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殺死菜市場前,這群設計師給它來了次「重症治療」

殺死菜市場前,這群設計師給它來了次「重症治療」


「當菜市場遇見設計師


(時長83分24秒)



01.


何志森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師

 



何志森是一個敏感的設計師,他更注重空間里人的行為與人際關係。他曾經持續3年跟蹤觀察各種人群,挖掘他們在城市空間里被忽視的需求。



1、隔斷人情味的牆




一堵牆,把菜市場和美術館分隔開來。



三十多年來,菜場攤販從來不會到美術館裡看展,因為那些展品,也不會到他們的生活中去。




菜販的生活是什麼?他們每天的軌跡是什麼?他們背後的故事是什麼?這些疑問讓何志森產生了做一個關於菜場展覽的想法。



三個月里,何志森的20多個學生與攤販一起生活工作。攤販與學生們從抵觸到熟悉,逐漸建立起了跨身份的情感羈絆。




有個學生,在布展前兩個月跟我說不是特別想做這個課題,因為他是一個建築師,不知道做的東西跟建築有什麼關係。


大部分建築師一定要看到平面、立面、剖面和渲染圖,至少要把空間改造一下,可以看到物理空間發生的變化。



他一直說,志森,我不知道做這個東西,跟我們學的東西有什麼關係,我特別害怕這種東西變成一種行為藝術。



我還是鼓勵他做下去再看看,看做下去之後有沒有發生變化,所以他就硬著頭皮做了。

有一位學生為44個攤販拍攝了雙手照片。每一雙滄桑的手下,映襯著是攤販們各自的菜。





策展的第一天,他把所有照片掛到這個牆上的時候,發生了一個特別感人的事,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上午10點鐘,有個小販偷偷跑過來跟我說:「先生,那個學生在哪裡?我想去看看他。」我覺得很奇怪,你去看他幹嘛?他說:「這是我們的作品啊,我們成就了他的作業。他跟我們待了三個月,他知道我所有的故事,我很想知道他的展覽是什麼樣的。」



那一個瞬間我特別感動,沒想到這些人從未踏入到這個一牆之隔的空間,而他會為了一個學生進來。

在學生弄完的作業展了兩天,這些照片以贈送儀式,送給了攤販們。






攤販們把他們的手放到了營業執照旁邊。

營業執照對他們來說代表了什麼?他們的名字。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知道這個號碼——營業執照。



這是他們的一個logo、一個IP,是我們這個時代放到他們身上的一個「烙印」...... 他們都特別驕傲地把「那雙手」放在營業執照旁邊,那一雙手成就了他們的菜市場。



2、一碗百家粥的故事 




一碗地道的廣州拔粥,每種味道里都有攤販們的貢獻。



在菜市場里,人和人之間關係其實是蠻疏遠的,幾乎沒有交流,大家都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有學生想到了一個辦法——做粥,想為攤販做一道菜,做一碗粥。






學生畫了一個地圖,這幅粥的地圖告訴你,這根蔥來自那個陳阿姨,這塊肉是販小哥,他們有人名、有地點。送粥的時候,連地圖一起送給了每一位攤販,告訴他喝的這碗粥是由什麼元素構成的,每一個元素是從誰那裡來的。



之後,很小的一個變化:

攤販們開始交流了。



人跟人之間開始有互動了,就因為這一碗粥。



3、床上的「最後一件物品」


 



九張床,每一張床在社區里做一個活動或事件,而這些活動都是很平常的。



有的學生用床做了一個放電影的平台;有的打扮成讓人來睡的床;有的床專門召集人來聊天;有的床上做菜給路邊人吃;有的學生把床變成了一個歌舞廳。




對我來說特別感動的一件作品,是「最後一件物品」。



他放了一張床在街上,然後邀請各種各樣的人去鋪床,鋪完之後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只能留一個東西,你會留什麼?





一個打工人家的10歲小孩,選了書。書是他所有的精神寄託,因為父母一直告訴他:你來廣州一定要出人頭地。




一個在工作的小姐姐,留了手機。她說離開了手機,人生特別沒有安全感。



一位做保姆的鄭阿姨,55歲,她留了一隻布娃娃,這是她孫女的。她思念在老家的孫女,每晚在枕邊都放著這樣的娃娃。






如果我們把城市比喻成一張床,我們把建築師、規劃師、景觀設計師,放在我們城市裡的東西,一件一件移走,我們城市能剩下什麼?



