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心理學家的3個孩子竟然得了抑鬱症: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心理學家的3個孩子竟然得了抑鬱症: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01

最近在關注三個「越來越」。

第一個「越來越」——母乳餵養率越來越低。

「我拒絕母乳餵養孩子。

我們單位有很多新媽媽,

因為產後母乳餵養孩子,

最後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長出一個游泳圈,

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個「越來越」——產後立即上班的母親越來越多。

「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學,

需要教育的時候,我再回去,

現在趁這幾年,多賺些錢。」

第三個「越來越」——「嬰童獨立教育」越來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過親密,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得到太多安慰的嬰兒會依賴大人,

長大後會變得太黏人而無法獨立。」

這三個「越來越」,讓我揪心。

我實在是忍不住了,

決定站出來放一個「響屁」。

02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

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孩子對愛的需求,

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

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

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

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

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

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華生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

他在書里倡導行為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

「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盡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套理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風靡了整個美國,

接著又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

後來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於此。

這套理論真的那麼有效嗎?

另一個心理學家提出了質疑。

這個人就是——哈洛。

03

哈洛找來了很多恆河猴,

做了一系列實驗。

為什麼用恆河猴做實驗呢?

因為恆河猴94%的基因和人類相同,

它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

和人類非常類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個實驗是——代母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嬰猴放進籠中,

然後用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

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

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

摸起來比較舒適和柔軟。

如果按照華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論——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那麼嬰猴一定會依戀「鐵絲媽媽」。

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所有參與實驗的嬰猴,

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

幾乎在所有時間裡,

小猴都會掛在「絨布媽媽」身上,

只有感到飢餓難耐時,

它才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吃奶,

但只要一吃飽,

它就會迅速回到「絨布媽媽」懷裡。

有的小猴甚至餓了也不願過去,

它們把身子掛在「絨布媽媽」身上,

只把頭探到「鐵猴媽媽」那邊吃奶。

接著,哈洛搞了個惡作劇。

他製作了一些發條玩具,

比如恐怖的大蜘蛛、會敲鼓的小熊等,

然後將它們放進籠子里。

小猴害怕極了,

立即奔回去抱住「絨布媽媽」,

趴在媽媽懷裡,

慢慢地安靜下來。

哈洛又將「絨布媽媽」移到另一間房間,

然後用發條玩具繼續恐嚇。

小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它也不奔向「鐵絲媽媽」,

而是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媽媽」。

如果沒有「絨布媽媽」,

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團成一團,

戰慄、吃手指、搖擺、尖叫……

像極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據這個實驗,

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

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

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

擁抱、撫摸、親昵。」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養育,

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的層次上,

要想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就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接觸性關懷,

讓他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會健康發展。

哈洛寫道:「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04

但這批不是由真猴,

而是由「絨布媽媽」養育的猴子,

長大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當哈洛把這些猴子,

放歸到正常的猴群當中後,

發現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

「這些猴子孤僻、抑鬱和自閉,

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和攻擊性,

對周圍的一切都抱有敵意,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也不願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個問題——它們具備養育後代的能力嗎?

於是哈里又做了一個實驗——繁殖實驗。

不理睬幼猴

虐待幼猴

哈洛通過實驗發現: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尋偶和交配能力。

而母猴呢,也根本不願交配。

把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去,

母猴們就會拚命抵抗,

公猴滿身是傷不得不認慫。

怎麼辦呢?

哈洛發明了一個「強暴架」,

以此固定母猴身體,

使公猴能夠騎到母猴身上。

這工具果然管用,

20隻母猴受孕產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這20隻母猴中,

有7隻臍帶剪斷後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8隻經常暴力毆打和虐待孩子,

有4隻更是殘忍地殺死了孩子,

只有1隻笨拙地嘗試給孩子餵奶。

也就是說:它們幾乎都喪失了養育後代的能力。

05

問題出在哪裡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後,

推測這可能與「運動」有關,

於是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搖擺實驗。

他重新改造了「絨布媽媽」,

讓它可以動可以搖擺。

於是哈洛又把一批嬰猴放了進去,

讓可以搖擺的「絨布媽媽」養育它們,

並保證嬰猴每天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實驗非常成功,

這樣哺育長大的猴子,

成年後基本都正常了。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運動和玩耍,是母愛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

「只給食物和擁抱,

不給孩子充足的運動和玩耍,

腦部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官系統,

與觸覺及運動相連的情感系統等,

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也就是說,腦功能會失常,

表現為暴力、幻覺以及精神分裂。」

為什麼嬰兒喜歡父母輕輕搖晃?

為什麼嬰兒喜歡有人逗他玩耍?

因為運動和玩耍能夠促進腦部發育。

1958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

哈洛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

演講的題目叫——《母愛的本質》。

「愛存在三個變數:

觸摸、運動、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數,

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觸摸,運動,玩耍。

這個演講,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

也顛覆了美國社會一直倡導的哺嬰方式。

06

哈洛的實驗得到了很多驗證。

比如二戰時的孤兒院。

二戰時,許多嬰兒被送到了孤兒院。

儘管孤兒院給予了足夠的溫飽,

但大部分嬰兒還是去世了。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推斷嬰兒可能是死於細菌或疾病傳染。

於是政府規定——照顧嬰兒的修女,要與孩子保持距離,並在嬰兒床之間隔上布簾。

但情況並未好轉,

嬰兒依然一個接一個地死去。

只有一個孤兒院除外——其養育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

一位醫生於是偷偷前去調查,

結果發現這裡的一位修女違反了規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

都會抱起一個個嬰兒,

進行溫柔地輕撫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觸摸、運動和玩耍,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

他將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

集中在一起,

然後由護工專門餵養。

只給予充足的食物,

但沒有任何情感互動,

結果,這些嬰兒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里,

記錄了他在育嬰堂觀察到的現象:

