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飯、油炸鬼、雞屎餅:廣東的菜名幹嘛這麼野?
來源 |社會學了沒(ID:socialor)
已授權,謝絕二次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原作者
在廣東人眼中,只要是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水裡游的,特別是所有背朝天的,都能吃……
菜名這麼野,廣東的吧?!
「煲仔飯」「人頭飯」「油炸鬼」「福建人」……
不少外地人在來廣東之前,聽到這些食物的名詞都會瑟瑟發抖,廣東人這麼兇殘的嗎?連孩子都不放過?還要用人頭做飯?福建人又做錯了什麼?
吃貨屆「食在廣東」的傳說又是怎麼一回事?
古代的廣東人就這麼會吃嗎?
在很久很久以前,遠離中原戰亂的嶺南地區生活著風俗與中原迥異的本地土著百越人。百越族人除了種植水稻,還喜歡吃蛇、蛤等小動物,檳榔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零食。秦統一六國後,將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並派大將趙佗率領五十萬大軍駐守。
但是沒過多久,秦末戰爭讓秦朝無法再顧及這片物產豐饒的「蠻夷之地」,趙佗於是起兵建立南越國。趙佗等中原軍民也將中原的飲食文化帶入嶺南,同時也吸收了百越族的一些飲食習慣。
在廣州出土的南越文王墓中,隨葬品中除了今天常見的豬、羊、牛、雞、魚等隨葬食物,還發現了青蛙、龜足、藤壺等當時中原地區少見的食物,除了水裡游的和地上走的,天上飛的也少不了,墓葬中還有今天已經被吃成瀕危的禾花雀。看來,兩千多年前廣東人就已經對吃愛得瘋狂。
廣州南越王墓
不少被流放到嶺南的文人墨客都記載了一些對中原來說匪夷所思的食物,最讓中原人惶恐的恐怕就是蛇肉了,《淮南子》曾記載:
越人得髯蛇以為上餚,中國(中原地區)得而棄之無用。
宋代時,大吃貨蘇軾被貶到惠州時曾買蛇羹回家吃,他告訴自己的小妾這只是海鮮,小妾吃完後蘇軾才告訴她那是蛇肉,知道真相的小妾頓時狂吐不止,居然因此病死。此外,田間的老鼠也能被廣東人做成美食,清代《嶺南雜記》記載道:
鼠脯,順德縣佳品也,鼠生田野中,大者重一二斤……炙為脯以待客,筵中無此以為不敬。
廣東人日常到底吃什麼?
中原戰亂導致的大規模人口南移使得越來越多成熟的烹飪技巧和飲食習慣繼續進入這片曾經遭人排斥的化外之地。隨著客家人和潮汕人的遷入,以及在與壯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交流碰撞中,粵菜的食材和烹調方式也越來越豐富。
在主食方面,得益於里高溫多雨,植被茂密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稻、薯、麥、粟和玉米都適宜在廣東種植,水稻的種植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山林里的各種野生動物和大海里的水產也都是廣東人不願放過的美食,一度有「天下所有之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的說法,所以廣東人什麼都吃,一方面是因為各種飲食文化在歷史變遷中不斷匯聚嶺南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物產豐饒,能吃好吃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如今的粵菜大體由廣府菜(也稱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和順德菜組成。廣州菜以花樣眾多和追求鮮美而聞名,有人曾用「背脊朝天,人皆可食」來形容廣府菜,意思是只要是背部對著天的動物,就都可以吃,所以大家在廣東睡覺還是不要翻過來睡了。
燒臘、五蛇羮、烤乳豬,杏汁官燕、冬瓜盅、老火靚湯,文昌雞,蒜子乾貝等都是廣府名菜。
潮州菜則以海鮮聞名,住在粵東沿海的潮州人幾乎是無海鮮不成宴,蝦、海參、魚、蟹、蚌、螺、鱟、蚝等都經常出現在潮州人的飯桌上,「打冷」也是潮菜的一大亮點,也就是廣東人常說的滷水、腌製品以及各類潮州粿品等冷盤,最讓人垂涎欲滴的莫過於獅頭鵝。
潮州滷水拼盤
客家菜則多油多咸,口味偏重,原因是居住在丘陵山地的客家人勞動出汗比較多,需要大量補充鹽分。知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鹽焗雞、釀豆腐等。逢年過節或者喜事臨門時,客家人還會大擺盆菜宴,煮好的菜肴按照一定的特性一層一層放進大盆中,然後一層一層吃下去。
