後(39周歲-48周歲)對應比例達到了45.26%。

這可能是因為人逐漸習慣了自己的外貌,自我接納程度更高——也有可能是因為已經完成了一些醫美等調整外形的行為。

但是比70後更年長人群的滿意度是下降的——顯然,這個年齡段之後的人群開始由於衰老而導致了對外形的不滿意。


對外形不滿意的人可能是因為實際外形的確不符合「標準」,但也可能

只是因為TA自我監測水平更高

(McKinley, 1996)。我們根據大家反饋的身高、體重計算了BMI指數,發現

體重超重(BMI值>28)的回答者僅佔全部人數的1.75%,然而有高達36.26%的回答者主觀認為自己超重,

遠遠超過了實際超重人數的比例。



絕大多數認為自己胖的人並不胖,是真的。



這個對比可能反應了

聚光燈效應:我們總是將注意力過多集中在我們自己身上,尤其是所謂的「缺陷」上,

比如「剛才摔了一跤,周圍人肯定都覺得我滑稽又笨拙」「同學們又笑了,他們一定是在嘲笑我剛才說得磕磕巴巴」,然而

事實上,他人對於我們的關注總是比我們以為的要少

(Gilovich & Savitsky, 1999)。



不同性別的人在超重這個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分別有35.08%的女性和.27.44%男性認為自己超重,

這也與很多研究的結果一致,

所有年齡段的女性都比男性更加在意體重和外形

(Pliner, Chaiken& Flett,1990)。



與男性相比,

女性外形焦慮水平更高、因外形不滿意感到羞恥的程度更高,也付出更多努力來控制體重或塑形。



不同婚戀狀況的人群,外形焦慮水平顯著不同。

單身(未戀愛、離異、喪偶)人群

相較於非單身(戀愛和已婚)人群

外形焦慮水平、感到羞恥的程度更高

沒有婚姻經歷(單身未戀愛、戀愛中)的人群

相較於有婚姻經歷(已婚、離異、喪偶)的人群

外形焦慮水平、感到羞恥的程度更高

。同時,

單身(未戀愛、離異、喪偶)、沒有婚姻經歷(單身未戀愛、戀愛中)的人也更加認同不夠完美的外形降低了自我價值



這也許是因為,人們還是需要通過親密關係、婚姻的形式,來確認自己的外形價值被外界認可和接受。



單身狗容易覺得自己丑這件事也是真的。





我們調查了大家在外形方面的花銷,由於本次調查有45.31%的受訪「暫無收入」,因此,花銷在「5000元以下」的比例最大,佔到49.72%;其次是「1萬元-5萬元」佔到20.50%。不同性別在外形花銷上存在顯著差異,年齡越大、教育水平越高、年收入越高,在外形上的花銷也越多。



此外,如果條件允許,74.8%的人願意為改善、維持外形付出更多的金錢;79.0%的人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

有錢之後必醫美,也許是真的。



令我們吃驚的是,

有82.19%的人想改變自己的外形,遠遠超過了回答說對自己外形「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之和40.02%。



其中,

在對自己外形「滿意」的人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想要改變自己的外形

。在想要改變外形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65.78%)「對自己外形還算滿意,但希望自己能變得更美」。



變美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而這條道路似乎永無止盡。



(多選題,所有選項佔比之和超過100%)



在想要改變外形的人中,已經通過醫美改變了外形的佔到9.91%。已經選擇醫美的人和沒有選擇醫美的人對於外形滿意度的評價沒有顯著區別

(再一次證實了很多人覺得我外形挺好,但我還要更美)