4、做得越來越少的設計師






我一直覺得設計師過去30年忽略的、忘記了的一件東西是看不見的,即:我們怎麼設計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你們設計的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帶給人跟人之間更好交流的體驗。




我覺得未來的時代里,作為一個設計師,我更希望看到的是:

設計師做的越來越少,而使用者做的越來越多。




02.


趙幸


北京市規劃院高級工程師




趙幸作為北京城市規劃院的設計師,在關於菜市場的規劃設計中,一直處在一種糾結的情緒。因為她在體制內工作,更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1、生命的菜市場印記



老菜場在人們心中都會有一個記憶烙印,而這些有烙印的菜場,在北京每年都在消失。


 



在北京崇文門菜市場被清退那天,趙幸的記者朋友,去那做了一天清場採訪。



在那天里,這個菜場里擠進了六千多人,都是來跟這個34歲的老菜市場說再見的。






我這姐們就去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專門跑過來?因為有的人可能真的跑了很遠,專程過來的。



這個菜市場到底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有一個老奶奶跟她說,當年崇文門菜市場開業的第一天,賣大白菜我排第六個;有人說,在這裡我人生中第一次吃鮮荔枝(北方人以前很少吃鮮荔枝的)、吃電烤羊肉串都是在崇菜;還有一個大姐跟她說,崇菜剛開門那會我才13歲,現在我們家孩子都上大學了,

再開多少超市也取代不了崇菜在我心裡的地位。


 




我們發現,其實這個菜市場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個買菜的地兒,更是他們生命的印記。



當一個菜市場被消除的時候,其實不只消除的是生活印記,還有生活本身。



2、給菜市場來一次「臨終關懷」





2015年,大柵欄天陶廣大市場要永久關閉了。




菜市場關停的最後一天,可以說人山人海。菜販們準備了比平時多一倍的菜,但還是不到中午12點就全賣完了。



等到顧客逐漸散去的時候,這個菜市場好像忽然慢下來了。



這些菜販以前都是在低頭擇菜賣菜,現在終於有機會坐下來,微笑地看看他周邊最後一撥顧客,看看這個老菜市場。





這個菜市場關停的規劃,是趙幸他們做的。而當趙幸走進這個菜場時,那種真實的生活熱情,感染了她整個人,她後悔了。




菜市場有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把它「切除」掉了事,我們應該「治療」它,哪怕這會是一次「重症治療」。



這個「重症治療」的機會很快就來了——朝內南小街的菜市場。


 

趙幸團隊請來一些藝術家,在

菜場的外立面上

畫了一些很有老北京風味的手繪,並且還豐富菜市場社區服務的功能,包括增設縫補、家政等一些基礎的服務功能,使菜市場成為了一個社區服務的綜合體。





其實對我們來說,我們改造的不止是菜市場的空間形態,我們改造的是這個菜市場裡面的人,我們試圖去改變的是人,和這座城市的關係。



3、菜市場,也可以是城市地標






在國外,有好多更牛掰的菜市場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它其實算是一個網紅菜市場,它在荷蘭的鹿特丹。



全歐洲最大的玻璃幕牆,和一個特別酷的佔據整個穹頂的大的壁畫,裡面有96間攤位、15家食品店、8家餐廳,還有超市、酒吧、咖啡廳。



這是MVRDV設計的市集住宅,其拱形是能容納200多戶人居住的大型公寓。




其實我們看到菜市場不止是一種記憶的留存,它還可以成為完全全新的生活方式,它也可以成為為城市創造經濟價值的一種方式,以及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地標。





03.


朱起鵬


神奇建築研究室創始人



朱起鵬的興趣在於研究建築在歷史長河之中的變化,菜市場雖小,也是他研究的目標。他從2015年起跟蹤調查了北京八大菜市場之一——鐘樓菜市場,穿梭於它的前世今生。



1、命途多舛的「民眾市場」


 



發源於30年代北京北城的鐘樓菜市場,曾可以被認為是北京地標的市場。



在90年代時,它已經是一個規範化的市場了。規範的鐘樓市場卻在2000年,經歷了它的第一次消失。






2002年,菜場從鐘樓南面遷到了北面,北面原來是一座叫宏恩觀的廟。





2、菜市場里的「桃花源」     





2012年,鐘樓市場煥發出了第二春。


 




首先從它的西路開始,這裡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菜市場。它的門面被高度集約化地利用,有若干家民營企業家集中在門前。



