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一個國貧縣「摘帽」中的教育擔當

一個國貧縣「摘帽」中的教育擔當

■教育脫貧攻堅進行時

本報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毛軍剛 王自雄)「我的兒子在讀大四,前不久,他告訴我已經找到好工作了!而我也要求自己進步,正在縣職教中心學習做木工活兒,年後準備用這門手藝開家小店,眼見著一家人的好日子就要來了!」近日,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太平橋鎮平安桟村村民張吉祥笑著告訴記者。

如今,這樣的故事在紅安縣13個鄉鎮場不斷上演。「精準扶貧是國家的一項戰略工程,紅安縣扶貧工作正在由『輸血式』走向『造血式』,教育在當中發揮了根本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作用。」紅安縣委書記余學武說。

近年來,紅安縣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打出教育扶貧組合拳,積極探索「訂單培訓、定向輸出」「整合資源、聯合培訓」等培訓模式,免費舉辦新型農民培訓、「兩後生」職業技能培訓、外出務工人員創業培訓,使貧困戶家庭成員能夠熟練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並建立起全學段資助育人體系,實施貧困學生關愛計劃、鄉村教師發展計劃、薄弱學校提升計劃和社會合力幫扶計劃,藉助教育力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我兩個妹妹現在都拿著助學金安心讀書,我每月有4500元穩定工資,終於能為卧病在床的爸爸媽媽分憂了……」華河鎮青年金歡初中畢業後無處可去,在當地職教中心通過免費培訓學會了縫紉技能,並被安排到省城工作。

像金歡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紅安縣依託縣職教中心,通過大數據核查手段,圍繞「扶貧先扶智」的思路,對貧困家庭學生進行精準資助、技能培訓,並依據他們的情況「量身定製」幫扶方案。

「為了給每個貧困家庭培養一個致富明白人,我們在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上,瞄準全縣16周歲以上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圍繞市場需求和學生意願實施精準扶貧技能培訓,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一兩項中初級職業技能,還組建教師團隊,採取送訓下鄉、集中辦班、現場實訓等方式,為貧困戶提供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目標。」紅安縣教育局副局長郭華說。

「池塘一定要挖至1.5米深,以免天氣炎熱時龍蝦被曬死,地面上的草、秸稈要完全拔掉,還得用生石灰消一次毒……」來到七里坪鎮蓮花背村,記者看到43歲的精準扶貧戶汪安福,正在一板一眼地指導村民除草、挖塘。

原來,自扶貧技術培訓班開辦以來,只上過一年小學的汪安福就積極報名參加學習。培訓班結業後,他立即開挖60畝蝦塘,邊挖邊學,當年即贏利近10萬元。如今,他已經還清了拖欠的貸款,成功依靠自身力量脫貧,並開始帶動當地其他貧困戶脫貧。

「截至目前,全縣96個重點貧困村應、往屆初高中生全部享受免費培訓,近300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接受了職業技能培訓。」紅安縣教育局局長張喜坤介紹,「紅安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特殊群體學生資助和關愛機制,4年共資助學生5萬餘人次,實現貧困家庭學生資助、貧困村所在地薄弱學校改造、貧困村所在地學校教師培訓『三個全覆蓋』,幫助貧困家庭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鏈。」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1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流動學前兒童的語言化「生存」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