從年齡分組上來看,分別有16.96%的29周歲-38周歲的人和15.38%的39周歲-48周歲的人選擇了醫美,在所有五個年齡分組重列第一、第二。



也就是說,29-48周歲是醫美的高發年齡段。

在有過醫美經歷的受訪中,80.03%(1720人)認為醫美手段對於改善外形「有效」或「非常有效」。

但也有2.80%的人(60人)認為「完全無效」。

74.88%認為醫美「有效提升」或「顯著提升」了自我價值。



在我們的回收數據中,有48.56%表示願意將自己的醫美經驗和經歷分享給親友或者有類似需求的網友,他們認為

「想要提升自己的外形美很正當、不丟人,通過醫美手段也只是自我提升的手法,不應該羞愧」

。這個比例已經不低了。



而不願分享的人群中主要的原因則是「靠醫美變美不如天然美,所以希望他人認為自己是天然的」。



1/4的人認為衰老等於變醜。這個比例低於我們的預期。



年齡的增長,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帶來收入、學歷的增長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卻一定會帶來皮膚鬆弛、身形岣嶁等外形變化,使得人們不如年輕時候「好看」。



這次的調查中,

大部分人對於衰老的焦慮開始於21-26歲之間

。分別有24.68%和26.05%的人在21-23歲間、24-26歲之間開始感受到衰老帶來的焦慮。有意思的是,還有7.63%的人在18歲成年之前就開始了焦慮。




在所有回答中,認為外形

衰老意味著「變醜」「距離死亡更近」和「社交優勢減少」

的人數最多,分別佔全部回答人數的25.33%、19.24%和17.89%。

外形衰老焦慮的背後實際上是我們對於人生脫離自己掌控、喪失權力的不甘和恐懼。


(多選題,所有選項佔比之和超過100%)






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於身體的看法呢?




1. 個體焦慮水平

焦慮與個體對他人評價的關注程度、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感受/敏感程度有關係(Hart, Leary, & Rejeski,1989)。這次的調查也發現,總體

焦慮水平越高的人,對自己外形滿意程度越低

(相關係數-0.275,P<0.01)。總體

焦慮水平越高,也更容易認為自己超重

(P<0.01):焦慮水平低的人中只有12.90%認為自己超重,焦慮水平高的人中有23.94%認為自己超重。



心情放鬆之後慢慢發胖,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你更不容易認為自己超重——而開始控制體重了。



2.社會規訓內化、自我客體化



我們調查了大家在25歲前,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外形的滿意度是否有變化。結果顯示,21.99%的人滿意度「不斷上升」,10.35%的人認為自己外形「一直不錯」,

42.02%的人滿意度「時上時下」

,7.17%的人認為自己外形「一直不好」,10.37%的人選擇了「不斷下降」。



在這些選擇不斷下降的人中,28.17%表示「感受到了更多社會對於外形美的期望和獎勵」,23.88%的人則是因為「身邊人通過多種手段變得更美了」。



這與現有研究結論是一致的。電視節目中的人物形象(無論這個節目本身是否focus在外形上)會對我們外表滿意度產生影響、身邊同伴對瘦的追求也影響著我們對於瘦的態度(Dohnt & Tiggemann,2006)。



有時候,變瘦、變美不僅僅只關乎個體本身,更被我們視作能夠增加社會接納的一種行為。我們還會將身體管理同自愛、健康、個人成就聯繫在一起

(Spitzack, 1990)。



Fredrickson等人認為,

當個體僅被視為身體,尤其是為他人的使用和愉悅而存在的身體,客體化就發生了。

他人對外貌的評價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女性在日常交往中如何被對待,這反過來又可以塑造她們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結果

(Fredrickson, Roberts, Noll, Quinn & Twenge,1998)。例如,美的女孩兒更有權利任性,而沒有外形資本的姑娘則應該更加努力學習。社會刻板印象也隨之產生,不僅不美成為負擔,被標籤化為「美人」的女性同樣容易被認為「長得美一定沒有頭腦」。



社會文化不斷規訓女性,導致後者會將客觀化觀察者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內在化,專註於自己的外表,這就是自我客體化

(Fredrickson et al.,1998)。雖然在今天,有很多女性開始不那麼在意自己的外形,

但有意思的是,自我客體化已經緩慢地在一部分男性身上開始體現。



化妝品公司和醫美機構不斷強化消費者的觀念:你有變美的自由,但沒有人呼籲

「你有不漂亮的自由!」

「用了這款產品/技術,可以變得和模特一樣美」——它同時還在暗示:美是有標準的,不符合標準的美需要通過改造變得合乎標準。



這個過程中,消費者的身體(包括身體美麗和身體健康)被當做資本/消費物,被符號化,而不再是人的身體本身( Baudrillard ,1998)。

當我們,尤其是女性,聲稱「我是為了取悅自己才去化妝、整形」時,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們是社會的產物,從來都不是所謂自由意志的結果。



*如何應對外形焦慮?



