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邲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二次較量,結果是楚國稱霸中原!

邲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二次較量,結果是楚國稱霸中原!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雖然初期有鄭莊公、齊桓公爭霸,後期有吳國和越國這兩個諸侯國相繼崛起。但是,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在爭霸,也即歷史上的晉楚爭霸。根據《春秋》、《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晉楚爭霸主要進行了三次大戰,分別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戰。其中,就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是晉國和楚國的第二次大戰,也是晉楚爭霸中承上啟下的一次較量。那麼,問題來了,在這場大戰中,晉國和楚國孰勝孰敗呢?

首先,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在邲之戰之前的公元前627年,晉國和秦國爆發了崤之戰,此戰,晉國擊敗了秦國,促使後者難以向中原地區擴張。在此基礎上,秦國決定和楚國結盟,以此共同抗衡的強大的晉國。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為了維持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一方面向西壓制秦國,另一方面則是向南抗衡楚國。由此,在邲之戰之前,晉國承擔著較大的壓力,這也為這場戰爭的結果走向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派遣楚國大軍圍攻鄭國,晉國派軍救鄭,雙方對壘於邲,從而爆發了邲之戰。在邲之戰中,鄭國因為長期受到晉楚爭霸的困擾,所以表示擇勝者而從之,企圖策動兩國決戰。在此基礎上,鄭國派遣使者到晉國大軍中,請求晉國發兵攻打楚軍。與此相對應的是,楚莊王為了麻痹進軍,兩次主動向晉軍求和。面對楚國的主動示弱,進軍主將自然是無意決戰,遂答應議和。不過,正當雙方行將盟會之時,楚軍遣小股兵力襲擾誘戰。對於楚軍的襲擾,晉軍陣營中的魏錡、趙旃違令攻楚,楚軍趁機全力反擊,晉軍被迫匆促應戰。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邲之戰中,楚軍是有備而來,先是示弱來麻痹晉國大軍,然後用小股兵力的襲擾來誘敵出擊,最後再是大軍決戰。與此相對應的是,在邲之戰中,晉軍內部則存在了較大的分歧,比如荀林父提出待楚軍退後,再行攻鄭,但是手下的將領魏錡、趙旃卻違令攻楚。因為缺乏一個明確的指揮,所以晉軍在邲之戰中可謂各自為戰。除此之外,因為在崤之戰中擊敗了秦國大軍,晉國也非常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在此基礎上,楚軍利用晉軍的弱點,適時出擊,終於戰勝了晉國大軍。

最後,楚軍的勝利,則在於作戰指導的高明一籌。楚莊王親自統率楚軍,指揮集中明確,不像晉國大軍一樣各自為戰。對於楚國來說,在邲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晉軍,可謂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晉軍在邲之戰中失利,暫時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但是,邲之戰並沒有讓晉國元氣大傷。對於晉國來說,在晉悼公這位君主即位後,國力再次增強,又在晉楚爭霸中佔據了上風。進一步來說,縱觀整個晉楚爭霸的過程中,邲之戰是楚國少有的大勝。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曹操當年為什麼不殺了劉備?難道不知道後患無窮嗎?
楚國「吳起變法」真的失敗了嗎?真相是讓楚國達到巔峰!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