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養豬人做宰相,布衣丞相公孫弘的為官處世之道

養豬人做宰相,布衣丞相公孫弘的為官處世之道

養豬人做宰相,布衣丞相公孫弘的為官處世之道

公孫弘大抵跟汲黯同一時期出仕漢武帝。但人品與性格卻跟汲黯完全不同,是一個學者出身的政治家。

他本是齊國人,少時曾做過獄吏,因犯了一些小差錯而被免職。家庭貧困,曾在海邊村莊養豬。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書學《春秋》,對後母非常孝順。

武帝即位後,舉賢良方正之士,公孫弘已六十歲,以賢良被征為博士。其後不久,出使匈奴,回國後向武帝提出的報告,不合武帝的意思。武帝認為他無能,他只好請病假回鄉。

十年後,公孫弘已七十歲,武帝下詔徵求文學之士,公孫弘又由鄉人推舉。公孫弘辭謝道:

「我以前已被推選為博士,皇上認為我無能,才罷職回鄉, 請另外推選更恰當的人吧。」

鄉人不肯放棄,非推舉他不可。公孫弘推辭不掉,只好跟一百多人到太常令(考試官)那裡接受考試。公孫弘成績並不好, 名列後席。但對策(考試卷)送到武帝那裡,武帝看了以後,選公孫弘為第一。

公孫弘謁見時,武帝見他狀貌端雅,便任命他做博士。

公孫弘氣宇恢宏,博識多見,而且認為做一個君主必須心胸廣闊;做臣子的必須謹慎節儉。他的生活也跟他所說的一樣,棉被用麻布做,飲食不重肉類,後母死亦尊禮服三年之喪。

每次開宮廷會議,公孫弘只提出大旨,由武帝自己做結論, 不肯當面跟君主辯駁,這和汲黯相當不同。

武帝認為他很有行政能力,又懂得法律,同時又知道以儒術來粉飾自己的行為,因而喜歡儒術的武帝非常寵信公孫弘。不到兩年就升任了左內史(掌管首都長安的行政事務)。

養豬人做宰相,布衣丞相公孫弘的為官處世之道

有時,不符武帝意願的條件,並不直接在宮廷會議中提出, 而先由公孫弘與主爵都尉汲黯商量好後,再進宮向武帝陳述。這時往往由汲黯先發言,再由公孫弘補充,都很能獲得武帝採納。武帝對公孫弘也更加信賴。

有時,大臣們事先商量擬出一個共同的意見,再向武帝提出。可是,武帝不喜歡時,公孫弘常常背棄大家通過的共同意見而迎合武帝的意思。汲黯常為此氣得在武帝面前大罵公孫弘:

「真是齊人多詭詐,不能相信!事先商量時,和我們協議提出共同意見,現在卻置之不理,真是不能共事、不忠的人。」

武帝聽了問公孫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公孫弘從容答道:「認識我的人認為我忠,不認識我的人以為我不忠!」

武帝深以為然。從此,說公孫弘壞話的人越多,武帝越相信他。

兩年後(前 126),公孫弘升任御史大夫(副丞相)。

當時,武帝開闢道路以通西南夷,又在朝鮮設滄海郡,在北方建朔方郡作為攻擊匈奴的前哨站。總之,武帝對外採取積極政策。

對武帝的這項積極政策,公孫弘不表贊成,常勸諫武帝作罷, 他說:

「西南夷、朝鮮和朔方對大漢都是沒有用的地方。發展這些地方,而使大漢本土疲憊不堪,實在划不來,祈請陛下作罷。」

武帝便命令朱買臣等批評公孫弘的意見,提出十項設置朔方郡有益之處。公孫弘對這十條批評無法提出任何反駁,事實上他並不是不能反駁,只是不願忤逆武帝的意思,所以說道:「我是山東鄉下人,不知道有這麼多好處。既然如此,就請暫時放棄西南夷和滄海郡,把全部精力放在朔方郡的建設上吧!」

武帝高高興興接受了公孫弘的意見,終於停止經營西南夷和滄海郡。

有一次,汲黯在武帝面前,批評公孫弘說:「公孫弘任御史大夫,已是朝廷最高官吏之一,所得俸祿非常多,仍用麻布作棉被, 實在虛偽。」

「你有什麼意見?」武帝問公孫弘。

「確實虛偽。在政府高級官員中,跟我過從甚密的是汲黯。他今天在會議席上指責我,確實說出了我的缺點。政府高官用麻被,實有沽名釣譽之嫌。不過晏嬰作齊景公丞相時,吃不食肉,妻妾不穿絲綢衣服,齊國仍然治理得很好,而其生活的樸實與一般平民沒有不同。我身任御史大夫,還用麻布棉被,確如汲黯所說,已無上下之別。如果沒有汲黯的忠心,陛下怎會聽到這種話!」

武帝聽了公孫弘這一席話,頷首道:「你太過謙讓了。」

武帝對公孫弘的信任越來越深厚,並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元狩二年(前 121),公孫弘在丞相任期中得病去世。

-end-

《史記:歷史的長城》李永熾,九州出版社

《史記》是一部史學巨作,由人物集體組合而成的歷史畫卷,鮮明傳神、深刻入微地描繪出推動歷史巨輪的人物形象。史實和實地考察的結合,構成一部傑出而富創造性的史書。

這部改寫本以歷史的發展為主題,從原著各篇中抽出相關的事迹,重新組合成一篇篇完整的故事,以方便閱讀,同時也能展現中國古史巨流的變遷與特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底片 的精彩文章:

周恩來:教導親屬要過好「五關」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