比如說山東嗆面饅頭和羊雜湯。當然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我兩家都吃過,不好吃。



但沒有關係,不影響他們民營企業家的地位。

鐘樓市場屬於一個很魔幻的城市空間,不同的功能都能組合在這裡面。





鐘樓市場除了各類小攤販,還有一個超市;市場的東側有一家叫「雜家」的咖啡館,

和一個高端會所,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北京停留的24小時,有兩個小時就在這個高級會所里;市場

西側是一個劇場,它是北京當時地下搖滾的重要據點。



這個劇場最大的特點就是漏音,所以市場周圍大爺大媽會哼哼兩句,不是沒理由的。


作為劇場存在的時間是少部分,它大部分的時間,是美術館。





菜市場不止有年輕人的消遣,有十二張中年人的撞球桌。




所以你可以想到,2012年一直到2015年之前,這段時間的鐘樓菜市場是一個什麼樣的光景。



它集中了康體、健身、購物、演藝、國事接待、高級消費於一身,真正意義上的Shopping Mall,超級城市綜合體。



3、被「殺死」的菜市場





2016年,熱鬧的鐘樓菜場,從一個奇蹟變成了遺址。




由此而消失的還有鐘樓菜市場前面那些複雜、熱絡的城市行為,為了防止人們在這駐留和停車,中部還種植了很多的綠籬。



有趣的是我看到這些老人,這些老人很多我其實都認識,他們的狀態似乎也沒有當時好了。






當這個菜市場真正「殺死」了,那他之後變成什麼樣子了?賣菜的人去哪了?買菜的人去哪了?人們還在這裡有沒有那些生活和行為方式?



4、鐘樓菜市場消失之後





府街副食店位於鐘樓菜市場原址的東北角,堪稱北京七八十年代傳統商業的莫高窟,是個「活化石」店。






從趙府街副食店出來,往北這條巷子里有幾家碩果僅存還開著門的店。



牌兒都被摘了,這幾個無牌小店。



你仔細看一下他們在幹什麼?原本一家小賣部,偷偷摸摸開始賣西紅柿了,偷偷摸摸開始賣雞蛋了;旁邊這家,亮著一個粉色曖昧的燈光,大家不要誤會,裡面是賣肉的,賣豬肉。所以說,一個蔬菜店,一個肉店悄悄在這復活了。


                                                                                        


5、菜市場里的「攻心計」     





鐘樓菜市場的消失,似乎對大家沒有太大影響。



那對於菜市場的消失,到底我們惋惜的是什麼呢?




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在菜市場的這些交流,很可能是他一天說最多話的時候。這些老年人可能身體狀況不太好,但我覺得他們都是很精神矍鑠地出來。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老年人來的最多,他們往往住的很遠,五公里、十公里,甚至從北苑來的。



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在菜市場的這些交流很可能是他一天說最多話的時候。對於這些老人來說,

這些地方很有可能,他們唯一的社交場所。






這麼多年來,這樣的事在北京少嗎?



城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體,它的犄角旮旯經常會冒出一些很有趣的活力的火種。



這些火種裡面有些你能辨認、你能理解,有些你不能理解。但是,在這些火種真正發揮作用之前,請別冒然把它們全部熄滅。


04.


茅明睿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



茅明睿從北京城市規劃院離職後,創辦了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用各種數據為城市規劃提供解決方案。



1、北京的代名詞:「做頭、捏腳、餓肚子」


 


在我們對比的所有城市當中,北京的美容理髮和足療的比例是全國最高的。這是目前我們總結的北京的社區商業業態叫做:做頭、捏腳、餓肚子。



這就是北京的現狀。難道真的是因為北京人比較愛美髮和捏腳嗎?來看看這個圖。



▽ 北京街道美容美髮、超市網點千人均數量





我們發現對於北京來說,這是五十分位,大概是北京的中位數,因為千人均擁有美容美髮店的數量是1.29個,而上海外環以內的區域,是千人1.35個。



從數量上來說,北京人並沒有比上海人更喜歡去美髮。



原因在於北京其他的社區商業業態,比如右邊這張圖,這是顯示的是超市的網點,比上海差多了。上海的平均數,北京的優秀小區、優秀區域都達不到。



2、大院世界 VS 市民社會





北京早餐網點分布圖東密西疏的格局,和北京人口分布的特徵很不一致。




為什麼?為什麼東邊有很密集的早餐網點,西邊卻沒有?



