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濂:當代書法創作弊端,是視書寫內容為無物
[ 本文共計2654字 · 建議閱讀5分鐘 ]
文 / 陳振濂
此是陳振濂先生的一篇舊文,其中關於書法「當代性」的詮釋及書法藝術創作弊端,值得玩味。他認為,書法的「當代性」,不是籠統意義上西方前衛派墨象派現代派的「當代性」,是書法特定的「當代性」。他不反對視覺魅力,但提倡要有「內容」。「形式」與「內容」之間不是對立的,它們之間是互動互制、互為映襯的相攜相行關係。
——施晗
陳振濂
書法的藝術觀念發育期很短,不過百年。以前都是「寫字」「審美」「藝術表現」三者混為一談,這樣看今天書法作為藝術的繁榮昌盛,就會有一個明顯的對比。
與繪畫比(中國畫對油畫素描)、與文學比(古典詩詞對現代小說散文)、與音樂比(民樂京戲對交響樂歌劇),可以看出,書法在今天的成功,是一個沒有外來文化類型介入與影響、參照的自發、原生的成功,這一歷史價值,怎麼估計都不為過。
陳振濂書法作品
談到書法的「當代性」,我以為是一個非常及時的精準話題。書法向來被認為是古典藝術,它的「當代性」,不就是現代派嗎?
但這樣的理解過於膚淺,現代派書法只是一小部分人解讀的角度。我理解的「當代性」應該有三:
一是「觀念認知」:是寫字還是藝術表達?是技術指標如筆法字法,還是各種藝術要素的綜合表現?是與古代寫字書法不分彼此,還是讓書法與美術音樂戲劇舞蹈影視在美學層面上的互相比照並駕齊驅?
陳振濂書法作品
二是「形式表達」:是只能像古人那樣條幅對聯、中堂、斗方、尺頁、手卷,還是可以兼取各色視覺表現形式海納百川百無禁忌?是只能按書寫技法規範不得越雷池一步還是可以開拓各種表現技法以效果為第一?
三是「內容文辭」:是只能寫古代的唐詩宋詞,還是可以寫當下的社會、時事、民生?是只能以書寫漢字現成文字內容?還是可以有主題提煉和作品構思與內容表達?
把這幾組對比辨清捋順,取前者即是古典形態,是對傳統的沿循與順接;取後者則體現出「當代性」。當然,是書法特定的「當代性」,而不是籠統意義上的西方前衛派墨象派現代派的「當代性」。
陳振濂書法作品
至於創作、理論、教育三個領域,我以為教育是關鍵。
因為在美院當老師,有充分的藝術討論切蹉、思考探索的濃郁氛圍,每天上課,保證你徹頭徹尾浸泡在專業里。要上實踐課,沒有臨摹與創作的能力自然不行,而上課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學生感覺是老生常談,當然也不行。
再說理論課,一般知識性介紹市面的書上都有,沒有學術創見和文獻功夫,照讀即可,並不需要專門講課,也沒有人愛聽。於是要有創造性思維,要有發明和獨特性,要超越一般常識而追求獨特的觀點:「人無我有」。
陳振濂書法作品
至於教育,學書法向來被認為是學寫毛筆字,能否從藝術角度切入而擺脫寫字的老套路,這就需要建立專業意識,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前沒有先例可循,更應該努力建構起更系統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法。
正是基於這一理念,在創作上我們以書法的「藝術」基點出發,倡導「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提倡主題、形式、技巧三位一體的專業要求。
在理論上關注並構建「書法學學科研究」,注重它的史學和美學的分類性、科目互相之間的關連性和書法作為學科的整體視角。
陳振濂書法作品
而在教育上則先切入高等教育最核心的方法論即「教學法」。再由「教學法」上溯書法的內容科目體系配置。
