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亂搞」的動物可能只是臉盲?新研究發現24個基因決定動物「忠誠度」

「亂搞」的動物可能只是臉盲?新研究發現24個基因決定動物「忠誠度」

為什麼有些動物會「認定」一個伴侶,並且這種行為出現在魚類、鳥類等許多差異巨大的物種當中?一項新研究發現,單配偶制的物種具備共同的基因活動規律,這意味著它們能更好地識別伴侶、後代,並能夠從共同生活中得到來自大腦的積極反饋。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戚譯引

很多時候,兩個演化上親緣關係相近、普通人根本分不清的物種可能具備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在繁殖方面,有些物種實行單配偶制(monogamy),它的近親卻可能過著不羈放縱愛自由的生活。

那麼,當物種出現分化,形成一個新的單配偶制物種的時候,它們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篇文章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跨國合作團隊分析了蛙類、嚙齒類、鳥類和魚類中 10 個不同物種大腦中的基因活動,發現了單配偶制物種中相似的基因活動模式,並識別出 24 個與單配偶制行為關係密切的基因。

甜蜜伴侶 vs 花心表親

在本次研究中,單配偶制被定義為社會化一夫一妻行為(social monogamy),即配偶結合時間超過一個繁殖季,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合作撫育後代和保衛領地行為。這種行為模式在演化上多次獨立出現。

研究人員選擇了 5 類脊椎動物中的 5 個單配偶制物種,並找到另外 5 個和它們和親緣關係很近、生活環境相似卻不實行單配偶制的物種,以進行對比。它們分別是:

加州白足鼠(Peromyscus californicus)和灰背鹿鼠(Peromyscus polionotus);

草原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甸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s);

水鷚(Anthus spinoletta)和林岩鷚(Prunella modularis);

網紋箭毒蛙(Ranitomeya imitator,舊稱Dendrobates imitator)和草莓箭毒蛙(Oophaga pumilio);

斑鰭奇非鯽(Xenotilapia spilotera)和飾鰭奇非鯽(Xenotilapia ornatipinnis)。

每組物種中前者為單配偶制,後者為多配偶制。對於每組物種,他們沒有直接對比不同物種的整個基因組,而是選擇觀察繁殖期雄性大腦中的基因表達情況,即腦細胞將 DNA 中的哪些蛋白質編碼轉錄成 RNA。

研究中的兩種箭毒蛙,左側為非單配偶制的草莓箭毒蛙,右側為單配偶制的網紋箭毒蛙。| 圖片來源:Yusan Yan and James Tumulty

收集這樣的數據需要一個國際化團隊多年的努力。為了獲得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兩種鳴禽,研究團隊和當地管理機構進行了無數次交涉,經歷了數不清的審批程序。而論文資深作者之一、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神經科學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回憶,為了獲取慈鯛的大腦,他們來到非洲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背著設備潛入水中捕魚,然後還要在搖搖晃晃的船上從手指頭大小的魚身上分離出大腦。

單配偶制物種「不臉盲」?

論文第一作者、演化生物學家麗貝卡·楊(Rebecca Young)介紹:「我們的研究在演化上能夠追溯到 4.5 億年前,那時候研究中所有的物種具有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說,脊椎動物通過同樣的方式產生了單配偶制,這種變化在過去的 4.5 億年中至少發生過 5 次。

藉助 RNA 測序和超級計算機數據處理,研究人員發現一些基因在單配偶制物種中更加活躍,它們和神經發育、細胞間信號傳輸、學習和記憶有關。他們猜測這些基因增強了大腦的適應性和記憶能力,讓動物能夠識別自己的配偶、後代或居住環境,並且在成功識別時啟動獎勵機制。也就是說,這些動物或許能夠從共同生活中得到來自大腦的積極反饋,「家人」的出現令它們感到愉悅。

相應地,另一些基因在單配偶制物種中減少了表達,不過這裡有一個例外:其中一些基因在網紋箭毒蛙身上活躍程度反而增加了。楊指出這和它獨特的演化歷史有關:這個物種曾經都是「單身爸爸」,由雄性照顧後代,直到後來才演化出共同撫育行為。因此從演化的角度而言,它們有著和研究所涉及的其他物種不同的歷史。

圖中展示了研究中的物種發生分化的時間,數字單位為百萬年(MYA)。顏色反映了與非單配偶制的近親相比,單配偶制動物雄性大腦中 24 種基因的活躍程度。紅色表示更加活躍,藍色表示更不活躍。|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當然,單配偶制是一種複雜的行為模式。楊指出,研究只識別出了與單配偶制關係最為密切的 24 個基因,而與之有關的基因總數可能有幾百個。

單配偶制的利與弊

單配偶制能帶來一些額外的好處,例如當潛在配偶數量稀少或分布較分散時,結成伴侶能夠保證個體把繁殖機會牢牢握在手裡。但額外的收益總是伴隨著額外的風險。論文資深作者之一霍夫曼告訴《衛報》(the Guardian):「要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容忍另一個個體的存在,這並不容易。對方可能會搶走你的食物、你的住所,可能把病菌傳染給你,還有可能傷害你。」

親代撫育也是一個負擔。「下一代就是寄生蟲,他們可能會吃掉你,會佔領你的資源,並且讓捕食者更容易發現你,你的生活因此變得更加危險」,霍夫曼說。

霍夫曼指出,針對這些問題,演化給出了相當漂亮的解決方案:「當我們進入一段伴侶關係,或者擁有了必須照顧的後代,我們會感到這是有回報的。我們的獎賞系統被『劫持』了,它告訴你,『嘿,這還不錯啊』。」

這項研究的結論能否推廣到人類身上?或者說,人類會不會具備和這些單配偶制的動物相似的基因活動特徵呢?

霍夫曼說:「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當然可以推測,這樣的基因表達模式也可能出現在人類身上。」

而楊提醒大家,單配偶制不等於忠誠。許多符合社會化一夫一妻行為定義的動物都有出軌行為。人類通常被認為是一夫一妻制的,但這種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塑造,它不適用於研究中對單配偶制的操作性定義。

編譯來源: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just-identified-a-universal-genetic-formula-for-monogamy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1/monogamy-may-have-telltale-signature-gene-activity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jan/07/base-paired-up-study-suggests-genetic-formula-to-monogamy

https://news.utexas.edu/2019/01/07/evolution-used-same-genetic-formula-to-turn-animals-monogamous/

閱讀論文解讀及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李飛飛等華人入選ACM 2018 Fellow;生物界的「AlphaGo」來了;吳恩達《機器學習》筆記
中國人為何越來越胖?可口可樂宣揚的「減肥主要靠運動」難逃干係

TAG:科研圈 |