原因在於兩個詞,一個詞叫「大院」,一個詞叫「單位」。



在北京的西邊有非常多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我們看到這樣一張圖,越紅的地方代表了更多的大院和單位的政府機關。



除了這些政府機關的大院單位以外,北京的西邊還擁有非常多的高校、科研院所,還有新興的互聯網公司。這些機構都是典型的大院機構。







單位和大院是特權劃分的,而市民社會是經濟屬性劃分的。有很多的人很懷念大院生活,覺得過去的大院非常好。



為什麼好?



因為住在大院里,在大院里上班生活方便,大院提供了各種生活服務。因此,我們北京當前的一個城市病就是:能不能回到大院去?



3、中關村軟體園——北京的新式大院






在運動場當中,這樣一些地點擺滿了停放了各種的大巴。



對於中關村軟體園,在這裡生活、在這裡上班的人實際上是以這樣一種尺度生活的:每天從西二旗地鐵站,他們要穿過一個足球場,再穿一個足球場,再穿過一個足球場,當穿過了10個20個足球場之後,會達到中關村軟體園。比如說軟通動力、新浪、網易大廈。



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看不到便利店,看不到生活服務,看不到街道,看到的就是寬寬的綠帶,但裡面沒有足球場。



即使是新時代的大院,也不能消化城市病的弊端。



4、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創新:外賣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的創新來自於外賣。



為什麼他們會創造這樣一些東西?當沒有經歷過美好城市生活的這些人,他們每天面臨著身體被掏空,他們對於好生活的理解是什麼?



就是當我疲憊萬分的時候,我實在不想出門、不太想走路、不太想擠公交,我希望有人把我想要的服務送到我的手上,這就是他們對於好生活的理解。



但這個並不是美好生活的全部,甚至壓根就不是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有一個觀點,我認為沒有經歷過美好城市生活的人,是創造不出好的生活服務的。

只有能很好理解城市生活的人,才能夠創造出美好的城市生活。



5、城市擁擠,但生活美好



▽ 北京社區商業網點密度&千人均情況分布圖





左邊這張圖是北京社區商業網點密度分布圖。越藍的地方代表這裡的社區商業網點越密集;右面這張圖,是按照千人均擁有率來算的人均擁有社區商業網點的數量圖。



在左邊這張圖上,這些社區商業網點,最密集的地方在東西城、CBD、望京、百子灣、大望路;而右邊人均擁有率最高的地方,在丰台的老莊子、槐房,這兩個地方我沒有聽說過,相信你們也沒有聽說過。



所以跟我們直覺更一致的是左邊這張圖。






那我想問,你們是喜歡排隊的商業設施,還是喜歡不排隊的商業設施?不排隊?說謊!你們都喜歡排隊的!

對於我們來說,表面上你害怕擁擠,事實上人喜歡湊熱鬧,哪個店排隊我去哪個店。哪一家鮑師傅排隊我去哪個鮑師傅。沒有人的奶茶店你們去買嗎?



不去。






城市越緊湊,生活越方便,生活越美好。



6、偉大的城市,都有偉大的街道






中國最好的城市的街區是什麼樣子呢?這是上海老城區的城市形態。






從道路到街道,是將街道空間從一個讓大家快速通過的交通設施,變成一個生活場所,讓大家在街道中能夠找到自己的生活、服務,能夠停留下來。



這也是一個偉大的社區,一個好的城市品質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所以我們需要幹什麼?



我們需要讓市民更多地走到城市生活當中。在那個地方有多樣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菜市場的煙火氣和人情味,是城市其他空間少有的特性。

對很多人來說,菜場即是生活,尤其是喜歡寒暄的老人。

給老菜場一個機會,就是給生活另一個機會。

▽設計食堂「線上書店」已經開業,

點擊文末小程序即可進入購買。



來源參考:



01.https://mp.weixin.qq.com/s/KSkiP4KGB4UNg9njlnzq_w,


02.https://mp.weixin.qq.com/s/kN9QVJE_8-_r7-QrgO-JCQ,


03.https://mp.weixin.qq.com/s/qYR5fTUU7Znnlw-HETOOSw,


04.https://mp.weixin.qq.com/s/0GLY0TqzH4Ku3Rs5e_LQCA,


05.https://mp.weixin.qq.com/s/rxTImKfoDc63DxjExWTQ6A ,


文中主要內容來自《@所有人》除註明外,圖文素材來自網路,AssBook設計食堂重新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ssBook設計食堂 的精彩文章:

僅存48小時,3000㎡的虛構城市閃現上海,準備好check in了嗎
不會吧?!故宮的養心殿竟然是史上最早的SOHO?

TAG:AssBook設計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