由於書法的大學專業教學的所有內容,無外乎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因此,教育和"教學法"創建應該是我的一個最核心的源頭,是一個「發力點」。
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在今天各種展覽作品中,看到了無數在「形式至上」理論武裝起來的,又的確在「展廳文化」的制約下大行其道的作品現象並構成視覺盛宴時,我們不但不應該排斥「視覺藝術」的理念,反而應該大聲擁抱它。
它標誌著書法作為藝術的合法性即是否擁有卓越表現力和獨特魅力。沒有它,今天書法可能還停留在寫毛筆字的層面上不思進取、懶惰懈怠、千篇一律、重複平庸,在展廳中毫無競爭力。
陳振濂書法作品
當然,在三十年書法在視覺形式上獲得充分發展之時,應該看到,在初學者與業餘愛好者的實踐中,「形式至上」從檢驗表現力高下蛻變成一具視覺空殼,而視書法的文字內容與文化內涵為無物,從而使書法成為了一種浮泛虛妄的匠人技法表演,這樣的弊端也構成了今天書法創作得失的另一翼。
故爾我們在近幾年反覆提倡「閱讀書法」、提倡學院派書法的「主題先行」、提倡用書法去表現國事民生、社會記史,與時代「共頻共振」,提倡自撰文字有感而發而不限於簡單抄錄古詩文,這就是一種再出發——在強調「視覺形式屬性」(或曰藝術屬性)到了一定階段後的再強調「文辭內容屬性」(即文化屬性)以糾其偏,在發展和運動中獲得動態平衡。
陳振濂書法作品
而且我還認為:優秀一流的「視覺」形式魅力應該是幫助了解掌握欣賞書法「文化」屬性的必備條件。它們之間不是對立的,它們之間是互動互制、互為映襯的相攜相行關係。
書法史是藝術史,而不是一般古史的「書法版」而已。就像書法美學首先必須是成長於書法,而不是美學原理下的書法材料填充和解釋一樣。中國美院三十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們一個從事藝術史研究的基本立場、視角與方法。
一般大學文、史、哲的研究方法,可以教我們做學問的基本之道;但無法告訴我們在書法篆刻領域中怎樣做才能找到外科手術式精準的本位出發點。
陳振濂書法作品
或許可以說:我的學術個性、風格和研究氣質,正是得益於美院藝術氛圍的定調;而在調任浙大後又獲得了精細化、充實完善的寶貴機遇。
此外,同時對創作實踐的投入,也會幫助提練出一種靈感、才情、逸氣,不釘頭鑽腳固執刻意的作派;而一旦只是專註於學術文獻的考證訂誤,以舊學為宗,又沒有創作想像筆墨蘊藉空間涵泳之融匯藝術感覺的功夫,那當然也不會形成這樣一個由諸環節連鎖構成的「美學」「史觀學派」「學科架構」「當代書法發展研究」的多段式的較具個性的學術形態了。
陳振濂書法作品
拜見大師巨匠當然首先是學藝,在當時,山水、花鳥、人物,篆、隸、楷、行、草,印宗秦漢,什麼都有興趣,什麼都想學,酣暢淋漓地揮霍著自己的青春,但時間一長,開始眼見耳聽,開始學習老輩先賢的為人處世之道,尤其是立身處世的綱常倫理、敬業盡責的行世風格,以及對藝術對學問的痴迷和無條件投入畢生奉獻。
中國古代的師徒制當然有重大缺陷,比如不講科學、不究規範;但若遇到一些真正的德藝雙馨的名師,言傳身教,一舉手一投足,在許多細節上我們都會不知不覺中受到熏染,從而逐漸養成健全向上的人格與品性,培育起大局意識與宏觀思維,眼光遠大,不會為瑣屑微事所糾纏而墜入萎靡猥瑣,而必取正大氣象。
————
陳振濂,號頤齋,浙江鄞縣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等。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 特別推薦 |
藝術·美學·品鑒
※梅墨生:我們時代的「藝術」,在逐漸走味、變味
※墓誌蓋書法,永遠的端美肅穆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