如果外形焦慮反映的是你整體的焦慮水平(自我評價過低、安全感低等),你可以試著:


a)   深入反思,找到真正讓你不滿、不安的根源所在


b)  不要對自己太過嚴苛


c)   學會要求別人接納一個「表現一般甚至不好」的你



對於自我客體化嚴重的人/一般標準意義上「不夠好看」的人,你可以試著:


a)   找到內生的自信來源,培養愛好;了解「變美可能是變好的捷徑之一,但也只是『之一』」


b)  樹立新的性和身體觀念:身體不是用來展示,或作為資本交換的。

理解「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跟別人覺得我外形美不美沒有太大關係」。


c)   反思社會文化對審美的塑造,理解你認為「自己身體不夠美」這個想法是被社會植入的。


d)  美是多元的,參與為多元的審美標準做呼籲。



如果你對自己的整體焦慮水平有些疑惑,可以點擊下面的圖片進行焦慮狀態測試: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避免受到社會規範、標準的影響,但希望我們都能夠在更大程度上遵從自己內心,選擇真正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生活方式。我們依然可以羨慕朋友能夠保持瘦的身材,但也可以輕鬆地決定中午吃肉還是吃草。



有變美的權利,也有不漂亮的權利。


要美麗,更要舒服和自由。


以上。

相關閱讀:


形體焦慮:我和我身體的戰爭 | 一個平均體態的男人長什麼樣?


「那時我以為變瘦可以解決我的痛苦」| KY專訪:我在進食障礙中掙扎的那7年


多和比你瘦的朋友相處,你會更容易瘦下來 | 研究:這些阻礙你變瘦的原因,你中了幾條?


為什麼明明不餓卻吃個不停?| 你長胖可能是一種情緒問題



Reference


Baudrillard, J.(2016).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Sage.P.129-150


Chonody, J. M., &Teater, B. (2016). Why do I dread looking old?: A test of social identitytheory,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the double standard ofaging.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28(2), 112-126.


Dohnt, H., & Tiggemann,M. (2006). The contribution of peer and media influ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body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in young girls: A prospective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5), 929.


Fredrickson, B.L., Roberts,T., Noll, S.M., Quinn, D.M., & Twenge, J.M. (1998). That swimsuit becomesyou: Sex differences in self objectification, restrained eating, and mathperformance. 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269–284.


Giddens, A. (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Gilovich, T., &Savitsky, K. (1999). The spotlight effect and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Egocentric assessments of how we are seen by others. 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ical Science, 8(6), 165-168.


McKinley, N.M., & Hyde,J.S. (1996). The Objectified Body Consciousness Scale. Psychology of WomenQuarterly, 20, 181–215.


Miller, J. (2000). The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liner, P., Chaiken, S.,& Flett, G. L. (1990).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ncern with body weight andphysical appearance over the life spa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16(2), 263-273.


Spitzack, C.(1990). Confessing excess: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body reduction. SUNYPress.


德勤財務諮詢,《中國醫療美容市場分析2017》,2017年6月,https://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cn/Documents/life-sciences-health-care/deloitte-cn-lshc-2017-china-medical-cosmetology-market-analysis-zh-170629.pdf


中商情報網,《2018年「雙十一」網購大數據分析報告》,2018年11月,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81116/1139281136843.shtml


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

若有任何困惑,請發信息到公號後台,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nowYourself 的精彩文章:

你可以選擇原諒,但前提得是「ta值得」| 女性的憂傷:你為何選擇忍受?
「互不嫌棄的才是一家人」| 觀影:辛普森一家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