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18中國區榜單出爐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18中國區榜單出爐

【TechWeb】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度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榜單出爐。榜單涵蓋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NLP、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自動駕駛等多個不同領域。更多跨學科、跨領域、專註落地應用的科研創新出現。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1999 年開始,每一年都會選出一批35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

2018年的榜單上有來自乂學教育、科大訊飛 、商湯科技、平安集團、美團點評、藍箭空間科技和Momenta的科技人員。

除了有來自創業公司的獲獎人外,在2018年的榜單上可以看到更多在產業生態里堅持科研的獲獎人和散布在海內外頂尖學術機構的科學家們。這其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獲獎者,都取得了世界級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與發現。

據介紹,DeepTech 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去年3月12日共同啟動「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2018年榜單評選流程,經過長達9個月、50 位來自中國與全球頂尖學術研究單位、企業集團、投資機構重量級評委團、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美編輯部的縝密評選程序,最終評選出這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以下為此次獲獎者名單:

王夢迪

大數據運籌和強化學習

年齡:29 歲

職位:普林斯頓大學運籌和金融工程系、計算機系助理教授

獲獎類別:先鋒者

獲獎理由:在大數據運籌和統計優化方法上取得一系列首創成果,推動了在機器學習和增強學習領域的成功應用和演算法突破。

獲獎人首次提出隨機嵌套組合優化演算法;首次提出基於對偶原理的增強學習框架,從理論證明增強學習系統的最優複雜度和對應最優演算法,直接從數據和在線實驗中獲取信息以改進優化現有的決策方案。

獲獎人的研究結合了傳統統計學和控制學體系,將簡單系統下的增強學習模型推廣到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等複雜系統中,對解決風險管理、大數據分析、醫療和金融領域決策問題提供全新視角。針對增強學習面臨的可擴展性和可泛化性等瓶頸,解決目前人工智慧對海量數據過度依賴的問題。

亓磊

基因編輯和基因工程

年齡:35 歲

職位: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

獲獎理由:作為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中國和歐盟專利的共同發明人,多年來致力於基因編輯技術與基因治療領域的開發。

獲獎人首次將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統升級為基因編輯「瑞士軍刀」 CRISPR-dCas,並以此為基礎拓展應用,先後發明了基於 CRISPR 的基因開關(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變的情況下精準開啟或關閉特定基因表達;基因成像(CRISPR imaging),可以在活體組織中精準呈現基因組序列。基因定位(CRISPR-GO),實現三維空間內對基因組的空間重排和定位等。

獲獎人的研究不僅重新定義和影響了基因工程,更為安全基因編輯、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及癌症治療等眾多領域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邵洋洋

合成生物學

年齡:30 歲

職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博士後

獲獎類別:發明家

獲獎理由:參與創建了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獲獎人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將釀酒酵母 16 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 1 條,對該細胞的進一步研究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表達的傳統觀念。這也是首次通過合成生物學「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細胞染色體起源與進化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

獲獎人的研究為探索高等生物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為研究端粒相關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陸盈盈

新型電池技術

年齡:30 歲

職位: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獨立研究員

獲獎理由:從事能量密度數倍於常規鋰離子電池的金屬鋰電池的科研、教學等工作,在金屬鋰負極保護機制及電池安全問題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獲獎人提出了理論容量為現有石墨負極 10 倍的三維金屬鋰負極材料,闡明了金屬鋰負極產生枝晶的微觀機理,實現了鋰離子在電極表面的穩定電沉積,利用氟化鋰人工界面解決了鋰枝晶形成這一困擾金屬鋰電池 40 年之久的難題,使得金屬鋰電池可以在擁有高能量密度的同時兼具高安全性。

獲獎人的研究可用於生產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的金屬鋰電池,對於大幅提高電動汽車續航能力、發展高效儲能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王思遠

三維基因組學

年齡:34 歲

職位:耶魯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及細胞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獲獎理由:致力於生物組學成像技術的研發,開發了多項成像、染色技術,其中一項基於複合熒光原位雜交的 DNA 成像技術。

獲獎人通過連續成像分辨並定位不同的基因組位點,實現單細胞水平染色質的三維描繪,解決了多年來難以對大尺度染色質盤繞結構直接觀察的技術難題。

獲獎人這一另闢蹊徑的突破性成像方法將給目前對染色質摺疊、區間化的理解帶來新的可能,同時也將為觀察各種生命活動和疾病過程中的複雜空間結構及其動態變化帶來全新理解。

狄大衛

有機/鈣鈦礦LED

年齡:34 歲

職位: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訪問研究員

獲獎理由:從事高效率、低能耗的下一代顯示、照明技術——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和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鈣鈦礦 LED)領域的研究工作,創造了低成本溶液法 OLED 和鈣鈦礦 LED 發光效率的紀錄。

獲獎人在 OLED 領域,發現並實現了由分子旋轉導致的激子自旋態能量簡併實現的高效發光機制;在鈣鈦礦 LED 領域,發現了制約其發光的主要因素,並成功地將非輻射過程造成的能耗降至最低。

獲獎人的研究對於開發高性能、低成本、節能環保的新一代光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有望大規模地應用於顯示、照明和通信領域。

孔令傑

新型光學技術

年齡:32 歲

職位: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副教授

獲獎理由:專註於神經成像領域的方法創新、系統設計和集成等多個方面的創新研究並取得了重大成果。

獲獎人設計研製了三維高速雙光子熒光顯微成像系統;發展了基於自適應光學的深層組織顯微系統;參與研發了全球首台具備視頻幀率、厘米級視場、亞微米級解析度的十億像素成像系統。這套全球領先的大視場、高通量光學顯微系統將被用於清醒動物跨腦區神經網路活動的實時觀測及臨床神經疾病的診療。

獲獎人的研究從「認識腦」到「模擬腦」,不僅是未來中國「腦計劃」的重要技術支撐,更是腦科學與人工智慧轉化之間的關鍵紐帶。

竇樂添

光電子柔性材料

年齡:31 歲

職位:普渡大學化學工程系助理教授

獲獎理由:從事先進柔性材料的合成工作,主要貢獻之一是開發了一類全新的太陽能光伏電池,可用於製作建築、車輛等使用的智能發電玻璃。

獲獎人開發的這一新型電池對於人眼來說幾乎是透明的,卻可以吸收看不到的近紅外光發電。在其最新一代設計中,使用鹵化物鈣鈦礦等材料實現了透明太陽能光伏電池的智能化,即在特定的外部刺激下,可以在透明和非透明狀態之間可逆地改變顏色。

獲獎人的研究建立了太陽能電池的全新概念。其產品可以顯著降低能耗,有望對太陽能電池、節能建築、屏顯等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羅景山

光電化學轉化

年齡:31 歲

職位: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教授

獲獎理由:從事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研究,致力於人工模擬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燃料或工業化學品。

獲獎人在光電化學光解水方面,製備出了高效的氧化亞銅光陰極,取得了氧化物材料光解水制氫 3% 的世界紀錄;在光伏驅動光解水方面,首次利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鎳鐵基催化劑,創造了廉價材料光解水制氫效率 12.3% 的世界紀錄;在二氧化碳還原方面,開發了基於氧化銅和氧化錫複合的廉價電催化劑,實現了高效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還原,並與光伏器件結合實現了 13.4% 的太陽能驅動二氧化碳還原制一氧化碳的世界紀錄。

獲獎人的研究突破對於溫室氣體減排、氫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儲存、化工原料合成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意義。

(果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