順德菜講究清、鮮、爽、嫩、滑,網紅小吃「雙皮奶」以及陳村粉都是順德菜的傑作。技藝超群的順德廚師更是裴聲中外,招待外賓的國宴中有不少佳肴就是出自順德廚師的手筆。
那些恐怖的廣東菜名
油炸鬼、煲仔飯、人頭飯、雞屎餅……這些細思恐極的菜名讓不少外省人感到恐慌,不禁想像廣東人是有多兇殘,連孩子都不放過。
其實,這些恐怖黑暗的菜名大多是出自粵語諧音,或是因為文化和習慣。
油炸鬼
油炸鬼其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油條,廣府人把油條叫作「油炸檜」,粵語發音和「油炸鬼」非常相似,慢慢就傳成了油炸鬼。所以不要以為廣東人個個比鍾馗還猛,能直接把鬼扔下鍋。
人頭飯
「人頭飯」也不是說用人頭做飯,而是說在盛飯的時候,按照桌上人數打飯,一人一碗,而數人數最快的的方式自然是數下有多少個人頭啦,順口簡化成「人頭飯」。雖然聽起來很恐怖,不過真要論起來,淮揚菜中的「紅燒獅子頭」恐怕第一個不服。
煲仔飯
「煲仔飯」中的「煲仔」指的其實是小砂鍋,在廣東,一般與「煲」有關的事情都指的是砂鍋,煲湯也是用砂鍋,而「仔」在粵語名詞中則常常與「小」的東西有關,比如「刀仔」就是「小刀」的意思。而這些恐怖的菜名為全國所知,也是廣東美食和文化輸出的一個縮影。
煲仔飯
電影《賭俠》中劉德華扮演的「刀仔」,在國語版中便譯作「小刀」
雞屎藤餅
再說說「雞屎藤餅」。難道是像臭豆腐一樣,聞起來很臭臭,吃起來香香的?首先,雞屎藤餅肯定不是用雞屎作原料,而是一種南方很常見的植物。這種植物的葉子被揉碎之後,聞起來很像雞屎,所以被命名為「雞矢藤」。雞屎藤餅味道香甜口感軟糯,而且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雞屎藤餅
鼻屎糖
額,其實這種糖北方也有,只不過被通常叫做「仙丹」。但是到了廣東,怎麼就成了鼻屎呢?
鼻屎糖有很多種口味,陳皮、無花果、話梅等。以前廣州涼茶鋪賣涼茶會怕小朋友覺得太苦,就會送一顆這樣的糖,讓你喝完涼茶馬上含在口中。因為它又黑又長得一坨坨的,加上老廣州人愛開玩笑嚇唬小朋友,所以很多廣東小朋友都叫它鼻屎糖。
老鼠粄
這個名字,真是……一言難盡啊。
「粄」是一種大米製品,其實跟老鼠沒關係,只是因為外形看起來兩頭尖尖的,廣東人覺得它長得特別像老鼠,所以就這麼叫咯。
此外,近代以來廣東也一直處在對外交流的前沿,早期的海外華人大多都來自福建廣東兩省,漂洋過海的廣東人自然也把粵菜帶到了大洋的另一端。不過,這些海外的粵式菜肴畫風也發生了突變,不斷「洋化」,口味和國內漸漸偏離。
畫風正常的有「揚州炒飯」,沒錯,和「重慶雞公煲」一樣,這是一道菜名存在很大誤導性的美食,最早的「揚州炒飯」起源於清朝時一家在廣州的淮揚菜館,而不是揚州本地,隨後這道在廣東家喻戶曉的名菜傳到了香港,又繼續傳到海外為人所熟知。
而另外一道在海外風靡一時中國菜「雜碎」也是出自清末移居海外的粵籍廚師之手,早在李鴻章訪美之前,波士頓的唐人街餐館中已經有「炒雜碎」這道菜,不過讓「雜碎」在美國火起來的是當時訪美時頗受關注的李鴻章,吃不慣西餐的李鴻章讓自己的私人廚師將將剩菜雜燴一鍋,拜訪的客人嘗過後大為讚賞,問菜名時李鴻章隨口答道「雜碎」,大快朵頤的美國人在李鴻章走後依然念念不忘這道李鴻章宴請的「雜碎」,抓住商機的廣東菜館乘機借李鴻章的名字營銷了一把,於是便有了「李鴻章雜碎」這道名菜,甚至還開了很多「雜碎館」,不過,如今的「李鴻章雜碎」在各地的材料和烹飪方法都有所不同,各成一家,也是畫風清奇……
你還知道哪些奇葩菜名?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文獻
蔡曉梅, 朱竑, & 司徒尚紀. (2011). 廣東飲食文化景觀及其區域分異研究. 熱帶地理, 31(3), 321-327.
王柳音.(2018).揭秘廣東人吃福建人之謎. 新上流城市生活.
韓伯泉. (1989). 廣東傳統飲食風俗概觀.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1), 39-48.
蔡曉梅, & 司徒尚紀. (2008). 廣東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特質及其影響研究. 熱帶地理, 28(2), 187-192.
葉春生. (1992). 嶺南民俗與百越文化. 廣西民族研究, (1), 72-80.
動歷史. (2018). 廣東人啥都吃的傳說,原來古來就有!
周松芳. (2017). 粵菜海外傳奇. 南方都市報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