「那些僅僅獲得食物給養的棄嬰,

由於沒能獲得養育者的觸摸和情感互動,

會變得異常安靜、孤僻和憂鬱,

很多嬰兒不到一周歲就死亡了,

一部分嬰兒雖然活了下來,

但難以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

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談。」

那個擔憂母愛過度的心理學家華生,

在自家孩子身上貫徹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結果他三個孩子全得了抑鬱症,

大兒子自殺身亡了,

二女兒也多次自殺,

小兒子一直流浪,

靠他的施捨才能生活。

07

哈洛覺得實驗還不夠充分,

於是在實驗一的基礎上,

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曠場試驗。

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

房間里放滿了很多物品,

積木﹑毯子﹑帶蓋容器﹑摺紙等,

都是幼猴喜歡玩弄的東西。

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

房間里僅有「絨布媽媽」,

房間里僅有「鐵絲媽媽」,

房間里一個媽媽也沒有。

結果發現——

當房間里僅有「鐵絲媽媽」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

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

或是抱著頭縮在牆角,

或是蜷縮在毯子上,

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當房子里有「絨布媽媽」時,

幼猴會立刻衝過去,

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過了一會兒以後,

幼猴會把「絨布媽媽」當作安全之源,

大著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

輕輕摸一下掏一下,

然後迅速返回「絨布媽媽」懷裡,

然後又試著去觸碰那些玩具,

如此循環往複,

跟人類孩子一模一樣。

當哈洛將「絨布媽媽」拿走後,

幼猴就會抱頭縮在牆角,

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

給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兩個結論:

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

恰恰相反,

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

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越是得到愛撫和疼愛的孩子,

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

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

就越是會封閉自己的內心,

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08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個媽媽

為了繼續探索母愛缺失可能引發的問題,

哈洛又做了一個實驗——長期缺母實驗。

一群小嬰猴出生後,

哈洛不讓它和任何假媽媽接觸,

就讓它們孤獨地呆在籠子里,

只是定時地給予食物。

在小猴「無母」地生活8個月之後,

哈洛將它們放進了擁有「絨布媽媽」和「鐵絲媽媽」的房間里。

當可怕的發條玩具出現時,

這些小猴會作何反應呢?

結果它們不會奔向任何一個媽媽,

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跟媽媽相處的經驗。

它們大都抱著自己,

搖擺身子、癱倒在地,

然後發出絕望的尖叫聲。

而更可怕的是,

這些小猴長大後,

完全無法融入猴群,

非常膽小、非常懼怕其他猴子,

同時具有非常強的自殘性和攻擊性。

當其他猴子欺負它們時,

它們就開始自殘,

撕扯自己的毛,

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自殘

哈洛繼續做更細的實驗,

通過實驗他發現:

幼猴在出生後,

一旦跟母親分離超過90天,

這種傷害就無法彌補,

即使此後再跟母親或其他夥伴相處,

也永遠無法成長為正常的猴子,

因為某個「關鍵期」被錯過了。

一旦錯過,

那扇門就被永遠地關閉了,

情感紐帶便再也無法建立。

於是哈洛得出了結論——孩子出生之後的6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的最重要時期。

為什麼是6個月呢?

因為小猴的90天,

差不多就是人類的6個月。

哈洛這樣總結道:

「孩子出生後,

父母特別是母親,

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

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

哈洛還給出了一個建議:

人類的產假起碼要有六個月。

09

絕望之井

最後,哈洛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

這個實驗叫——絕望之井。

哈洛製造了一個個漏斗型小黑屋,

讓小猴們頭部朝下吊了兩年,

底部有個容器可以獲取食物。

剛開始的時候,

小猴會不斷順著峭壁往上爬,

但發現無法逃離後,

便孤獨絕望地安靜了下來。

哈洛稱之為「絕望之井」。

兩年後,將小猴放出來時,

它們已經得了重度抑鬱症。

喜歡遠離猴群,獃獃地坐著,

完全失去了猴子應有的活力,

且擁有極強的自閉、自殘和攻擊傾向。

哈洛試過很多藥物和利用集體生活對它們進行治療,

但都沒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從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類最慘重的精神疾病是怎麼來的。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

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

會導致孩子心理殘傷和死亡,

這種影響直至終生。」

攻擊性,並非天生,

而是因無回應的絕境而生。

嚴重缺乏回應的嬰兒,

內心會產生兩個激烈情緒:

第一,絕望——認為愛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毀了整個世界。

我想起了馬加爵。

10

哈洛的這一系列實驗,

因為非常殘酷殘忍,

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和斥責,

但這一系列實驗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

它扭轉了風行歐美的育嬰方式。

所以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

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觸摸——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

運動——輕微的晃動,多與孩子互動。

玩耍——經常跟孩子一起遊戲玩耍。

很多父母總認為,

孩子年紀還小,

不懂事,沒記憶。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時期,

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觸摸、運動和玩耍,

長大後往往性格內向,

不合群、抗壓能力差,

自我價值認定低,社交能力比較弱,

甚至會抑鬱、自閉、自殘和充滿攻擊性。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說一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大部分父母並不知道,

真正的起跑線其實在嬰兒時期。

對孩子真正的富養,

不是給最多的錢,

不是給最好的食物,

而是給最多的陪伴。

11

2009年,《柳葉刀》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

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一個數據:

中國每13人中就有1個精神障礙患者,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鬱症的成因雖然非常複雜,

自殺的原因也涉及多個方面,

但毋庸置疑,

其中極為致命的一個成因,

就來自於「嬰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

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

「阿姨,和我說話!」

「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為人父母是應該和孩子一起創造回憶還是強加希望?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