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背後:一個歷史謊言是如何弄假成真的?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男孩是誰?大家都被騙了!司馬光砸缸的背後:一個歷史謊言是如何弄假成真?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因為入選擇過中小學教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近幾年來,網上有些歷史寫手卻在不厭其煩的告訴人們一個「史實」,「司馬光砸缸」救下的那個小男孩子兒找到了,他的名字叫上崗尚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三人成虎,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所謂的上官尚光,只是一部動畫片中的虛構。因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筆者的老家河南省光山縣,「上官尚光」是如何誕生的,筆者也略知一二,現分享給大家,以還原歷史真相。
1/司馬光與光山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出生於其父的任職地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的父親名叫司馬池,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進士,天禧三年(1019年)三月調到鄭州任防禦判官。此時光山知縣缺位,改任光山知縣,當年十月生下第三子,因兒子的出生地在光山,所以,給子取名司馬光。
司馬光的童年是在光山縣城度過的,六歲時開始讀書識字,到七歲就像成年人一樣聰慧,特別喜歡聽老師講《左氏春秋》,回家後,還向家人轉述。被激發了學習興趣的司馬光,從此手不釋卷,開啟了日夜苦讀的人生模式。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宋史》)。」
2/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不僅好學,但是,他不是讀死書的那種,能夠學以致用。就在司馬光七歲那年,他幹了一件流傳千古的「大事」,砸缸救人。當時,一群小孩子在縣衙大院里嬉戲玩耍,一個頑皮的小孩爬到大缸(瓮指大缸)上面,結果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由於事發突然,其他的小孩子都嚇得跑掉了,只有司馬光非常鎮靜,他撿來一塊石頭,將大缸砸個大洞,缸里的水流出來了,失足跌落缸中的小孩子得救了。這就是著名的「司馬光砸缸」。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宋史》)。」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很快就傳到京城開封及洛陽等地,有人還以司馬光的事迹為藍本,創作了「連環畫」,從此,司馬光的美名傳遍天下。
3/司馬光救了誰?
在《宋史》的記敘中,只有司馬光砸缸救人,而無被救對象。如果真要猜測一下,那個孩子應該是他們常在一起玩耍的同伴,應該是縣府大院孩子。
但是,近幾年,這個被救孩子的形象被一些歷史寫手給固定了,是一個名叫上官尚光的人。上官尚光是光山當地人,也是司馬光的兒時玩伴,在司馬光救人的第二天,上官一家還提著禮物專程上門道謝。
上官尚光成人後移居光山城西龍堤南坡,並建亭名曰「感恩亭」,以報司馬光救命之恩。後人為了紀念此舉,遂將此坡改稱上官崗。
4/上官尚光是如何「誕生」的?
其實,所謂的上官尚光只是一部動畫片中的虛構人物。地處河南省東南部的光山縣,曾經要傾力打造「智慧光山」,司馬光砸救人的故事,正是人生智慧的閃現,所以,縣裡決定投資拍攝一部司馬光在光山的大型三維啟智動畫連續劇——《少年司馬光》。
光山縣拍攝的《少年司馬光》共有十三個單元小故事,它們分別為「誕生記」、「白鷺記」、「胡桃記」、「青蝦記」、「糍粑記」、「麻鴨記」、「高蹺記」、「送燈記」、「木魚記」、「水牛記」、「鬥茶記」、「砸缸記」。劇中青蝦、糍粑、麻鴨及高蹺、送燈、鬥茶等故事,都是光山特色美食與民俗活動,其本意就是宣傳現實的光山。
上官尚光出現在「砸缸記」中,這才是本劇的智慧落腳點。
5/為什麼是「上官」?
《少年司馬光》中的砸被救者,之所以姓上官氏,這與光山縣弦山街道辦事處的上官崗村有著較深淵源。上官崗村位於光山縣城西關,是光山最早富裕起來的村子之一,先後榮獲過「全省康居示範村」、「全省文明村鎮創建先進村」、「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殊榮。
難能可貴的是,上官崗村人致富不忘「文學」,曾無償給縣文聯的作家們提供創作室,還承辦了好幾屆文學筆會,被光山縣的作家們稱之為娘家。當作家們接到創作《少年司馬光》的任務後,創作地就選在上官崗。寫到「砸缸記」一章時,為了讓故事更逼真,得要給被救者一個「身份」,這樣,故事才好展開。作家們也是報有一份感恩之心,才想到以「上官」氏來命名這個孩子的。
沒承想,電視劇播出後,有些歷史寫手,竟將現代影視故事,當成歷史來誤導讀者,這是作家們當初所難預料的。如今的網上,許多歷史類故事,大多真假難辨,有些是因為作者的知識局限的無心之失,有些則是無良寫手為了流量而假造噱頭。前者尚原諒,後者的作為簡直讓人無由忍受。歷史,雖然隔了重重迷霧,作為後人,只能於史料中去辯真偽,而不應明目張胆地造假欺世盜名!!
(圖片來自網路)
※「天高皇帝遠」還有下半句,一般人不了解
※這個姓氏雖然只有三筆,很多人卻不認識,村民無奈改姓
TAG:老黃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