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第一芽不幸夭折,外媒這般評價:開創性實驗值得我們銘記自豪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的主要使命是探索月球遠端和近端的礦物成分差異和結構區別,它不僅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月球遠端著陸的人造物體,還將一個微型生態系統帶上了月球。本月15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所攜帶的棉花種子成功發芽。對此,國外媒體評價稱,「這標誌著人類第一次在月球表面進行了生物實驗,這一開創性的實驗為那片荒蕪之地帶來了第一抹綠色,值得我們自豪!」
跟隨嫦娥四號一同前往月球的微型生態系統中包括棉花、油菜、馬鈴薯和擬南芥種子以及一些果蠅卵和酵母。在我國公布的照片中,棉花種子已經發芽,而其他種子卻沒有任何發芽跡象。據英國GB Times報道稱,通過與地球上對照實驗組的比較,可以發現月球上棉花的生長速度遠低於地球。這一現象是意料之中的,因為棉花本是耐高溫植物,且月球晝夜溫差達300℃,經受強宇宙射線輻射導致發芽緩慢。
「在此之前,人類已經嘗試過在太空中培育一些作物,比如,國際空間站(ISS)中就有百草花、生菜和向日葵等植物。但是在月球——這個重力僅為地球1/6,極端的溫度變化和更高的輻射水平的天體上,進行這樣的生物實驗還是第一次。」
很多人都希望這個棉花幼芽能夠在月球表面茁壯生長,但事實總是不那麼盡如人意。由於月球表面缺乏大氣層,幾乎無法維持任何熱量,當月夜來臨,月球遠端的溫度會下降到-180℃,嫦娥四號探測器也會隨之進入睡眠模式。
嫦娥四號搭載的微型生態系統中含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形成物質與能量循環。此外,該密封容器內的有機物將會逐步自動分解,不會對外界環境產生任何污染。
儘管這次生物實驗非常短暫,但它的成功不容置疑。該實驗的設計初衷就是希望容器中的植物能夠發芽,通過觀察它們在低重力、強輻射、天然光照的情況下植物的生長狀況,為下一步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探索火星打下基礎。
想要在月球表面種植出能夠結果的植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此次實驗所取得的全部數據也將在維也納與世界各國進行分享、討論。全程關注本次實驗的國外科學家表示,「這次生物實驗將載入史冊,棉花嫩芽雖然無法熬過月球漫長的寒夜,但它的誕生永遠值得我們銘記,為之自豪。」
作者/朱張航宇
TAG:環球科學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