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劊子手殺人前為什麼要噴水?
文章底部有驚喜,
走過路過別錯過!
▼
皇帝在自己家門口殺人,為什麼不怕鬧鬼?以訛傳訛的午門斬首其實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欲看文章,先看視頻)
視頻不過癮
精彩向上劃
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片段:推出午門斬首。其實這只是演義小說的想當然。明清兩代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是個莊嚴肅穆的地方,
而且在家門口殺人,再尿性的皇帝也怕晚上鬧鬼。
其實真正執行斬首大刑的地方,是北京菜市口。
清朝時的菜市口,在今天的鐵門衚衕南口的馬路上,該地自明朝開始就是著名的蔬菜批發市場,人氣非常旺盛。清朝把這裡當作刑場,大概有震懾百姓的意思。
每年冬至前,朝廷都會處決一批死刑犯,到菜市口受死刑的犯人有一些特殊待遇。行刑前一天晚上,獄吏對犯人都要賀「喜」,送來一份「辭陽飯」,即醬肘子一包,大餅一斤。
面對這頓入獄後最「豐盛」的飯,大多數犯人都難以下咽。
行刑當天押到菜市口,要經過一個叫做「破碗居」的酒店,押獄小吏一般會讓囚犯在這裡喝一碗送行酒。這種酒是以白酒和黃酒調製而成,酒力很大,喝完後犯人就暈暈乎乎地進入迷糊狀態。
如果是有錢人家的,還會在菜市口刑場對面的鶴年堂藥店,買來一副「鶴頂血」,這是一種麻醉藥,喝了後行刑時不知道疼痛。
這是家人能為死刑犯做的最後一點事。
1898年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處以斬刑。
傳聞鶴年堂掌柜王聖一對六君子抱有同情,
行刑前主動給六君子一人送了一份葯,六君子肅然而立,無人接受。
但此事估計是出於鶴年堂後人的演繹,六君子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一個小小的藥店掌柜居然敢頂風送葯,顯然是活得不耐煩了。
在菜市口挨刀的,一般都是低等人,清朝宗室和高官一般不在這裡受刑。但也有例外,
辛酉政變後,慈禧為泄私憤,便曾下令將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斬殺於此。
死囚開刀前,監斬官要再度確認犯人身份,犯人頭臉不得有任何遮蔽物,以防偷換犯人。電影《鹿鼎記》中韋小寶用馮錫范替換茅十八去砍頭,基本沒有可能。
《鹿鼎記》鰲拜
驗明正身後,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經典的畫面:
劊子手開刀時,一口老酒(或水)噴在刀片之上。
其目的據說是為了增加刀的鋒利度,減少磨損。
比較重要的犯人砍頭時,一般要設置專門的檯子,將犯人摁在檯子上砍。普通犯人則是直接跪在地下,劊子手下刀後會順勢在犯人背心上踢一腳,使其向前撲出,以防鮮血濺到自己身上。
有的犯人砍頭後如果沒有其它懲罰,家屬便可收屍,
有門路的人還能提前給劊子手行賄,讓他下刀時留情,以使頭顱和軀幹有一點皮肉相連,好歹留個全屍。
有的犯人朝廷明令梟首示眾,就不讓收屍,劊子手砍完後,提著人頭給監斬官看,監斬官在人頭上點上數字,然後掛到木杆上示眾。
執行完死刑後官府不管善後,由菜市口附近的居民自行以黃土掩埋血跡。
第二天早上,人們便又若無其事地在這裡進行買賣,好像什麼事兒都沒有發生一樣。
清朝滅亡後,菜市口行刑慢慢退出歷史舞台。1914年11月, 北洋政府頒行《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改用槍斃。
從此,斬刑從法律上廢除了,槍斃成為中國近代死刑的主要執行方法。
隨即,北京的刑場也從人口稠密的菜市口,遷到當時空曠的先農壇二道門外。
現如今,北京已將原來菜市口的丁字路口拓寬成十字路口,成了著名的菜市口大街。晝夜奔流的現代文明之光,已經將封建社會陰森恐怖的刑場氣息蕩滌殆盡了。
看鑒問答
古代哪些刑罰曾給你留下過嚴重的心理陰影?
(大明寶刀,
戳下圖即可入手!
)
※爆炒蟑螂、生吃老鼠,還有什麼是中國人不能吃的嗎?
※有獎 |山東到底是不是東北的?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